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丽萍
陕西省西安高新逸翠园学校是西安高新区一所民办初级中学,现有教职工107人,学生1500余人。建校6年,在“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的办学原则指导下,学校按照“质量特色并举,以点带面创新”的办学思路,建设了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创造了一流的教育教学成绩,在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以交响管乐为龙头的体艺教育、活动类选修课、科技创新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已获得全国民办中小学特色示范学校、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学校、陕西省素质教育优秀学校、陕西省艺术示范学校、陕西省体育艺术“2+1”先进学校、优秀学区长学校、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学校等几十项荣誉称号。
学校第一个五年发展的主旋律是:抓教师的专业成长和队伍建设,教学环节的精细化、规范化,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升等。在这个过程中,借助校长和名校的资源,借鉴并顺利移植了很多既有经验和做法,在鼓励教师大胆创新中出现了很多优质课,但因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而未能推广。课堂教学改革是需要非常慎重的大课题。为破解传统教学中学生自主、互助、合作交流、研究探讨不足,课堂效率不高等问题,曾涌现出许多新的理论和新的改革模式,但适合西安高新逸翠园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还在探求与酝酿中。
一、确立课堂教学改革的总目标
课堂教学追求的根本目标应该是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会”。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早已用最为简明的语言直抵教育的本质。乐学,毫无疑问是课堂教学改革所应解决的首要问题。会学,即要掌握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能成功地授人以渔,显然需要多费心思,也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怎样才能不再简单地包办学生自学、探索的过程?怎样在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和广泛地参与解决问题时,不用少数学生的提问简单代替?怎样设计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问题串,让学生在有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怎样把信息技术巧妙地引入课堂,有效地破解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这些都要求教师根据课型、学科特点不断学习、思考、创新与实践,这是一系列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需要不断追求的过程性问题。学会,当然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但学会分很多层次,如识记、理解、掌握、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等,一定要根据学情,循序渐进,由低到高,分层达标。
二、“3+1学习共同体”的含义
1.课堂时间分配
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将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与教学内容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满堂灌”显然不可取,但刻板规定教师只能讲十几分钟的教学模式,经实践检验也不具普适性。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他们所能保持注意力的时间,一节40分钟的课,多数情况下,用30分钟教学主要内容比较科学,也比较切合实际,而另外10分钟,可以用课内前置、后置、镶嵌的方式围绕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当堂任务的落实。这样,课堂时间的分配比例恰好是“三比一”,这是“3+1”的第一层基本含义。
2.三人学习小组
学生的合作学习值得提倡,但目前在组织实施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所有课型从头到尾都用一种很机械的方式进行所谓的合作;有的讨论问题大而空,组织又太过松散,效率不高;有的教学目标定位太低,完全不符合学校实际;分组方式也大多是四人U字形组,班额较大时,在空间上难以实现,等等。
“3+1学习共同体”更倾向于由三人组成的学习小组。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其中就蕴含着一个最佳的合作学习单元,即三人小组。实践证明,两人同桌互助的分组,作用比较有限,四人小组的效率又不够高。而三人组在班额不大时可采用三人四桌的“凸”字结构,在班额较大时可用三人横排。有些课型需要两人、四人或六人的前后组合时,也可以随时灵活调整,变换起来非常方便。因此,三人小组可构成一个最小、最基础的学习共同体,这是“3+1”的另一层基本含义。
3.学习共同体
“3+1学习共同体”中的三人小组是最小的“共同体”单元,但共同体的内涵要比三人小组广泛得多,它是为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和任务而建立的一种人际关系平台。在课内,共同体可以由稳定的三人小组构成,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可以是为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而建立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各种规模和形式的团体。在共同体中,强调人际的心理相容和沟通,通过在学习过程中成员间的经常性的沟通和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更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自然就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在课外,共同体成员可以扩展到不同班级的学生,也可以扩展到其他教师、家长或专家等。
三、“3+1学习共同体”课堂设计
及课堂任务的落实
1.课堂设计
“3+1学习共同体”必须摒弃过于依赖模式的僵化思想。首先,30分钟教学时间也是针对多数课型,而不是每节课必须如此。有些课型(例如文学赏析课)采用传统形式和时间分配时教学效果更好,就没必要改变。30分钟内的教学过程更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设计,不必拘泥于某种固定形式。如有些教学内容,采用合作学习效果更好,那就在合作什么、怎样合作上做足文章;有些内容适合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问题串,那么就在问题串的形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下足功夫;有些内容用事先或当堂制作的微视频能更好地突出重点或突破难点,那就在视频设计、制作技术及适时介入上灵活驾驭。当然更多内容需要多种方式的有机结合,需要教师在综合运用上巧妙地承接转合。总之,30分钟完成主要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把学生积极参与放到首位,引导学生用自主、互助、合作交流、研究探讨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方式对大多数教师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需要教师努力学习、积极实践、精心设计课堂,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2.课堂任务落实
每节课用10分钟对课堂教学任务进行落实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安排在一节课的最后,也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而前置或镶嵌在教学过程中。任务单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要根据学科特点、年级特点由备课组统一确定,主要以落实当堂学习任务为主,或对以往学习内容进行巩固。
3.课堂设计提纲及课堂任务单
一是课堂设计提纲。提纲要呈现在有统一题头标识的一页A4纸上,要求突出重点,有创意,但不需面面俱到。带过两个循环以上的教师,可只呈现教案的电子稿,以减少纸张浪费,也方便修改。未带满两个循环的教师,纸质教案仍须按常规检查。
二是课堂任务单。任务单要呈现在有统一题头标识的一张A4纸上,在纸的正反两面分ABC三个层次呈现,不拘泥于固定的方式,其中最高层的C类任务,必须单独呈现在背面,其作用是引发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挑战,同时不给基础较薄弱的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不影响全面落实基础。C类任务根据实际情况,可在课内或课外完成,如果能通过独立思考,课外讨论完成,效果更佳。
三是课堂设计提纲及课堂任务单的检查与反馈。制定科学且操作性强的监督检查制度是做好这项改革的重要保障。对此,教学处在每周一上午收集前一周教师的课堂设计提纲和课堂任务单,进行统计、评价和反馈,并可采取评语、个别交流、备课组集中反馈、优秀设计展示等多种形式进行。
四、“3+1学习共同体”的初步实践
一是改革引发了共鸣。“3+1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改革在师生中引起了高度共鸣,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全面升温,反促教师积极参与改革实践,教师的教学方式变化显著。
二是减少了低效劳动。大多数教师带过两个循环后,教案可只以电子稿形式呈现,这样就可以腾出更多时间精心设计课堂,全面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三是“减负”有实效。课堂任务单“抓基础、抓落实”效果显著,学生在校时间落实了最重要最基础的学习任务,家庭作业负担自然就减轻了,“减负”实效已经显现。
四是有模式但不唯模式,教师的课改热情被点燃了。 2016年寒假第一次对全体教职工进行纲要式培训后,要求18个备课组(不含体音美心理),利用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按新的模式设计一节课,然后每个备课组选一名代表用10分钟时间展示。18位教师代表紧扣“乐学、会学、学会”的总目标,呈现了18节创意新颖巧妙、精彩纷呈的展示课,新鲜又震憾,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情被点燃了。
五是改革初见成效。一个多学期的改革进行得扎实而卓有成效。每位教师都在教研组上了一节研讨课,包括大学区成员校在内的教师相互听课、积极研讨、不断改进,教研气氛空前高涨。学生也展现了良好的状态:厌学的想学了,想学的会学了,会学的当小老师了,共同体发挥出了交流沟通、自主互助的作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这次改革,不回避毕业年级,在三个年级全面扎实推进,效果令人鼓舞。九年级中考取得了建校六年以来的最好成绩,多项指标位居西安市前列;七、八年级的期中、期末考试,80%以上科目的成绩均超过了往届同期水平。
五、问题与反思
目前这项改革还处在较为粗浅的初级实验阶段,接下来不仅需要持续深入地推进,更需要展开科学、规范的实证研究,需要教师不断地自我学习与提升,也需要聘请专家进行指导。目前改革中非常明显的学科难点和学科中的板块难点突破指导还不够到位,要分专题研究突破。改革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很重要,本学期将进行优秀课例的集中展示、研讨、评价和奖励。少数教师认识不到位,改革意识不强,需要深入开展思想工作。需要在全体学生和家长中开展培训,以获得更广泛的共识和支持,从而提升改革效果。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