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茜
近日,我的好友得了一位千金,但她却总也高兴不起来。她和先生都要工作,只能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抚养。可如今隔代抚养几乎成了娇惯、溺爱、放纵的代名词,很多年轻父母视老人如洪水猛兽,不愿让他们接近孩子。你在网上随便搜一搜,就会发现无数条年轻父母吐槽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孩子的帖子。
其实我们家也是老人帮忙带孩子。这其中也有不少故事,比如姥姥对马夹的钟爱,真是让我哭笑不得。只要是姥姥照顾桐桐,除非三伏天,否则她身上一定有一件小马夹。各种厚度的马夹,会在春夏秋冬轮番出场。有次我下班回家,发现桐桐薄薄的秋衣外面居然套着4件马夹……原来只要姥姥觉得有些冷,就会给桐桐加一件马夹,她冷了4次,于是桐桐就加了4件马夹。总之,在老人的心目中,只要“前心后背”不着凉,孩子就不会生病。
但是抛开这些小插曲,静下心来想一想,隔代抚养真的那么可怕吗?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留给孙辈的真的只有溺爱和伤害吗?
我从小就是被爷爷奶奶带大的。在我的记忆里,常常趴在爷爷宽阔的肩头去集市,或是在葡萄架下奶奶唱着摇篮曲轻轻拍我入睡,和他们在一起总是那么温暖幸福,无忧无虑。
中国自古就有“隔代亲”的说法,祖辈们会本能地给孙辈更多的关爱与照顾。这种做法虽然容易引发娇惯与溺爱的问题,但若以此彻底否定祖辈在孩子成长中的教育价值,也是有失偏颇的。
比如,面对孩子不同时期的各种“无理取闹”,作为年轻的父母,我们有时候可能会失去耐心。这时候,往往只有老人会耐心地回答孩子喋喋不休的问题,陪孩子玩那些已经重复了无数遍的游戏。祖辈的温和、耐心与无条件的陪伴也许是对孩子最好的呵护,而这种对待孩子的态度也会影响到年轻的爸爸妈妈,让他们在孩子身上投入更多的耐心。在对待桐桐的态度上,我就从母亲身上学会了很多。
桐桐最喜欢玩“推墙”游戏。玩法很简单,就是我们把积木垒得高高的,然后她一下推倒。每次我和老公陪她玩这个游戏的时候,顶多能坚持垒10次,然后就再也拿不出半点儿耐心了。但是姥姥不一样,无论桐桐玩多少次,姥姥都能一遍遍、不厌其烦地陪着她垒积木、推积木。有时候看着她们祖孙俩一整天都玩这个简单重复的游戏,我就问母亲:“您是怎么做到的,这样有耐心?”母亲会笑呵呵地告诉我:“我老了,和你们年轻人不一样。你们有好多牵挂的事情,要工作、要购物、打游戏,还要看朋友圈……我现在闲了,有的是时间陪我的小孙女,她想玩什么,我就陪她玩什么;她想干什么,我就陪她干什么。”
不仅如此,老人平和的心态也会带给孩子不一样的童年体验。作为年轻的父母,很多都是第一次和孩子打交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但凡出现一丁点儿小问题,都会变得格外紧张、焦虑。相比之下,老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比我们“淡定”得多。
记得桐桐快两岁的时候,突然变得特别害羞,家里一来客人她就哭,不敢和别的小朋友玩,不愿意跟陌生人打招呼。那段时间我变得特别焦虑,担心她是不是太内向……我甚至打算给她报一个早教班,让她多和别人沟通。看着每天忧心忡忡的我,桐桐爷爷说:“你们年轻人,就是心急。孩子刚好到了怕生的年龄,而且每天在家里接触的就是爸爸、妈妈和爷爷,在小区也没什么认识的小朋友,当然容易害羞了。这样,刚好天气热了,我带桐桐回老家避暑,等秋天回来,她就好了。”虽然半信半疑,但我们全家人还是执行了爷爷的避暑计划。
想不到在西北老家待了两个月,桐桐回来简直变了个样:在小区里见了老人,经常一口一个爷爷好,一口一个奶奶好;在游乐场见了小朋友,她的第一反应不再是避开,而是迎上去和他们一起玩。我很惊讶爷爷是怎么做到的,他只是笑呵呵地告诉我:“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去玩就好,多带她出去走走,别老窝在家里。”如今回想起来,也许是爷爷的“放养”起了作用,也许只是桐桐恰巧度过了那个害羞的阶段。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身上出现的各种问题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家长们不用过于焦虑,只要放开手,让孩子慢慢长大,他们就一定不会让我们失望。相比年轻的父母,老一辈人往往更有这种“等待”的智慧。
总而言之,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年轻父母有他们所崇尚的育儿理念,老人有积累多年的生活智慧。双方或许会有碰撞,但相互包容接纳,兴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婚姻与家庭·社会纪实201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