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少帅杨伟:心随蓝天梦飞扬
评判飞机的标准,简单来说就是能飞多快、能飞多高、能飞多远。作为战斗机,最重要的是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看得越远,武器射程越远,智能化水平越高,则战斗力越强,在未来战场中更具有优势。
——杨伟
他是为习总书记护航的“枭龙”战机的总设计师,亦是歼-10双座总设计师。
15岁读大学,22岁研究生毕业进入中航工业成都所,杨伟的内心一直潜藏着“航空报国”的澎湃动力。近30年来,在这条崎岖的道路上,他和团队征服了一座又一座险峻的高峰:突破第三代战斗机关键技术之一——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至今确保的歼-10飞机安全飞行小时数,创造了电传飞机的世界奇迹;35岁时受型号总设计师宋文骢委托,全面主持歼-10飞机的设计优化、排故攻关和设计定型等工作,使歼-10成为我国军机史上第一个实现当年定型、当年批量装备部队的飞机;急需打入国际市场的“枭龙”飞机,从冻结技术状态到实现首飞仅仅历时23个月,创造了我国飞机研制历史上的“枭龙速度”……
也有极度疲惫的时候。当听到中层干部汇报:“大家简直是在拼命啊……”杨伟的心情也很沉重:“我已不忍心再说什么,我们的同志已经尽了该尽的力。作为总师,我只能拜托大家,再鼓一把劲,再咬咬牙,再撑一撑,一定要守住节点!”
他自己,则始终冲锋在前。中国和世界的差距,他心明如镜。清醒的民族责任感一刻也不曾离开过他的内心。身为总设计师,要把上百个专业吃透,争分夺秒是必须的。他通常是从早上七点工作至深夜,型号关键阶段,则会开启从清晨五六点一直到深夜甚至翌日凌晨的工作模式,持续时间动辄一个月以上;到了饭点,一份简单的盒饭或几个包子就对付过去,实在挤不出时间,干脆“不吃了”。只争朝夕的拼命劲儿让同志们肃然起敬:“跟着杨伟干,首先要过体力关。”他最不怕的,就是吃苦。“一周平均有4个晚上杨总办公室的灯是亮着的。其他3个晚上,他不是在出差,就是在试验现场。”有职工悄悄做过统计。
也有信心满满的时候。当在全国尚属首次的全数字化发图的战鼓擂响,杨伟不失时机地鼓励团队:“正是这些难关,才提供了体现我们存在价值的平台。我坚信,我们这支栉风沐雨的团队,拥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魄,拥有攻艰克难的智慧,我们一定会、也应该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遇,经受住时代的考验。”
事实证明,杨伟带领的团队是一支名符其实的“铁军”,他们在打造先进战机的同时,还以航空为主体,引领包括电子、信息、材料、机械、冶金、化工等领域最先进的集合体跃上新的台阶。
骨铮堪负重,志远自图强。一路走来,杨伟为推动航空武器装备升级换代、提升中国航空工业整体技术水平、打造军贸拳头产品拓展国际市场、保障部队训练水平和作战能力作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