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中國大陸為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全產業鏈和產品全生命週期綠色發展為目的,以第三方評價機制,推動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園區、綠色產業鏈為製造業體系。
原本在過去每逢氣候峰會都是吵吵鬧鬧收場,協議真的可以達成嗎?能形成共識嗎?各國都心懷疑慮,進展緩慢。但此次《巴黎協定》在國家自主貢獻而各國響應的倡議下,一路綠燈快速發展,先有中美連續三次聯合聲明,堅定氣候目標的承諾,達成了《巴黎協定》生效的兩個門檻,「55個國家,55%碳排量」,歐盟為了趕在11月7日的摩洛哥氣候峰會,急著在10月4日向聯會遞交法律程序,讓巴黎協定能順利一個月後,即11月4日自動生效。
三大綠色商機浮現
歐盟儘管面臨英國脫歐,歐債潛藏危機再現,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積極度也很高,2013年推動航空碳稅被抵制,而今,全球響應;2015年的巴黎氣候峰會達成《巴黎協定》,從《京都議定書》時代走入《巴黎協定》時代,從2020年的承諾期,進一步推進到2030年。
德國能源無核化,必然要以低碳能源為導向,過去一度還是太陽能組件的最大進口國,歐盟也最早啟動了碳交易市場機制。而2017年中國大陸啟動全國碳交易市場,隨著《巴黎協定》的落實,中國大陸碳市場將進入一個新時代 ,將有機會成為全球最大碳市場。
中國在聯合國氣候峰會《巴黎協定》全球承諾,將展現三大商機,首先,減碳,2030年碳排放強度(每單位GDP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60%~65%,節能低碳技術設備產業迎來發展機遇;第二,低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20%。機會在水電、風電、太陽電、潮汐電、生質電、地熱電的減排量開發;第三,負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新增45億立方米。鼓勵企業植樹造林,在微藻等生技領域發展。
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環境目標
中國不僅履行了《巴黎協定》的承諾,還對碳排放2030年達到峰值,積極在各領域推動綠色發展。同時為了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目標,還積極深化南南合作、探討綠色《一帶一路》合作。
而《蒙特利爾議定書》,更進一步地為消耗臭氧層物質而努力,做為全球最成功的多邊條約,在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的同時,全球每年可減少超過10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排放,這將對氣候變化產生巨大效益。而早在1997年通過的京都議定書,就將氫氟烴列為溫室氣體,其曾經在80年代做為淘汰氯氟烴化合物等破壞臭氧層的替代物,廣泛應用於冰箱、空調的製冷劑,而HFCs(氫氟碳化物)的全球變暖潛值通常是二氧化碳的上千甚至上萬倍,也被稱為超級溫室氣體,尤其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更受到關注。
通過限控溫室氣體氫氟碳化物協議,與《巴黎協定》一樣,體現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的原則,無論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都要遵守的義務。
因此,仍然要關注全球這一股逐漸燃起的綠色風潮,這將影響與氣候變化相關的行業,無論直接或間接,都將受到這一環保管制的衝擊。
製造大國朝綠色轉型
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許多人對中國大陸能否保持製造大國的地位及前景,開始產生動搖與質疑。但綠色發展的觀點的提出後,供給側改革是最直接節能減碳的方式,在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需求下,製造大國就必然朝綠色轉型。
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中國大陸為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全產業鏈和產品全生命週期綠色發展為目的,以第三方評價機制,推動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園區、綠色產業鏈為製造業體系。
《中國製造2025》是中國未來能否維持製造大國地位的關鍵,建立「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製造體系,而綠色製造體系又是中國大陸未來打造「綠色轉型升級」新定位,在國際競爭中保持領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