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仕花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学生生疑减少的原因,阐述学生生疑的作用,探讨培养学生生疑及解答学生生疑的几种方法,唤起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培养;学生生疑
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是创造能力的基础。生疑是创造性思维的诱因和动力。我们常感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其实,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的一个最深刻也最危险的表现便是不愿深人思考去寻找和发现问题,而只是习惯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这正与我们长期以来只要求学生回答问题,不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关系。数学课程标准初中阶段情感与态度中要求:“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
一、学生生疑减少的原因
1、教师缺少对学生生疑意识、生疑能力、生疑方法的培养训练。
2、怕教师和同学讽刺、嘲笑、批评,对自己没信心,怕丢人现眼,对学习不感兴趣,认知水平较低,自觉研究不够惰性。
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
3、生疑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生疑的学生思维积极,随时准备发问,生疑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渗透着学生的个性。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可以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鉴别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要生疑,就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提什么问题,判断问题是否有价值等等,因此,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
4、学生的生疑推动教师的自身发展,传统的教法是教师自己设计问题,自己解答问题,教师心理没有压力。现在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是无准备地解答,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扎实的基础知识,敏锐的应变能力。这样,教师不仅要能回答问题,还要能及时归纳出学生生疑中的共性问题、典型性问题、有价值的问题,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
5、学生的生疑融洽了师生关系。原来以教师生疑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是师生问的单向“情感交流”。现在是以学生生疑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学生群体的积极性会得到充分调动,学生观察探究数学奥秘的思维方式、观点倾向都通过生疑展示出来,是师生间的双向 隋感交流”。作为教师可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究和研讨,也可师生一起探讨。直到师生达成共识。这种平等、民主的学习方式必将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
二、如何培养学生生疑
1、迷信权威,迷信教师,迷信现成答案。
2、观念障碍,认为生疑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只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不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失去了学生产生问题的机会。
3、性格内向,不愿问老师和同学,把问题憋在心里,积重难返。
4、作业量过大,学生疲于完成作业,把精力都放在完成作业上。
三、学生生疑的作用
学生能回答问题固然是对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一种肯定,但缺乏探索,没有发现和质疑的学习毕竟还处于被动状态,学生主体的积极性难以得到真正的激发。学习成果只能是停留在“学会”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谈不上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指导学生坚持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对教材、例题、习题进行研究、质疑,在某种意义上比教会学生知识本身更为重要。一旦学生有了探索和钻研习惯和能力,他们的潜能便会被无限地激发出来,我们的教学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生疑有助于学生储备和丰富知识,形成一定的思维方法。学生如果有问题,他们的思维为解决问题而启动。会产生一种自我刺激、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过程,并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理解,从而丰富和发展原有认知结构。另一方面,当学生思维遇到疑惑,产生探究心理时,就会采用查找资料,请教师长等手段,大大扩充知识量,形成适合自己的思维方法。
2、生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有了问题,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求和强烈的内驱力。在试图提出问题及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设想时,学生必须提出问题,反映学生对教材的认知程度,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既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教材的内化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的良好契机。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会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法。诱导学生步入学习的过程,提高数学能力。教师可以从正面、反面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经过注意、困惑、思考、生疑、释疑等心理阶段。激发学生“多问”。
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在课堂上使学生处于知与不知,理解与不理解的困惑中,处于为寻找答案积极思索中,有一定的暇想空间。
四、如何解答学生的生疑
教师解答问题是否得当,不仅直接影响教师的威信、教学的信度,而且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疑的积极性。教师要认真解答学生的生疑,乐于解答,同时,要给学生予以鼓励。在解答时,应以最佳方式来使学生满足,使其听懂,印象深刻。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解答方法有:直接回答法;教师讲授法;同学代答法;反问法;暂缓回答;启示法;讨论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向教师生疑的可能性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对教学内容确实不懂就问,有的对其它领域内容出于好奇心而问,也有的想为难教师而问,等等。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答学生的问题。
让学生多问、善问,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启发、引导、培养和不断训练。放手让学生自己生疑比通过被动的回答问题更能催发学生创造力的萌发。只有让学生做生疑的主人,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才会更浓,学习责任才会更强,思维潜能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