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让作文准确、细致

2017-01-05 16:15张广银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12期
关键词:思维学生

缘起:近日,听了一堂作文评讲课,执教老师为了克服学生在议论文中观点不深、语言贫瘠、思路紊乱的毛病,从一段话开始指导学生从语段进行升级指导,选了几段标杆段来给学生做示范。听后,感觉学生的语料丰富了,思路开阔了,惜乎准确性不够,知识中有许多硬伤,语句还有毛病。如“玉有田黄,埋于地气,接千年则成璇玑。”“玉成璧,凭的是碧翠无瑕。”似乎纯粹凭着感觉在码字,没有弄懂其中的一些基本知识。

故此,在参考了骆冬青、叶黎明、邓彤、王晓民多位老师的文章后,设计了这样的一课。

一、点评导入:关注咬文嚼字在写作中的意义

从三个方面点评学生文段:⑴语句有毛病的,“财富本身的价值性就决定了不是所有的传统,都能够得上财富”;⑵引用有错误的,“爱《诗经》中‘如彼雨雪,先集维霰般美的传统,感受着古人美妙的传统”;⑶知识有硬伤的,“拙藏半尺玉璋,玉隙血沁色边上,恰似一坠玙璠”。

告诫学生们:写作时,一定要咬文嚼字,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按照事理的逻辑顺序,准确、有序地结构文章,这样的议论文行文细了,理到位了,就会别致了。

二、课堂指导:专注概念培养咬文嚼字的思辨能力

1.咬文嚼字,拆分核心概念,区分内涵与外延。“识文断字”这是一个人人都知道,但是常常被忽略的基本能力,反映了我们在学习母语时浮躁和飘忽,失去了这个“童子功”,以致于我们在后来的写作训练中常常对材料中的核心概念界定不准,立意不深。于是,我特意选择了“见识”这个词,从总起解释、拆分解释和目的要求三个方面来分析,以期来给学生做好榜样。

示例:见识,是指一个人通过对事物的了解,明智地、正确地作出判断及认识的能力。“见”是去观察了解,“识”是用已有的材料去判断表达。只有仔细地了解生活,用心体会,进而发现事物的真相,挖掘现象后的本质,才能正确地做出判断。“明心见性。”这就要求我们纯粹地、不带成见地去“见”,才能真实客观地表达我们的“识”。见识不仅反映我们的才智,更反映我们的心地和格局。

在此基础上,我选择了“慈悲、和谐、融合、生动”四个词让学生任选一个词来拆分试一下。

通过学生的导学案的反馈来看,学生对词语的基本概念抓的不准,界定不清,如,慈悲,“是待人处事的人生态度,是见识生活中的苦难而生发的恻隐之心”;和谐,“是指事物配合得恰当,关系和睦协调”;融合,“是指两个事物相互包容,最终合为一体的过程”。精心度不够,还是有一点望文生义的感觉。拆分词语时,也是未能抓住词语的核心意义,通过组词来解释,和,“是平和,和缓,和睦”;慈,“是慈爱,慈祥,仁慈,心怀天下万物,用多情之心去体谅苦痛”;悲,“即悲怀,悲伤,悲己及人”,未能深入细致的走进字词基本概念,只在字词适用范围上兜圈子。不能够体现出词语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哲学思维,如“生动”一词,只有表达上“陌生”了,让人眼前一亮,心中才能有所触动、感动,这是考场作文对于阅卷者的核心意义。

在课堂、课下和学生交流,学生普遍说,从小到大都没能细心留意过,小学时检查还背诵一些字词的音形意,初中时辨析近义词时主要关注词的搭配、色彩、范围、词性等,忽略了字词的来源、演变和语境的变化。常常导致了我们在使用词语的时候“想当然”、“毛估估”和“差不多”,缺少了对字词的细读和审读,进而更少了近代以来的“考据”的精神。也表现在我们的作文中,缺少作者与所表达的对象上的知识的沟通,缺少作者与所阅读的对象上的情感的共通,更缺少作者与所表达的事理上的认识的情通。

曹文轩曾经告诉孩子们:人类看世界有两个动作:一个是“扫视”,另一个是“凝视”。“写不好作文是因为你只完成了第一个动作”,而只有仔细打量、凝视这个世界,才能发现它的无比丰富和美妙,作文的素材也就取之不尽。否则,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同理,我们的孩子在时下的学习状态下,“扫视”和“凝视”世界的时间和空间都很有限,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领着孩子阅读这个经验世界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凝视”着每一个有意义的文字,想象着每一个文字今生和来世,探究汉字构形的文化精神,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以人的认知范畴图解和规范世界,在人类各民族的原始语言中都有表现。”(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第455页)依类象形的汉字,更包含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和伦理文化内涵。

2.咬文嚼字,引入矛盾概念,写出对立与统一。矛盾概念所反映的是关系而不是事物本身。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时,更多关注的是两者关系的对立统一上,以求得思辨的深入和细致;而不是定位在事物内部本身,更不是在事理的逻辑关系上。课前在指导学生时,发现不能进行这些概念的辨析,学生听不懂,搞不清。于是,我出具了一段示例,力求让学生从具体训练中掌握其中的一些技巧,明白其中的道理。

示例:走投无路与通途大道:通途大道也有“我爸是李刚”者把自己的路走断,把父亲的路走窄的,无路可走的也可以趟出一条路成为先驱先贤的;大道可以为我们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无路更可以激发人的创造的欲望;老子英雄儿子并不能成为好汉,父亲寂寂无名者更有成就一世功业的儿子。“生存靠本能,生命靠智慧。”关键因素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成长的路上“危中见机,危中造机”,更要在“机中见危”,把无路走成大路。(思路概说,有路就一定好吗?无路就一定不好吗?有路中是否含有无路?无路中是否含有有路?有路无路如何转化?)

试一试:琢玉成器与美玉不琢、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任选一组来分析一下)

从学生的反馈看,有的学生注意到了对立却没能写出统一,“美玉不琢是讲求天人合一的自然美,而琢玉成器是着眼于物尽其能的人工美。当目的不同时选择自然也会不同,成器需精雕,反之就未必然了”;有的学生注意到了统一却没能写出对立,“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有一句箴言,‘改变世界从改变自己开始。《大学·礼记》中亦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由此看来,独善其身并非与兼济天下针锋相对,‘独善其身是‘兼济天下的前提,而‘兼济天下则是‘独善其身的目的和归宿。”觉得说的不够清晰,有点“一锅炖”的感觉。

准确,是认知抵达的高度,细致,是认知达到的深度,在这个环节的学习训练中,我们发现,语言问题才是思维的关键问题。因为“整个汉字的精神,是从人(更确切的说,是人的身体全部)出发的……它是从人看事物,从人的官能看事物。”(姜亮夫:《古文字学》,浙江人民出版1984年版,第69页)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不能够抓住语言这个根本问题,因而用于思维和用于表述的语言也必将导致我们不能到达准确和细致的要求。准确和细致,使学生认识和思维提升着力点和发展点,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这也“正是语文课改深化的方向,是语文教育话语变革的方向。近二三十年中国语文教育的新貌包括语文课改本身,基本源自这些人深刻和细致精神的牵引。”(韩军语)

3.咬文嚼字,聚类逻辑关系,探究原因与结果。任何事物都有因果的存在的,原因和结果相伴相生的;“事后诸葛亮”,人们常常从结果才能醒悟原因的早已存在。这也是我们作文中推断力的不足造成的,故此,我们首先议一议原因与结果的关系: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归纳:“其马将胡骏马而归”有四个前提条件,其一“亡”的是马,马有识途的本性,是能归的主观条件;其二是“近塞上”的“近”是能归的客观条件,“远”了即使想归,也有了许多干扰;其三是“无故亡”的“无故”为归有了一种可能;其四“入胡”是“将胡骏马而归”的前提条件。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不可或缺,接下来,我又做了一个适当的延伸,“善术者不术”,“善术者”仅仅做到了“危中见机”和“机中见危”,不能够做到“危中造机,化危为机”和“机中避危,机中消危”。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新的高度,一下子激活学生的思维。

且慢,在此,我适当的补充了一个成语故事:曲突徙薪——“向使听客之言,不弗牛酒,弱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应防患于未然,消除产生事故的因素;世上需要救火的英雄,更需要能发现忧患于毫末、有先见之明的人;对给与我们建议甚至是批评的人,要认真接受并且努力整改。提醒我们的孩子,在作文的论证过程中,如何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三、课后引领:设计话题锻造超越兴趣的思辨能力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在高三课前五分钟,我常常拿一些自主招生的面试题来和学生们“头脑风暴”,一方面增加趣味性,为高三繁重的学业来解压;一方面来锻造学生们超越兴趣的思维能力。如加强多角思维训练,使思辨更具全面性。“树上十只鸟,枪打死了一只,还有几只?”这是一个小学低年级的脑筋急转弯问题,大家几乎一致的回答:没有了,鸟都飞走了。这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答案,鸟的生活阅历中对周围一切都是敏感的,“月出惊山鸟”,这是事理逻辑。还有九只,这也没错,十减一等于九,这是数理逻辑。还有一只,被打死的鸟的配偶,绕树三匝,不忍离去;还有两只,其中有一只是他们的孩子,也不忍离去;还有三只,中间一只是聋鸟等等答案,这些都是生活阅历逻辑。通过这样的小题训练,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去观察、去思考、去分析,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进行发散思维,开阔思路。

再如加强联想思维训练,使思辨更具广阔性。“玉皇大帝和如来佛到底哪一个大?”简单一点的回答,就是如来佛大。在《西游记》第七回中,大难不死的孙悟空从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跑出来后,冲上凌霄宝殿大闹天宫,天兵天将奈何不了他,吓得魂飞魄散的玉皇大帝急忙请如来佛祖救驾,很显然,玉帝法力没有如来佛大。但是,细心的同学还可以发现,如来佛祖救驾成功后,玉皇大帝设宴相留时,如来佛祖也不敢违拗,答谢时更是自称:“老僧承大天尊宣命来此。”对王母娘娘亲手奉献的蟠桃也是“谢讫”。其身份地位似乎属于“臣”的地位。

同时,读过中国神话传说的人也许都知道,按中国传统洪荒神话,玉帝是道主鸿钧的童子,而如来前世是通天教主的大弟子,通天是鸿钧的三徒,辈分上玉帝大如来一头,而且玉帝是鸿钧亲封的天庭之主,管理天地事物,更重要的玉帝的后台是鸿钧也不是如来可比的。可是了解道佛谱系的就会发现,在道教神仙体系中,最高的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道君和太清太上老君,他们三人才是高高在上的“三清”。“三清”下面有“四御”,玉皇大帝只不过是“四御”之一,充其量不过是第四名。如来是佛家的最高领袖之一,作为佛家的现在佛,在地位上略高于其他两位(过去佛、未来佛),看供奉的位置,现在佛本师释迦摩尼如来在中间,东方琉璃光如来(药师佛)居左,未来佛弥勒佛在右,显然释迦摩尼地位略高。而另外两位更是深居简出,完全授权给了如来管理佛家的一切事物。

不过,在中国的现实生活中,世俗皇权始终处于统治地位,宗教永远处于从属地位,学识非凡的知识分子吴承恩在西游故事里,将等级森严的天界神仙与统治人间的帝王将相正相对应,把老百姓熟悉的玉皇大帝写进了《西游记》,犹如独断人间的皇帝一样。玉皇大帝上掌三十六天,下管七十二地,君临一切神、仙、佛、圣,总管天庭、人间和地府。因此无论是道教中的至尊“三清”,还是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如来佛祖,均是玉皇大帝的臣属,都要听命于他。而不像中世纪的欧洲,宗教处在世俗皇权之上。

这样的思维训练,又暗合了时下的专题或微专题学习,通过一个话题,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搜一搜,在现实生活、阅读世界中有哪些与话题提到的有相似之处的事例。注意的是,引导学生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应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这种联想思维训练,对于学生的论说文的选材,举例,分析论证,以及记叙文的议论抒情具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加强联想思维训练指导可以使学生看的更远,思辨更具广阔性。

再如加强比较思维训练,使思辨更具深刻性。前一段时间,我在和学生们讲解我们扬州的历史,讲到大运河、讲到隋炀帝时,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平时,我们讲到盛世时的有为明君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隋炀帝之于大运河何尝不是“罪在当代,利在千秋”呢?推而演之:秦始皇之于长城、六国一统何尝不是“罪在当代,利在千秋”呢?商纣王之于淮夷一统何尝不是“罪在当代,利在千秋”呢?再进一步比较,是否有“功在当代,罪在千秋”的史事呢?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探究思维。再比如北岛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一句能否改成“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或者是“卑鄙是高尚者的通行证,高尚是卑鄙者的墓志铭。”通过比较辨异,学生能够将问题看得更透彻,更深刻,更深入,持续锻造下去,学生作文中的立意、表达的趋同现象就会大大减少了。

确实,语文学习中经常见到的“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关系的知识也使得我们老师不可能也无法解决所有的疑问,同时也无法发现自己教学中的所有疑问。所以,对于具备了一定阅读基础知识和一定的阅读方法知识的高中学生来说,教师首先要培养他们的阅读存疑的精神。如岳飞的《满江红》,在学习了这首词后,我话题一转,说这首词不一定是岳飞的作品,大家可以从作品自身中找答案。很快,“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一句成为学生的佐证:“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北起巴彦敖包,南至毛土坑敖包及青铜峡。”而南宋的老对手金人却在“上京会宁(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南),位于安出虎水(今阿什河)之侧,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念作‘安出虎。”两地相距几千里,况且岳飞生前还一句经典名句:“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黄龙:黄龙府,金朝都城,今吉林省农安县。”宋金对峙时,岳家军有“直捣黄龙府,活捉金兀术”的口号。作为一代名将的岳飞怎么能不知道他的战争的目标呢?而且,第一个肯定《满江红》的作者为岳飞的是岳飞的孙子,其采信度也让人怀疑!

其次,要培养学生正确去疑的方法。如鲁迅先生的《药》这篇课文中的细节有很多存疑:前面茶室干净爽亮,后面居室脏、破、乱、旧;华小栓全场没有一句话,只有几次咳嗽;华老栓买药路上所有的狗为什么都不叫唤等等。老师先选择一个细节作为解疑示范:选点、解释、总结。外化细节解疑过程,明确思考路径,然后进行有效分组,指导学生选点定位,查找资料,勾要表达,最终清晰、雅致、深刻地表达了他们地探究成果。

最后,要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能力。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进行了梳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性学习。如《满江红》不是岳飞的,那么是谁的,或者是哪个时期,哪个区域的作者呢?指导学生向网络查询、向专家请教、向典籍求证。制定探究计划,记录探究过程,撰写探究报告。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把握自主探究方法、沉淀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读与思,思与辨,不断地提纯我们的思想,谨慎而大胆地表达,让我们的学生的作文能够做到准确、细致和新颖。

参考文献:

[1]骆冬青.激发的智慧[J]《语文教学通讯》2015.09。

[2]叶黎明.概念辨析 提高议论文写作的分析能力[J]《中学语文教学》2014.11。

[3]邓彤.议论文思辨能力的培养的有效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2015.05。

[4]王晓民.《缘事析理 写得深刻课例赏析[J]《语文教学通讯》2015.07-08。

[5]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第455页。

[6]姜亮夫.《古文字学》[M]浙江人民出版1984年版,第69页。

[7]张广银.小议“治大国如烹小鲜”[J]《中学语文教学》2010.05。

张广银,教师,现居江苏宝应。

猜你喜欢
思维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赶不走的学生
思维总动员(三十)
巧设提问,让思维多走一步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学生写话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特意和故意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