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价值观转型与江西生态文明建设
由传统的生态价值观所指导的生态发展模式,是人类为满足当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自然资源大规模的开发和对生态环境肆意的破坏,从而导致目前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相当突出。只有生态价值观全面转型,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反过来,生态价值观的转型也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生态价值观转型;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类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价值观,即处理生态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生态价值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价值原则,也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论提供了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相并列,从而形成“五大”建设,并渗透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实施过程中。生态价值观的转型也会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得到体现,相应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也随之发生转变,从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发展。作为全国文明示范区,江西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而其中生态价值观的转型对江西生态文明建设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生态价值观的转型是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的发展,有利于更好地推进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
人类从愚昧、野蛮走向文明的社会进程中,生态价值观也随之改变。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的生态价值观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马克思说,生态价值观是社会体系的核心,是人的世界观的组成部分。生态价值观是关于自然的价值的观点。自然的价值问题,在传统哲学和科学中一直是被忽略和否定的。工业革命时代传统的生态价值观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英国F.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他主张人们在认识和了解自然规律之后再对自然进行合理的统治。而法国笛卡尔则主张“借助实践哲学使自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统治者”,他认为,人为自然立法,人是整个自然界的统治者和最高立法者。甚至在休谟提出“是”与“应该”的关系问题之后,科学界不再承认自然界的价值。在这种自然无价值的生态价值观的指导下,人类不断地向自然索取资源而不计后果,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这些矛盾不仅严重影响了当代人们的正常生活,甚至已经影响到人们下一代的正常生活。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传统的生态价值观已经不再适合当代人的长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了。
由于传统的自然观和生态价值观已经不再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且出于对传统的自然观和生态价值观的反对,诞生了以系统论、生态学等现代科学为基础的新的生态价值观。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生态价值”概念,标志着我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已经超越了西方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不可持续的发展观,成为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可持续的“新发展观”。新的生态价值观有助于人们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促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新的生态价值观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为前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于此同时,也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类对生存需要包括了政治、经济、法治制度和文化等方面,而这种和谐统一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价值方面,在政治、经济、法制制度和文化方面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生态价值观的成功转型不仅有利于人类在自然实践过程中建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论,而且也有利于人类在自然实践过程中获得经济和环境的双丰收。
据相关数据统计,江西以9%的GDP增速居全国第四,成为实行新的GDP核算方法以来最好的位次。此后,江西省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在南昌召开,江西省委书记强卫、省长鹿心社先后就绿色崛起、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进行再部署。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根本方针,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基本途径,坚持用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努力使江西省成为中部地区绿色崛起先行区、全国大湖流域生态保护与科学开发典范区、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区。
在生态文明绿皮书中,江西的生态文明指数在全国排第六位。如果不考虑社会发展程度,江西的绿色生态文明指数位列全国第二。从指标上来看,江西有全国排名第二的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还有比较大的自然保护区等等。在环境质量和协调程度上,江西也都处在中上水平。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预防为主、源头严控、过程严管、责任追究,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开发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保护和建设好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家园。总之,江西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在全国是快的。
3.1 生态价值观的转型促进了江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生态价值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价值原则,生态价值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自农耕文化以来,江西的生态价值观一直受到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以消耗自然资源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得经济增长,但这样的增长不仅不能持久,而且还会带来一系列因过度消耗自然资源而导致的环境问题。由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日趋突出,这种过度开发自然经济价值的生态价值观显然已经不符合当今时代的经济发展潮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生态价值观也发生转型,这种转型在促进江西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长期以来,江西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的增长。而这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消耗较高,成本较高,而且难以提高产品质量,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也较低,带来的环境问题更是不可忽视。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由不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所决定的。而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转变观念。由不断向自然生态索取生存要素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转变为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前提的经济增长方式,这就意味着生态价值观的转型。2010年全国“两会”江西记者招待会上提出,只有在生态价值观转型的基础上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经济的绿色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价值观的转型,是在改变过去以开发自然资源增长其经济价值的方式,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不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的基础上,寻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如果人们没有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那么自然生态也将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相辅相成,从而使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更好的发展。生态价值观的转型促使人们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由原有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由原有的以消耗自然资源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转变为提高生产资料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转型之后生态价值观为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绿色健康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使经济增长方式更稳定和长久,从而为江西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促进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健康发展。
3.2 生态价值观的转型促进了江西生态制度的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制度是为了更好的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的行为能够不破坏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法律制度一直是不健全的,这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方面。由于生态价值观的不同,生态价值得不到人们重视,社会上经常出现一些不文明的、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但是却没有一个健全的监督机构和法律体系来改变这种现状。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制度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种不良行为,而这种不良行为归根到底就是错误的生态价值观。
当生态价值观发生转型,人们意识到自然生态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就开始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状态,开始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仅仅靠道德的力量是远远无法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这时候,相应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制度就顺势建立起来了。作为全国文明示范区,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制度自然也在相应完善。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实施意见》正是在生态价值观转型的作用下出台的。这样的举措得益于生态价值观的转型,人们不再把过度的消耗自然资源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转而以提高生产资料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也不再把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看作是习以为常。这种生态价值观的转型,使得人们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以前的统治改造自然,转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这种生态价值观也使得人们的行为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是在没有法律制度的规范下,依靠人们自身素质和社会道德力量实现的。但是,仅靠自身素质和社会道德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符合这种生态价值观的法制制度,用以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只有健全的法制制度,才能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有法可依,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有序的进行。
生态价值观的转型,是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转型。一个国家所制定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方针是为人们提供指导思想,以便更好地指导人们的实践生活,人们的行为也都是依据国家的政策方针而实践的,反过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方针也体现了当前人们所需要的指导思想。当人们的生态价值观发生转变时,人们的行为也随之发生改变,体现人们意志和思想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方针也会随之发生改变。生态价值观的转型不仅会影响指导人们的行为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方针,而且生态价值观的转型也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方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江西省委省政府在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也提出,将树立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理念,奋力迈出“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新步伐,努力争创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新辉煌。在此之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一直都是以消耗能源资源的方式来实现的。而随着能源资源的不断消耗和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各种自然灾害和自然现象等严重的环境问题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导致人们越来越重视现在所生存的环境。经过反思,人们不得不改变了之前的生态价值观,不再一味的向自然索取,转而思考如何能在生存和发展之间求得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以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这就是人们生态价值观在发生转变,这种转变直接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方针上。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方针要求人们应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江西为例,江西生态文明建设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生态环境生产力为根本动力,以人类社会良性循环发展为根本宗旨,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根本目的。这些政策方针都体现了人们的生态价值观已经发生改变,政策方针的发布正是生态价值观转型的结果。所以,生态价值观的转型促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方针发生改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方针改变的结果。
3.3 生态价值观的转型引导了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氛围。一个社会的文化氛围反映了当前社会人们最迫切需要和分享的意识观念。而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氛围反应的是这个社会人们的生态价值观。人们拥有什么样的生态价值观,这个群体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氛围就会朝着这样的生态价值观的方向去发展。社会的文化氛围体现了这个社会上的人们对自身的心理需求和对其他人的美好愿望。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应的是一群自身素质高、自我修养好、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真诚待人的人们。
江西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氛围也由当前社会人们的观念所引导,当人们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略自然环境的时候,这种生态价值观也会反应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氛围上,人们的思想里就会以优先发展经济为借口大肆消耗自然资源,大肆破坏自然生态。在自然生态破坏到一定程度,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也随之遭到破坏,而稳定的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出现各种自然灾害和污染问题,这些环境问题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此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重新建立起稳定的生态系统,人们就开始反思,也就导致了生态价值观的转型。为了实现重建稳定生态系统的美好愿望,人们改变了自身的生态价值观,不再统治于自然之上,而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一个庞大而艰巨的任务,并不是个别人的生态价值观发生改变之后就能实现的,需要大多数人的生态价值观都完成转型才能更好地实现。为了这个目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氛围就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努力使更多的人能够改变其生态价值观,加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队伍中来,为实现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建设而努力。
生态价值观的转型是人类对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认识上的极大提高。恩格斯阐述到:“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生态价值观的转型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原则支撑。生态价值观的转型使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新型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能更好的保护环境,在不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的条件下,又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从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而生态价值观的转型促进了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也就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方面。而随着观念的转变,指导和制约人们的制度也随之发生改变。在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方面,公众的意志不再倾向于对破坏自然行为的默许和赞同,转而对这种行为进行约束和制裁。由此衍生了相应的政治政策和法律法规,这些政治政策和法律法规弥补了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不足,使法制体制更加完善。在这种完善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下,会培养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价值观,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氛围。人们秉持着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于生活中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使生态价值观的转型在引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氛围上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可知,生态价值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价值原则,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政治、法制和文化等方面,生态价值观转型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发展方式、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文化氛围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生态价值观的转型在此基础上有力地推动了江西生态文明建设,使生态文明建设得到更好的发展。
课题项目:江西省2016年党建课题,编号16D JB047。
[1]钱俊生,彭定友.生态价值观的哲学意蕴 [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0):13~15.
[2]吴瑾菁,祝黄河.“五位一体”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01):157~162.
[3]花明,华启和,朱青,等.江西建设生态文明省的战略思考 [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03):201~206.
[4]王雨辰.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05):27~34.
330045 江西农业大学政治学院 潘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