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和PRA的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发展研究*

2017-01-04 01:32靳莉段宗亮杨文忠
西部林业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高黎贡山经济林自然保护区

靳莉,段宗亮,杨文忠

(1.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营林分院,云南 昆明 650021;2.云南省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01)

基于GIS和PRA的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发展研究*

靳莉1,段宗亮2,杨文忠2

(1.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营林分院,云南 昆明 650021;2.云南省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01)

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周边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不同海拔和距离范围的3个农村社区为例,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的土地覆被情况,了解土地利用和产业发展状况,并通过参与式农村快速评估(PRA)掌握社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分析周边社区产业转型及其对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资源依赖的改变。结果显示:周边社区的土地利用、产业结构和经济来源已从原来的高度依赖保护区自然资源转变为以经济林种植为主的发展模式,经济林种植获得的收入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66%以上;离自然保护区最近的汉龙村依托缓冲区丰富的鸟类资源开展生态旅游,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链条,其产生的经济效益达人均收入的12.85%。由此可知,自然保护区建立30余年来,特别是通过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发展项目,促进了周边社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协调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发展之间的关系。

生物多样性保护;社区发展;自然保护区管理;GIS;PRA;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

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周边分布着相当数量的社区。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与当地的自然资源有着紧密联系,对自然保护区的依赖较大[1~2];建立保护区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实现,例如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传统的狩猎、采伐、采集和放牧等生产活动,由于对生物多样性影响巨大而被禁止[3~8],这也导致了保护区管理与当地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许多学者认为,为使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保护区管理必须要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实现保护区和周边社区的共同发展[2,4,6~7,9~13]。

云南作为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14],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到许多国际组织的关注,并投入大量资金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发展项目[15]。尽管大部分项目在后期进行了成效评估,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发展都是长期的过程,难以在短期内见成效[16]。如今开展周边社区的调查分析,不仅能检验和评估以往实施的项目是否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改善了周边社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关系,还能通过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要了解周边社区对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依赖或压力是否得到缓解,需要分析社区与保护的空间关系、社区土地利用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产业经济发展与农户收入来源的关系等[17]。本研究以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的3个农村社区为例,通过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解译出土地利用图,分析社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其与保护区的关系;并采用参与式农村快速评估(PRA)开展田野调查,评估当地社区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研究不同距离和海拔范围内周边社区与保护区的关系及其变化,为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周边社区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区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部中缅边境山区(图1),自1983年始建;1986年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将怒江省级保护区并入后,成为云南省最大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05 549hm2,同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人与生物圈计划网络。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分布有高等植物256科1 196属4 897种,各类动物2 659种,被喻为“自然博物馆”、“物种基因库”、“东亚植物区系的摇篮”和“世界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18~19],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

图1 研究区位置图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南段的周边地区涉及保山市隆阳县和腾冲县、怒江州泸水县3个县区,有傈僳、彝、傣、白族等10余种少数民族;周边社区依地势在东坡和西坡按高、中、低海拔3个层次分布,与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有着不同的联系。本研究选取的保山市隆阳区芒宽乡白花林村委会的汉龙、芒岗、芒晃3个自然村位于高黎贡山东坡,位置25°15′40″~25°18′33″N,98°47′27″~98°50′17″E,海拔分别为1 500m、1 200m、1 000m,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周边社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这3个自然村于20世纪90年代起实施了一系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发展项目,如1995-2000年实施的麦克阿瑟基金项目“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周边社区森林管理”和1998-2003年实施的中荷合作项目“云南省森林保护和社区发展”等。分析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能部分揭示出这些项目在协调保护与发展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

1.2 研究方法

1.2.1 影像和DEM数据

高清分辨率的遥感影像被用于进行影像解译。该影像为空间分辨率2.5m的SPOT卫星影像,25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以及GPS地面数据。所有空间数据都投影到通用横轴墨卡托格网投影系统,地球基准面采用全球大地测量系统WGS-84。影像数据和DEM数据都进行了预处理、地理投影和几何校正,两影像间的校正精度平方根误差为5m。

1.2.2 土地利用制图

由于本研究采用的影像是2.5m高清分辨率的SPOT影像,结合野外的GPS数据目视解译出土地利用类型有自然植被、经济林、人工用材林、农业用地、建筑用地、疏林、裸地和水域等8个类型。其中:自然植被包括季风常绿阔叶林和灌草丛,经济林包括板栗(Castaneamollissima)、核桃(Juglanssigillata)、桃树(Amygdaluspersica)、咖啡(Coffeaarabica)、荔枝(Litchichinensis)、芒果(Mangiferaindica)、柑橘(Citrusreticulata)和桑树(Morusalba)等经济植物,人工用材林主要是暖温性针叶林,农业用地主要是种植水稻(Oryzasativa)、玉米(Zeamays)的土地,建筑用地包括住宅、学校和村委会、教堂或寺庙、道路等,疏林地主要是竹林、孤立木和种植草果(Amomumtsao-ko)的稀疏林地。

1.2.3 社区调查

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开展3个研究点社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在农村快速评估(Rapid Rural Appraisal,RRA)基础上发展起来的PRA方法[20~21],强调当地社区群众的参与,突出调查评估成果的真实性,是当前开展农村社区调查评估的主要方法[22]。本研究根据人口普查数据,从各社区随机抽取样本,其中,从汉龙村50户206人中抽取11户48人,从芒岗村106户420人中抽取18户94人,从芒晃村35户131人中抽取8户39人;对随机抽取的农户进行入户调查,记录农户产业发展和经济收支状况,在结合各户人口组成进行社区的社会经济分析。

1.2.4 空间距离计算

运用GIS分析软件ArcGIS 9分析社区到保护区以及二级省道的距离。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地利用

由高分辨率的SPOT影像目视解译得到了3个社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并按面积计算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比例。保护区周边3个社区的土地利用各具特色(图2)。总体上,地处中海拔段的芒岗村其土地几乎全部被开垦利用,仅保留有自然植被1.23%和疏林地1.58%。高海拔的汉龙村和低海拔的芒晃村范围内自然植被占比均接近全村总面积的一半,其中,汉龙村的自然植被以季风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为主,占总面积的49.04%;芒晃村的自然植被主要是干热河谷的灌草丛和陡坡地的季风常绿阔叶林,占全村总面积的44.04%。

图2 周边社区的土地利用状况

开发利用的土地以经济林为主,其中汉龙村的经济林面积最小,约104hm2,芒岗村和芒晃村的经济林面积接近,分别为149hm2和147hm2。地处中海拔的芒岗村其土地利用中经济林所占比例最高,达85.53%(图3),种植的树种包括咖啡、柑橘、核桃、荔枝、桃树和板栗等;其次是地处低海拔的芒晃村,其经济林占比为42.61%,主要有核桃、咖啡、板栗、草果和蚕桑等经济植物;研究点3个社区中,地处高海拔的汉龙村的经济林占比最低,但也达到40.12%,主要种植咖啡、芒果和柑橘等经济植物。此外,芒晃村的农业用地在3个社区中占比最高,达11.23%。

(A)汉龙村(海拔1500m)(B)芒岗村(海拔1200m)(C)芒晃村(海拔1000m)

图3 周边社区的土地利类型及其占比

Fig.3 Land uses and their proportions in adjacent communities

2.2 社区经济

入户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点3个社区2012年的平均农民人均收入为14 583元,人均支出9 594元,且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随着海拔上升而逐步降低的趋势:地处低海拔(海拔1 000m)的芒晃村农民人均收入16 782元,人均支出10 421元;地处中海拔(海拔1 200m)的芒岗村人均收入14 051元,人均支出8 856元;地处高海拔(海拔1 500m)的汉龙村人均收入12 915元,人均支出9 505元。从衡量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看,汉龙、芒岗和芒晃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16.25%、14.15%和11.15%,表明:(1)研究点3个社区的恩格尔系数均低于20%,进入了较好的发展阶段;(2)海拔越低的社区其恩格尔系数越低,总体经济发展越好。

从经济收入来源和产业结构看,社区的经济收入与土地利用状况密切相关,主要依赖于经济林种植。经济林种植在3个研究点社区的经济收入中均超过了66%(图4)。地处中海拔的芒岗村经济林面积占比最高(85.53%),种植品种最多,对其经济贡献也最大,占到经济收入的77.20%,且其经济植物种植种类仍在不断增加,如近期有农户开始种植石斛(Dendrobiumnobile)、重楼(Parispolyphylla)和续断(Dipsacusasperoides)等药用植物,占人均收入的0.71%;地处高海拔的汉龙村尽管用于经济林种植的面积占比(40.12%)不如地处低海拔的芒晃村(42.61%),但其经济林种植收入占比(67.23%)超过了芒晃村(66.00%),表明汉龙村的经济林面积尽管面积小,但在其经济发展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

图4 产业结构及其对经济的贡献

服务业在研究点社区的经济发展中的显示度不断提升。研究点社区中,服务业在汉龙村、芒岗村和芒晃村分别占经济收入的12.85%、6.14%和4.30%,主要包括建材商店、农家旅馆、应季水果销售、观鸟导游、游客接送、运输和烧酒等。随着自然保护区邻近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外地来汉龙村旅游、观鸟的游客不断增加,该社区与生态旅游相关的服务业逐步形成了旅游产业链条,对其经济贡献跃升至第三位,仅次于经济林种植收入(67.23%)和工资性(村委会工作人员、护林员和当地或外地打工)收入(13.77%)。

2.3 空间距离

研究点社区中,汉龙村距保护区最近,其直线距离为270m左右;其次是芒岗村,直线距离为440m;芒晃村距保护区最远,直线距离为1 657m(图5)。相反,无论是直线距离还是各社区到达省级公路的实际路程,汉龙村离江边和省级公路最远,芒岗村次之,芒晃村距江边和省级公路最近,说明芒晃村和芒岗村的可达性要比汉龙村高,这有利于其经济发展。当前汉龙村、芒岗村和芒晃村的农民人均收入和恩格尔系数也验证了该观点;但从产业结构和经济收入看,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经济总收入中的占比随着海拔降低及与保护区距离扩大,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人均收入最高的芒晃村除经济林和工资性收入外,其经济收入仍然高度依赖于传统的养殖业和以水稻与玉米为主的农业种植。

图5 周边社区距保护区和省级公路的距离

3 讨论与结论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30余年来,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关系发生了根本转变。20世纪90年代实施麦克阿瑟基金会“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周边社区森林管理”项目时,周边社区对自然保护区的生物资源有着高度依赖,采伐、采集和狩猎是其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加强执法是保护区管理机构的工作重点。至今,周边社区对自然保护区的压力已得到缓解,这不仅得益于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善,还得益于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项目对周边社区的关注和支持,为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经济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3],通过实施国际合作项目,当地的保护管理策略也实现了“从以执法为主向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保护”的转变[24],实现了自然保护区和周边社区的和谐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和促进经济发展是协调周边社区和自然保护区关系的关键。要解除周边社区社会经济发展高度依赖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困境,必须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项目活动,如切合当地实际的经济林种植[23],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研究点社区实际上已经历了两轮产业结构调整,第一轮是在麦克阿瑟基金项目的支持下开展的以经济林种植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成功使周边社区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从保护区转移出来。第二轮是在中荷合作项目和保护区管理机构的努力下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再次升级:一是为防范经济林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给周边社区带来损失,而增加了经济植物种类,从最初以柑橘和板栗为主增加到目前的10余种经济植物,实现了经济植物的多样化种植;二是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把生态旅游作为带动周边社区发展的重要策略[25~26],在当地开发建立起白花林生态旅游小区,开辟观鸟旅游线路,引来了国内外的游客[18~19],促进了周边社区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实现了周边社区对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从采伐、采集或捕猎等直接利用转变为以观光旅游为主的间接利用。

周边社区的发展仍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以往实施的项目以距离自然保护区较近的社区为主,如麦克阿瑟基金项目、中荷合作项目和保山管理局的生态旅游开发等主要实施地点是汉龙村和芒岗村,而芒晃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社区经济发展主要通过在芒岗村实施的项目活动辐射带动,直接投入经费很少,导致其仍然对畜牧业、农业种植依赖较高,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仅占其经济收入的4.30%。这是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采取的策略,并不符合传统上对周边社区的界定,即距离保护区4km范围内的社区[27],且芒晃村在建立自然保护区之初对区内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依赖也较高。因此,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应积极扶持包括芒晃村在内的其他邻近社区的经济转型和升级,整体协调周边社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关系。

[1]Nagendra H,Pareed S,Ghate R.People with in parks-forest villages,land-cover change and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in the Tadoba Andhari Tiger Reserve,India[J].Applied Geography,2006,26: 96-112.

[2] Allendorf T D,Smith J L D,Anderson D H.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Royal Bardia National Park,Nepal[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7,82: 33-40.

[3]陆玉云.浅谈我省自然保护区管理[J].林业调查规划,2001,26(4):53-57.

[4]刘思慧,刘季科,罗明灿,等.云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存在问题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03,23(3):147-152.

[5]杨忠兴,张伟.西双版纳扩建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实行社区共管的探讨[J].林业调查规划,2003,28(4):27-31.

[6]余波.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建立社区村民自助组织的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05,30(4):119-121.

[7]曹光宏.纳板河流域自然保护区拉祜族村寨对土地和野生植物资源的利用[J].云南环境科学,2005,24(增刊): 80-81.

[8]赵建伟,杨云中,何顺强.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综合治理[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增刊):244-247.

[9]McNeely J A,Miller K R,National parks,conservation,and development:the role of protected areas in sustaining society[M].Washington,DC: Smithsonian Institute Press,1984.

[10]Hough J L,Sherpa M N.Bottom up vs.basic needs-integrating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Annapurna and Michiru Mountain Conservation Areas of Nepal and Malawi[J].Ambio,1989,18:434-441.

[11]Newmark W D,Leonard N L,Sariko H I,etal.Conservation attitudes of local people living adjacent to 5 protected areas in tanzania[J].Biological Conservation,1993,63: 177-183.

[12]Fiallo E A,Jacobson S K.Local communities and protected areas:attitudes of rural residents towards conservation and Machalilla National Park,Ecuador[J].Environment Conservation,1995,22:241-249.

[13]Furze B,Lacy T D,Birckhead J.Culture,conservation,and biodiversity:the social dimension of linking local level development and conservation through protected areas[M].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 Press,1996.

[14] Myers N,Mittermeier R A,Mittermeier C G,etal.Biodiversity hotspots for conservation priorities [J].Nature,2000,403: 853-858.

[15]杨文忠,王卫斌,靳莉.云南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现状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07,36(1):118-122.

[16]王为民,布朗姆(Bram Bustra).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探索与实践[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

[17]石德金,余建辉,刘德荣,等.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J].林业经济问题,2001,21(3):150-157.

[18]李正波.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探索[J].林业经济,2001(4):53-56.

[19]寸瑞红.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参与式管理[J].林业与社会,2002(5):11-14.

[20]龙春林,王玉洁.参与性农村评估的原理、方法与应用[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6.

[21]吴兆录.参与性农村评估在物种和景观变化研究中的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1997,8(增刊):89-94.

[22]杨德勇.论PRS在自然保护区社区调查中的工作技巧[J].林业调查规划,2002,27(增刊):67-69.

[23]李品德.论云南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机制的建立[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增刊):237-240.

[24]杨文忠,袁瑞玲,欧晓昆,等.基于社区活动的自然保护项目优先度确定[J].资源科学,2011,33(11):2150-2156.

[25]陈孝青,王定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探讨[J].林业经济问题,2001,21(4):216-218.

[26]杨云.云南省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探讨[J].林业调查与规划,2003,28(1):84-88.

[27]杨文忠,子世泽.云南自然保护与新农村建设[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Analysi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Adjacent to Gaoligongshan Nature Reserve based on GIS and PRA

JIN Li1,DUAN Zong-liang2,YANG Wen-zhong2

(1.Forest Management Division of Yunnan Forestry Inventory and Planning Institute,Kunming Yunnan 650021,P.R.China;2.Institute of Forest Sciences of Yunnan Academy of Forestry,Kunming Yunnan 650201,P.R.China)

Con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 in nature reserve is closely related to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its adjacent communities.Based on a gradient of elevation and the distance to Gaoligongshan Nature Reserve (GNR),three adjacent villages were selected as the case in this study.To understand land use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these three villages,the land cover maps were made base on visual interpretation of high resolution image data (SPOT 5 image with 2.5 m resolution),and the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PRA) was used.The shift of dependences of adjacent communities on the biodiversity resources in the GNR was elucidated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and use,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income sources that used to highly rely on natural resources in the GNR has been shifted dramatically in the adjacent communities.Cash tree planting brought more than 66% incomes for households.Furthermore,a full chain in services sector has been emerged in Hanlong Village that is the closest community through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dustry based on rich bird divesity resources in the buffer zone of the GNR,which contributed 12.85% of income per capita.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fter more than 30 years of its establishment,GNR has facilitated th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its adjacent communities through implementation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programs.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have been improved at the same tim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community development;nature reserve management;GIS;PRA;Gaoligongshan Nature Reserve

10.16473/j.cnki.xblykx1972.2016.06.022

2016-01-3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滇西北三江并流区基于民族文化的自然保护模式研究”(30600080)和“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

靳莉(1969-),女,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研究工作。E-mail:351881880@qq.com

简介:杨文忠(1972-),男,研究员,主要从事保护生物学研究工作。E-mail:wzyang2004@126.com

X 36

A

1672-8246(2016)06-0121-06

周边局域社会生态系统研究”(31060077)。

猜你喜欢
高黎贡山经济林自然保护区
A revision of Dryopteris sect.Diclisodon(Dryopteridaceae)based on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evidence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屹黎
浅谈生态环境建设中经济林发展现状和趋势
经济林新资源食品的种类及前景
厚朴经济林促发展
影像保护影像保护
高黎贡山丛林笔记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