张亚平
“厚厚冰雪溶解,眼看梅花吐蕊,漫漫长夜过去,听到一声鸡啼。”正如这首全球华人熟知的贺年歌曲所唱的那样,报晓雄鸡的啼鸣,曾被农业社会里的人们当作一天的开始,继而被赋予了破旧立新的含义。
对于生活在现代大都会里的人们来说,鸡或许是最熟悉而又最陌生的动物。如果把全世界的家鸡按人平均分配,那么每个人大约可以分到3只鸡。家鸡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鸡肉和鸡蛋。除此之外,家鸡还有更多精彩、丰富的科学“爆”点。
譬如,你所在城市的动物园里若有饲养红原鸡的展区,你就可以在那里看到一种毛色鲜亮、鸣声高亢,仿佛缩小版家鸡的鸟类。据推测,新石器时代的先民用残羹剩饭,将它们吸引到人类聚落附近,继而将其驯化成可以人工饲养的家禽。红原鸡是家鸡的直系祖先。时光流转,原本属于野生动物的特性,比如保护色和敏锐的视觉,在家鸡身上逐渐消失和退化;而产肉和产蛋等人们关注的一些性状在家鸡中不断强化。如今,许多生物学家在努力探索蕴含于原鸡与家鸡身上的遗传与变异之谜,以助推家鸡的育种及改良。
伴随着人类的迁移活动,家鸡也被扩散到世界各地,并雄居于“全球饲养范围最广、数量最多家禽”的宝座。正是得益于科研人员一代代的定向选育,现代家鸡的生产性能都早已超越了它们的祖先原鸡,也支撑起了现代社会赖以运转的食品供应网络。仅仅是在养鸡业最为发达的美国,每年流水线上被供应的肉鸡数量,就远比全球人口还要多。
在被人类饲养和送上餐桌的同时,家鸡也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人类的文化。在饲养家鸡历史最为悠久的中国,鸡不仅成为十二生肖中唯一的鸟类,也在汉语中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成语,用以形容各种品质或情境,还被誉为“五德之禽”。这些底蕴深厚的鸡文化,也彰显了古代中国人充满活力的生命以及诸多优良的人格品质。譬如斗鸡,就被赋予了超越其本身的意义,并成为人类学等社会学科研究的热点议题之一。
而在旧大陆另一端的欧洲,乃至新大陆,家鸡对民族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同样随处可见。和古代中国人一样,古希腊人也希望士兵能拥有斗鸡一般的勇气,而这种观念又为后来的古罗马帝国,以及今天的法国所承袭……古往今来,家鸡留在人类社会中的印记,实在是不胜枚举。
在鸡年的钟声敲响之际,让我们打开新年的第一期《知识就是力量》杂志,跟随科学家们的视角,重新认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五德之禽”吧。希望未来更多的家鸡育种工作者,能运用现代生物学技术重现古老先民驯化家鸡的伟大历程,推进家鸡的育种改良,实现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