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上朝:说多了都是泪

2017-01-04 10:44郑云鹏
看历史 2016年12期
关键词:京官太和殿紫禁城

郑云鹏

清宫剧中上朝的场景,往往是场面宏大、庄严肃穆,可是真实的历史上,清朝大臣上朝是什么样的?看完下面的几件事情,相信很多人会断了穿越去清朝当官的念头。

首先,清代上朝的时间极早。跟历朝历代比,清朝皇帝总体来讲是比较勤政的,这也是清代极端专制的政治体制所决定的,皇帝不勤政,国家机器就难以运转。通常是凌晨三点,皇帝就要起来办公了。自雍正朝之后,皇帝召见的第一批大臣通常是军机大臣,之后再召见其他大臣。一般早上的五至六点左右,其他京官就要开始上朝了。明朝的时候,北京内外城没有分别,而清朝时内城只许满人居住,其他汉族官员基本住在宣武门外,他们的住所距离紫禁城较远,所以通常凌晨两三点钟就要起床出发了。

从大臣家中前往紫禁城上朝的路程,对很多人来说,就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考验。据晚清詹事府官员恽毓鼎回忆,他上朝途中常常要花费两三个小时,如果遇到雨雪天气,车中没有取暖设施加之长途颠簸,很容易感染风寒。如果是赶去颐和园上朝,就要起得更早,有一次恽毓鼎为了赶往颐和园给慈禧祝寿,凌晨一点就起来赶路了。

起早摸黑的各位京官到了紫禁城外,还不能立刻进入,他们要在东华门候着。到了东华门的“下马碑”,不管您多大的官,多大的派头,都得下马,下轿,步行,这是规矩。当然也有例外情况。一是大臣被皇帝特赐“紫禁城骑马”殊荣的,可以骑着“穿朝马”进入;如果是皇帝特恩赐给肩舆的,则由两人抬着一把椅子,官员坐在上面进入,这称作“穿朝轿”。但清代大臣能得到这两种殊荣者少之又少。道光朝时候,汉官林则徐被皇帝特赐“紫禁城骑马”,在当时还引起了很多满族权贵的不满。

时辰一到,大门开放,守候已久的京官们依次进入。这时候相当于凌晨五点多,日头没有出来,天还未亮。按照规矩,除了当天需要提前送达各式公文和报告的官员以外,其他大臣从东华门到隆宗门是不准点灯的。据说,这是出于宫中防火的考虑。于是,大臣们只能摸黑进宫,如果有特许点灯的官员入宫,很多官员就会乘机跟在后面“蹭灯”,抹黑赶路摔倒还算轻的,还曾经有官员因为在雨天摸黑步行,结果不慎跌入了御河淹死的。

经过在黑暗中的摸索前行,狼狈不堪的官员们终于到了太和殿。此刻,会有一个太监用力鸣鞭三下,这是提示大臣,皇帝即将驾到,须保持肃静了。

皇帝驾到,朝会开始。除了个别地位极高的亲王重臣,其他人基本是在大殿之外的,并非如影视剧中常出现的那样,所有大臣们一起挤在大殿里面。如果是御门听政,只有皇帝一人端坐乾清门内,其他官员按照品级分列在乾清门两侧。

朝会中一系列的繁琐的礼仪规矩又是严峻的考验,怎么说话、怎么着衣、举手投足、站立的位置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更不能大声说话、咳嗽、吐痰等等,如果有不合规矩的行为发生,随时都有言官会记录下来,事后会受到相应的处罚。如果大臣在上朝之时遇到内急更是麻烦,通常只能咬紧牙关,憋紧了不放松。万一没控制住,又免不了言官的一番弹劾,所以各大臣上朝之前都是不敢暴饮暴食的,以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还有一个最大的考验,那就是跪功。清朝对于君臣礼仪规定相当严格,《清会典》规定:“大朝,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礼,其他朝仪亦如之。”也就是说,只要是朝会,大臣就必须给皇帝施三跪九叩之礼,这个没得商量。一旦某个大臣有幸被皇帝在朝会上召见谈话,或者赏赐恩典的时候,他必须摘下顶戴花翎,以头叩地,要发出响声,能让皇帝听得到,这叫做“叩响头”。太和殿或者养心殿都有专门的覆甑,在这上面叩头可以很轻松地发出响声,否则的话就是叩破了头也往往不能让皇帝听见,因此很多大臣事先都会贿赂太监,以便知晓覆甑具体的位置。

很多大臣为了保护膝盖,都有自备的护膝,是用厚约一寸的丝绵制成,每天上朝就绑在膝盖上。只是,即便有了这套护膝,跪得久了也难保万全。李鸿章在慈禧六十大寿来临之前,每日练习三次三跪九叩的大礼,以便于从容应对。而两朝帝师翁同龢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练习五次三跪九叩。

相信经过了一次上朝以后,饥饿、疲乏、困倦是所有大臣们共同的体会。幸好,并不需要日日上朝。清朝上朝分为三种。一是大朝,每年元旦、冬至次日、万寿圣节和国家庆典,皇帝在太和殿上朝,这种大朝是京官基本都要参加的。第二种是常朝,每月逢五逢十,皇帝御太和殿,这基本是一种礼仪性为主的朝会,很少涉及具体朝政的处理,这种常朝也是京官基本都要参加的。第三种是御门听政,康熙朝最常见,同治光绪两朝已经名存实亡;听政的时间、地点不固定;以乾隆朝为例,基本是每个月三到四次,这种听政需要官职较高的京官参与。

对于普通京官来说,一年之中,上朝日最多不会超过一百五十天。而上朝之日,必定是一次精神与体力的大考验。

猜你喜欢
京官太和殿紫禁城
大买办“碰瓷”拉业务
紫禁城365
紫禁城600年
“京官”空降6年后66名厅官选派地方20人升副部
北京故宫太和殿导游词
太和殿
紫禁城中嵌字联
吃喝妙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