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设有效的语文教学情境

2017-01-05 11:43姜发勇
未来英才 2016年18期
关键词:兴趣情境教学

姜发勇

摘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吕淑湘先生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而把课教‘活的关键,就需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

关键词:教学;情境;兴趣

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

一、巧设导语、创设情境

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设计优美生动的导语,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叩开学生的心灵,可使学生很快进入“共振”的境界。导语的设计有多种,可以利用语言、故事、歌曲、影片等方式进行。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学知识出发,结合课文内容导入。如教《笑》,我是这样开讲的: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冰心的《忆读书》,对于冰心的为人处事及写作风格,请同学们再回忆一下。(学生自由说)对,冰心她弘扬“爱的哲学”,三大主题是:“母爱、童心、自然美”,她的写作语言清新自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领略她散文的特色。这一课的导语自然流畅,既引导学生复习了旧知识,又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激发了学生知新之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利用名诗名句导入。《记承天寺夜游》的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古往今来,月亮历来为文人雅士所称颂。一缕月光,总会勾起人无限的遐想。每每提起月,老师总是记起苏轼的一首《水调歌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苏轼的颂月佳作《记承天寺夜游》。如此导入既自然合理,又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去体验作者内心最真挚的情感。

3、利用歌曲导入。在教学《父母的心》时,我播放了阎维文演唱的《母亲》。当饱含深情的“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的歌声在耳畔响起时,台上台下师生们的心都被深深打动了,大家不约而同地都跟唱起来,课堂气氛一下就被激活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就像火炬一样一下就被点燃了。

二、结合文本环境,创设生活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导致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文本与学生脱节,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优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产生真切的感受,以便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其求知的欲望。鲁迅的小说《社戏》是一篇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它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含香的水气,令人自失的笛声,还有顽皮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对小说中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感知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有农村水乡生活经验的学生,觉得课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而没有这种生活体验的学生,乌蓬船和豆子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为了让学生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课堂上,我让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由自己的童年的趣事说起,并通过视频向学生说起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这样大家说得有劲,听得有味,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迷人的水乡和亦真亦幻的月夜,和那些孩子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了。

三、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情感情境,使学生有情感的涌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多媒体组合可以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作用与人的不同感官,使学生在刹那间获得丰富的感受,达到迅速感知对象的目的。如《安塞腰鼓》一课,对黄土高原“腰鼓文化”的理解,教师不管用文字描述得怎样精确、动情,学生大多还是会有糊涂的感觉,因为他们从未到过这些地方,未曾见过腰鼓表演,对西北黄土高原的民情风俗也知之甚少。此时,只有借助多媒体来创设直观情境,播放一些有关于腰鼓和黄土高原民情风俗的影片,让学生置身于黄土高原的腰鼓声中,同时调动视觉和听觉,去领略安塞腰鼓的雄浑,去感受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感情,最后再把安塞腰鼓放到江南水乡作比较,深入理解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敲不得这样的腰鼓,才能真正体会安塞腰鼓的“忘情”、“狂野”,感受那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

四、结合文章旨意,创设冲突情境,让学生有感而发

认知冲突的产生,能够迅速激活学生思维,进行积极思考。在教学中可以试着把对立的观点意见提出来争论,让学生在冲突中产生积极的思维,并提供表达感受的机会,进而使之得到人格的熏陶。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直接在黑板上写下“走两步”,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则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1=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地回答道。“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悬崖石架上遇到困难时,父亲不抱他下来,而让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来,以此来告诉作者也告诉读者“遇到困难,要学会自己去解决,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这样即使有巨大困难,也会容易战胜”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了。

五、运用文本,创设角色情境,体味人物的形象美

如在教《变色龙》时,就运用了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把课文中的精彩情节在课堂上再现,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刻体会课文表达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表现方法。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活跃了气氛,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使其乐学。

总之,创设优良的课堂情境,可以为优化课堂教学开拓更加广阔的途径,为提高教学实效性提供重要保障。

猜你喜欢
兴趣情境教学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护患情境会话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