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董必武与大别山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2017-01-05 11:09詹祝圆
关键词:董必武中国梦

詹祝圆

摘 要:董必武等无产阶级革命先辈的实践活动和大别山精神是息息相关的。董必武不仅是大别山精神的缔造者、培育者,也是大别山精神的实践者、传播者。学习董必武,弘扬大别山精神,对于大别山乃至全国实现“十三五”计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董必武;大别山精神;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D641;K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069-03

董必武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大别山精神与董必武这个伟人的名字不可分离。董必武出生在大别山,早年致力于革命事业也在大别山。大别山精神囊括1920年初武汉中学创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这段历史,中国共产党和老百姓一起为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形成的“朴诚勇毅、一心向党、艰苦奋斗、不胜不休”的精神。“这个红色精神融汇了马列真理、融汇了人间正气、汇融了民族精神、汇融了亿万民心,成为了人世间最美丽的花朵,成为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支柱。”[1]大别山精神是革命老区高尚民族精神和纯朴乡土文化在革命斗争中的思想升华。大别山精神不仅是老区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宝贵财富。

一、董必武是大别山精神的缔造者、培育者

大别山精神是以董必武为核心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大别山地区共同缔造的,但董必武起着主导作用,董必武是大别山精神的缔造者、培育者。

“朴诚勇毅”是大别山精神的主要内容。董必武通过革命精神陶冶学生,将这4个字作为武汉中学的校训。1966年4月4日,1965年重建的武汉中学得到董必武题字。董必武在接待武汉中学师生时回忆起当年建立武汉中学历程,赞扬武汉中学师生对革命事业的贡献,“武汉中学过去的校训是朴、诚、勇、毅。朴就是朴素,也就是艰苦朴素;诚就是忠诚,诚实;勇就是勇敢;毅就是要有恒心、毅力,能够坚持。现在我又加‘干革命三个字,即‘朴诚勇毅干革命,作为新校训,送给武汉中学。”[2]董必武不但用“朴诚勇毅干革命”勉励学生,而且作为自身修身处世的原则;不但表现在董必武等人在创建武汉中学的始末,而且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全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这所学校果然办成了培育新型革命人才的摇篮,实际上也是武汉创办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摇篮之一,其中不少学生成为中国共产党员、青年团员。”[3]以“朴诚勇毅干革命”为校训的武汉中学是培育新型革命人才的后方基地。学生刚踏出武汉中学就投入到革命事业中,鄂东地区爆发的“黄麻起义”,武汉中学毕业生成为革命的领导骨干,如潘忠汝、王志仁等,甚至往后发生的武昌起义、广东海陆丰起义中,他们均参与这些起义。曾经有学者对董必武的教育思想进行探讨,认为“‘朴诚勇毅既是董必武人格品格的概括,更是他教育思想的灵魂”[4]。通过教育,武汉中学学生接受革命思想,信仰马克思主义。董必武、陈潭秋等将武汉中学等校作为后备人才基地,从学生中发展革命积极分子,吸收王秀松、邓中赤等为共产员和共青团员,而且建立各区域党工作组。

“一心向党”是大别山精神的支柱。“一心向党”展现大别山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敬爱和拥护。“一心向党”要求我们要拥有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终身。“小小红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首童谣传遍大街小巷,生动传唱出大别山人民对于革命的热情。大别山人民汇聚到党旗下,就是“一心向党”生动写照。正如1975年4月7日,叶剑英在董必武同志追悼大会上缅怀:“董必武同志六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董必武同志真正做到了一辈子做好事,不愧为无限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无产阶级革命家。”[5]大别山精神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以董必武为典范的大别山人民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勇于追求真理,对党忠诚。大别山老百姓深信,能最终解放大别山的只有社会主义,能让他们完全获得新生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在中华大地上光荣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不管中国革命到了何等艰辛的处境,大别山百姓矢志不渝的汇集在中国共产党伟大旗帜下,坚定信仰和奋斗理想就是“一心向党”。

“艰苦奋斗”是大别山精神的品质。艰苦奋斗是无产阶级的本色。革命斗争生活异常艰难,唯有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革命才能在艰难险阻中取得胜利。大别山区本来就落后,国民党军队的包围与经济封锁,使大别山人民的生存环境十分困苦。大别山人民艰苦奋斗,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乐观心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度过了难关。董必武在创办武汉中学的过程中,在当时“为了克服学校经费上的困难,董必武带头不支薪,其他教员也是低薪或不支薪……许多校务劳动,师生一起动手”[6]。这是董必武终身革命历程的一个缩影,董必武总是那样质朴而不失庄重,董必武这些优良品质无时不在的感染着他的同事和战友。正是因为有艰苦奋斗这样的品质,才有中国共产党人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才会有中国共产党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不胜不休”是大别山精神的核心。红四方面军将“不胜不休”作为军训。红四方面军是从大别山地区发展起来的人民武装,它塑造的军魂,充实了大别山精神的内在本质。“不胜不休”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为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的实现,坚定不移,不达目的,绝不甘休。也就是说:“一心为人民,一心跟党走,一心干革命,一心夺胜利”即大别山精神。历史的车轮总是不断向前行驶的,然而道路总会充满挫折和荆棘,队伍也会随着时代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共产主义事业实现路径上充满艰难险阻,必然要经过若干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挫折与磨练,需要人民群众辩证地看待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对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为了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大别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事了艰难竭蹶的革命运动。广大人民群众矢志不渝,前赴后继。这是“不胜不休”精神的最好诠释。

二、董必武是大别山精神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董必武不但是大别山精神的缔造者和创造者,而且是大别山精神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实践是为了扩大传播,传播是为了更好指导实践。为更好的诠释大别山精神,需要将大别山精神的实践和传播有机结合起来。大别山精神在董必武等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和传播中,也深深地影响和丰富了其他中国精神,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以及新时期的抗洪救灾精神。董必武不仅躬亲塑造了大别山精神的学习标兵,是大别山精神的实践者;而且董必武在为新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大力倡导继承和弘扬大别山精神,是大别山精神的传播者。

董必武是积极践行“朴诚勇毅”的楷模,领导中国共产党人英勇奋战。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建设迎来新局面。曾作诗歌颂董必武:“为国谋团结,奔驰大后方,只凭三寸舌,胜过万条枪。暴露言辞尽,从容任务偿,声明离议席,理直气轩昂!”[7]这首诗作于董必武出席第三届国民参政会第二次大会,当时正值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何应钦向中国共产党发难,董必武批驳何应钦并且愤然离席,为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力量伸展正义,同样获得人民群众、各民主党派、国民党左派和包括国民党内爱国人士在内的有识之士的敬重和信赖。董必武践行“朴诚勇毅干革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也绝不屈服于一切反动力量,坚决同投降、分裂、倒退力量做斗争,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和大无畏革命精神风貌。

董必武是践行“一心向党”的榜样,拥护中国共产党,遵循党的宗旨。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董必武,踊跃参加党的建设,勇于实践,积极推动党的事业发展和进步。董必武是木工出身,从人民群众中来,与人民群众有天然的感情,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忠诚于中国共产党。1951年9月23日,董必武在华北一次会议上发表了对人民代表会议工作讲话,在谈到“谁是主人,谁是长工”的看法时,他指出:“人民是主人,人民代表和政府干部都是长工。……我们是为了人民要‘坐天下。”[8]董必武同志对华北人民政府政权建设的经验给予中国共产党一定启示,中国共产党想要立得正,执政得稳,就必须“一心向党,为党为民”。中国共产党员应继承和发扬大别山精神,走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恪守唯物史观,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

董必武是践行“艰苦奋斗,不胜不休”的表率,是工农群众的本色,也是大别山精神的主要标志。1975年3月5日,也就是董必武90岁生日那天,董老卧病写下《九十初度》:“九十光阴瞬息过,吾生多难感蹉跎。五朝敝政皆亲历,一代新规要渐磨。彻底革新兼革面,随人治岭与治河。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9]这首诗诠释了董必武光辉的一生,表达了董必武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挚爱与坚持。只有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把共产主义作为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事业,才能弘扬和继承大别山精神。

三、学习董必武,弘扬大别山精神,实现中国梦

董必武的“朴诚勇毅、一心向党、艰苦奋斗、不胜不休”的大别山精神,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的历史,又植根于人们的生活实践,是大别山人民在实践过程中聪明才智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别山精神不应该被遗忘,永远不会过时,必须让其大放异彩。大别山精神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在改革开放之后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曾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10]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为适应经济新常态,落实“十三五”规划,弘扬大别山精神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将更加发挥重大作用。

“朴诚勇毅”不仅传承了中华儿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而且彰显董必武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和救国救民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它激励着大别山人民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一心向党”,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人与共产党人同生死、共患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大别山人坚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与党同心同德、步调一致,共筑中国梦;“艰苦奋斗”弘扬了我国古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保持勤俭持家、艰苦朴素的生活美德;“不胜不休”既反映了大别山人的革命意志,也体现出大别山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十三规划”“两个一百年”的雄伟目标矢志不渝、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品质。大别山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缔造的井冈山文化、长征文化、延安文化、西柏坡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的,大别山精神的传承和彰显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

在日趋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社会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潮更加多变,加强和弘扬大别山精神,一定能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正因为如此,今天,我们更加感受到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深邃和思想价值的珍贵,更加感受到他革命精神的崇高和人格力量的伟大。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开始了新的征途。我们要弘扬董必武的“朴诚勇毅、一心向党、艰苦奋斗、不胜不休”精神,不仅我们这代人要传承,我们的下一代也要传承,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大别山精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今日,依然提供着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只要我们继承和弘扬大别山精神,汇聚中国力量,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艰苦奋斗,一定能将中国梦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傅治平.精神的升华——中国共产党的精气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5〕〔9〕《董必武年谱》编撰组.董必武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3〕〔7〕《董必武传》撰写组.董必武传1886—1975(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4〕李莉.董必武“朴诚勇毅”教育思想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4,(5):4.

〔6〕胡传章,哈经雄.董必武传记[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8〕《董必武选集》编辑组.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0〕习近平.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25.

(责任编辑 孙国军)

猜你喜欢
董必武中国梦
董必武吃饭的故事
董必武吃饭的故事
董必武清廉为政
董必武学俄语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