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子护头使用下跆拳道击头技术的攻防理论体系

2017-01-04 09:34乔长泽
中国体育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跆拳道

乔长泽,李 来

论电子护头使用下跆拳道击头技术的攻防理论体系

乔长泽1,李 来2

对2014年世界跆拳道大奖赛中电子护头情况下跆拳道击头技术的攻击、防守体系进行研究,认为未来击头技术的应用理念也将随着电子护具的发展而向着攻击立体化、方式多样化、防守主动化与意识全面化发展。同时,在击头技术的攻防体系研究中,把进攻看成是各类要素的达成,而把防守理解为对对手各类要素的破坏。无论传统护具的护头,抑或电子护头,都只是“要素类型”以及“构建方式”发生了变化。这种新的理念会给跆拳道运动员及教练员带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解读场上情况,进而掌握比赛的规律。关键词:跆拳道;击头;电子护头;要素建立;要素破坏

1 跆拳道击头的相关概念

跆拳道比赛中,击头技术指利用踝关节以下部位对对手头部进行攻击的方法。击头技术一直都具有动作幅度大,稳定性低的特点。电子护头使用后,现行的跆拳道规则规定,踝关节以下任何部位和头部有“接触”即可得分。使击头技术的动作幅度大、稳定性低这两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弥补,得分难度进一步降低。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裁判员手动计分的情况下,踝关节以下任何部位和头部接触即可得分。得分由边裁根据《跆拳道竞赛规则》的得分标准进行判断并确认。而电子护头使用中,由于电子感应自动计分,电子脚套和电子护头的感应点并非完全覆盖,这使击头得分的规则和规定存在一定的偏差。

1.1 击头技术是重要的得分手段

现行规则下跆拳道各种得分中,成功使用击头技术得分的分值最高,普通技术击头3分,旋转技术击头则为4分。

由表1可知,击头技术相较于其他得分手段的回报率较高。所以,即便在击头技术难度较大的情况下,其“高风险、高回报”的特性,依旧对运动员有极大的吸引力。

表 1 跆拳道不同护具使用下各类得分手段一览表
Table 1 Scoring Means in Using Different Protective Equipment of Taekwondo

得分方法得分要求得分分值传统护具电子护具电子护具+电子护头腿法击打躯干通过腿法技术准确有力地击打躯干部位准确(人为判断)+有力(人为判断)准确(电子感应)+有力(电子感应)准确(电子感应)+有力(电子感应)1分、3分(旋转技术)拳法击打躯干通过拳法技术准确有力地击打躯干部位准确(人为判断)+有力(人为判断)准确(人为判断)+有力(人为判断)准确(人为判断)+有力(人为判断)1分腿法击打头部通过腿法技术准确地击打头部部位准确(人为判断)+有力(人为判断)准确(人为判断)准确(电子感应)3分、4分(旋转技术)犯规得分 通过对手的警告与犯规行为违规(人为判断)违规(人为判断)违规(人为判断)2次警告1分,1次扣分1分

1.2 击头技术水平直接影响比赛结果

在全运会跆拳道比赛中,男子击头得分已经占至总得分的3成以上,而女子则已过半。伦敦奥运会中,男子与女子击头得分要高于全运会运动员,其3分、4分的大分值特点,已然让其成为决定或扭转比赛结果的重要途径。在2013年世界跆拳道锦标赛女子组决赛中,高位击头得分 53 分,躯干中位得分38分,犯规得分9分。高位得分最多占总得分的53%。其中,侧踢高位得27分,高横踢得18分,后旋踢得4分,后踢得4分。高位击头得分已占到总得分的一半以上[4]。全面的掌握和有效的使用击头技术,才能在比赛中获得胜利。击头技术水平高低,也成为衡量一名跆拳道运动员竞技水平的重要标准。

表 2 第12届全运会与第30届奥运会跆拳道比赛冠军腿法技术得分情况一览表
Table 2 Leg Technical Merits of the Champions of the 12thNational Games and the 30thOlympic Games

腿法技术击打躯干腿法技术击打头部得分%得分%男子2013年全运会606631342012年奥运会59574443女子2013年全运会344542552012年奥运会45348766

1.3 击头的结构与要素

跆拳道比赛中每一个击头技术成功的使用,都可以理解为是利用距离、时机、击打方位、使用技术与击打效果这5个要素依次搭建而成的。例如,一个击头技术的成功“建设”,首先需要经过场上运动员对双方位置、距离以及时机因素的考量,完成准备阶段;进而对所要击打的位置和即将使用的技术进行判断后,最终完成击头技术的使用。过程中所需5要素缺一不可,当全部达成时方可把技术的使用转化为得分。所以,每一次击头技术成功的使用,都可解读成一轮要素的建立;而击头技术的使用失败,则意味着在5个要素中必然有1个乃至多个要素的欠缺。

2 击头的结构与要素

2.1 准备阶段

2.1.1 距离

距离是指在跆拳道实战中存在于双方选手之间的空间间隔,是实施技、战术发挥并且实现有效打击的重要要素之一。根据距离的不同,主要分为远距离、中距离、近距离与贴靠距离。跆拳道击头技术的使用中,在远距离上由于动作幅度问题,较少直接使用击头技术,较为适宜使用击头技术的距离一般在中、近距离。

图 1 击头技术的要素结构示意图Figure 1. Elemental Structure of Head Hitting

特 点远距离 距离较远,不能直接使用技术击打对手。需要通过步法或移动调整距离后方能有效使用技术动作进行击打中距离 距离适中,可以通过直接使用技术击打对手,击头技术距离较为合适,出现较为频繁近距离 距离略近,拳的技术便于使用,腿法技术需要压缩动作幅度,或通过技术的变化击打对手贴靠距离相互贴靠,不利于技术的发挥,需要通过移动变化至近、中距离方能有效的使用技术

跆拳道比赛中,随着运动员位置的调整,双方间的距离也随之在进行变化。比赛中需要不断的判断与对手之间的距离,并通过移动实现距离的获得或破坏、维持或变化,进而调整自己的实战距离与攻击方式,并为技、战术的使用创造良好的环境,以期达到在不同的距离运用不同的技、战术的目的。而不同的技术动作由于其技术特点,只有在适宜的距离使用。

通过对2014年世界跆拳道大奖赛中击头技术的使用统计,在远、中距离上,前腿横踢的使用最为常见,分别为584次与320次;而后横踢在远、中距离的使用为121次与103次。进入电子护具与电子护头时期,前腿横踢技术已经取代了后腿横踢,成为了技术使用上的首选。有研究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传统护具)男子比赛时随机抽取的4个级别的263场比赛进行统计,后腿横踢使用157次,前腿横踢使用19次[12]。不同时期,两个技术在使用比例上也呈现出明显不同。

前腿横踢虽然在远、中距离上大放异彩,但由于其技术动作的特点使其在近距离使用较少,仅为6次,贴靠距离则为0。相较之下,下劈技术的使用则较为全面,全面覆盖了远、中、近及贴靠距离。目前在跆拳道技术动作体系中,我国有学者在研究中把近距离的内摆下劈单独归类为“内摆”或“内旋”,而在本文叙述的技术分类与体系中,内摆下劈依旧列为下劈的一种变化形式归于下劈技术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4年世界跆拳道大奖赛中,有两次贴靠距离中使用勾踢的案例出现。双方运动员在贴靠距离下,背身或侧身时利用勾踢技术的变化,由斜下向上发力形成近似后撩腿的动作,绕过对方躯干来击打后脑。这是在以往传统护具时期未曾出现的。这种使用方法在比赛中更加游戏化,缺乏搏击的意义。在将来进行规则调整时可能会如同曾经电子护具时期贴靠距离时膝盖向下,利用小腿快速外翻后用脚背击打躯干的动作一样被禁止或纠正。

在国际比赛中,双方运动员在身高体型方面差异不大的情况下,由于较高的竞技水平,距离感作为运动员的基础能力,在比赛中体现得并不明显。而在双方运动员身高差距较大时,则会体现出不同运动员在比赛中对不同距离的判断与应用,即如何利用自己的身高优势建立距离要素和如何克服自身的身高劣势建立距离要素。

2.1.2 时机

时机是指在跆拳道实战中存在于双方选手之间使用技术的时间因素。根据技术使用的时机不同,主要分为抢攻、迎击和反击。

图 2 抢攻时机技术使用的表现形式Figure 2. Manifestations of Techniques Application in Offensive Attack

“高水平跆拳道比赛中运动员采取进攻的比例大于反击的比例,现代竞技跆拳道比赛中进攻占有重要的地位,提高进攻能力是比赛中的一个重要策略,同时也是未来跆拳道比赛的主旋律。”[4]如图2所示,抢攻是在利用时间上的主动性,率先完成自身的准备与判断阶段,在对方未进入准备阶段时直接发起进攻,抢攻中使用技术的特点是快速与隐蔽。而击头技术由于动作幅度大,完成动作时间长的“先天缺陷”,加之击打的头部闪躲速度快、目标小,直接进攻难度较大,因此在抢攻中直接使用较为少见,而多以佯攻配合击头技术使用,以“指腹击头,指下打上”等间接进攻的形式出现。

图 3 迎击时机技术使用的表现形式Figure 3. Manifestations of Techniques Application in Intercepting

迎击也称为直接反击,可以理解为在对手准备阶段结束后,在击打阶段尚未形成或即将形成的时机,省略掉防守反击中的防守环节直接击打。对手在进攻时注意力多数集中在进攻的点上,防守往往较差。如果迎击成功,不仅击打效果较好,还能达到破坏对手进攻,扰乱进攻节奏同时得分的目的。攻其未稳,后发先至,就像排球中的“打探头球”[5]。抢攻时效性非常强,要把握住转瞬即逝的时机,不仅要自身的反应速度快,动作迅速,更要会解读对手进行“预判”。在迎击击头时,则可以利用跆拳道格斗势前脚位置距离对手较近的特点,配合侧踢、推踢、下劈等直线腿法,提前占据动作路线,可以非常有效的击打并截击对手。

图 4 反击时机技术使用的表现形式Figure 4. Manifestations of Techniques Application in Counter-attack

反击的使用可以理解为在一个进攻动作中,加入一个防守(位移)的环节,其结构为准备+防守+击打+结束。反击的一个特点是对手进攻攻击和我方的反击攻击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对手进攻结束瞬间我方进行攻击,打对手进攻的落点。反击者有可能使进攻者的攻击落空 ,不用承受对手的攻击,但也有可能被对手击中,这取决于反击者移动和防守环节完成的好坏 ;防守反击一旦成功,打击的效果往往比较好。而利用反击这一时机来击头,由于击头的动作幅度原因,在击打阶段所需的多余时间则要在防守阶段进行补偿。所以,在反击击头过程中,多数选择在防守或位移的同时进行反击。

如表4所示,在2014年世界跆拳道大奖赛中,各类击头技术中以反击的方式呈现的最少。而在抢攻方面,除了勾踢、后踢、后旋踢3个由于技术动作特点而不宜用于抢攻的原地旋转技术外,抢攻的百分比都大幅高于迎击与反击。传统护具比赛中最常用于迎击的后腿横踢技术,在现代电子护头比赛中比例急剧下降,在共386次的使用中,迎击仅出现了27次。勾踢、后踢、后旋踢在迎击的使用次数均超过50%,成为了电子护头时期迎击的主要技术动作。值得注意的是,勾踢技术加以旋转后即为后旋踢、后踢如若打空后加以勾踢的技术动作即为后旋踢。三者由于技术动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特别是勾踢如若在比赛中以大于90°,小于180°时使用,由于旋转角度的差异容易与后旋踢混淆[11]。

表 4 2014年世界跆拳道大奖赛各技术使用时机统计一览表(次)
Table 4 Statistics of the Timing of Each Technique used in the 2014 World Taekwondo Championship

抢攻迎击反击总计n%n%n%前横踢57562.8427630.16646.99915后横踢31681.87276.994311.14386下 劈60971.3118922.13566.56854侧 踢6984.15910.9844.8882勾 踢8339.3410650.242210.43211后 踢1736.172348.94714.8947后旋踢5834.3210461.5474.14169旋风踢1184.6217.6917.6913

2.1.3 击打方位

跆拳道头部的得分部位,可以看成是一个椭圆形的球体。击打的方位主要由正面(面颊)、后面(后脑)、左右两个侧面、上面(头顶)和下面(下颚)这6个击打方位组成。

图 5 头部击打方位图Figure 5. Directions of Head Hitting

跆拳道比赛中,头部会随着运动员的位移或身体形态的改变而处于不同的高度、角度、位置以及一定程度的倾斜与偏转,不同的位置都会造成击打方位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电子脚套与电子护头并未做到完全覆盖,所以在电子护头的比赛中,击头并非全部方位都可以感应,这使实际的击头得分与规则规定存在着一定偏差。

2.2 击打阶段

2.2.1 技术的使用

击打阶段是整个击头技术使用的核心。在击打阶段中,需要决定使用什么技术以及如何使用技术。只有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让技术动作通过成功的击打转化为得分。

根据动作方法可以把击头技术分为腾空技术与单腿支撑技术。腾空技术是指运动员在双脚离地的腾空过程中使用腿法击打对方头部的技术。单腿支撑技术中又可以分为常规技术与变化性技术。

图 6 击头技术的分类Figure 6. Classification of Head-hitting Techniques

常规击头技术是指使用跆拳道常规腿法技术对头部进行攻击,即为常见的横踢、下劈、侧(推)踢、勾踢、双飞踢、后踢、后旋踢、旋风踢等技术。由于现代电子护具的使用让“技术使用”要素的变化不再局限在几种常规技术上,变化性技术的出现让这一要素充满了极大的变数。变化性击头技术是指当使用某个常规技术击头发力后,膝关节控制在一定高度情况下,对头部目标进行2次或多次追加攻击。2次乃至多次的发力目的是为了在攻击没有击中后补充攻击或是攻击后继续追加攻击。这种补充可能是在原地进行,也可能在移动过程中完成。无论哪种,一般都会涉及到改变自身位置、形态、重心、攻击角度等。

高位的击头技术由于对击打力量要求的降低,所以可以在1次击头后不进入结束阶段,而是通过技术的调整与变化持续维持在击打阶段连续击头,从而达到连续击头得分的效果。电子护头比赛的情况下,由于电子感应设备的介入,不仅提高了对得分有效接触的敏感度,也降低了裁判员人为误判、漏判的几率,对动作幅度的要求逐步降低。这也让击头技术以往“快打快收”的理念,转变为“快打慢收”乃至“快打不收”这一新的思路。

原本在传统护具比赛中使用较少的侧踢,由于技术动作中膝关节位置有维持性、动作路线直线性的特点,在变化性技术的使用中频繁出现。推、侧踢由于其直线发力的先天优势,在空间上相对横踢有着更多的优势,多数的变化性技术都由侧踢及其提膝动作作为“起手式”,这使横踢技术在抢攻和迎击时的使用率上有所减少。在2013年世界跆拳道锦标赛(电子护具非电子护头)女子8个级别冠亚军决赛使用技术统计中,横踢使用了377次,侧踢技术在比赛中使用了281次,使用率为36.8%,位居所有技术第2位;其中,侧踢中位为29.9%,侧踢高位为6.9%[9]。2015年世界跆拳道联盟美国公开赛,电子护具与电子护头同时开始使用,在我国运动员参赛的9场比赛中,横踢击头为47次,侧踢击头为8次。

变化性技术的存在不局限于横踢与侧踢之间,与推踢、下劈、勾踢等动作配合,不同角度、不同位置,会产生无数种结合方式。我国运动员赵帅在比赛中较为常见的变化方式就是“由低至高”地以击躯干推踢提膝动作迷惑对手后转为下劈击头,以及“由高至低”地通过使用下劈技术迫使对方头部向后闪躲后改为攻击躯干等。技术的变化,促进了运动员技术动作储备量的提高,也对运动员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要求。技术掌握越好,才能更加深入地与其他技术结合,才能让运动员在“技术使用”要素中有更多的选择,在赛场上,根据场上情况的变化而变化,通过创造性的思维以对手意料之外的方式出现,则可出奇制胜。

表 5 2014年世界跆拳道大奖赛击头技术低位启动变化技术(由低至高)使用统计一览表(次)
Table 5 Statistics of the Application of Low-position Initiated Techniques(from low to high)in the 2014 World Taekwondo Championship

启动技术/结束技术横踢侧踢下劈推踢勾踢横踢750400侧踢164301下劈10100推踢30100提膝(假动作)10754311

在表5中,虽然侧踢技术作为启动阶段配合横踢击头仅出现了16次,但在提膝(假动作)一栏的107次中,绝大部分都是以侧踢技术启动阶段提膝动作的形式出现。所以,最为常见的方式是首先利用侧踢的提膝动作来占据双方运动员之间的空间,阻碍对方进攻的同时拉近双方距离,建立起“距离”要素。随后待“击打时机”要素出现时,迅速利用横踢技术击打时小腿扫过的空间优势,完成“击打方位”要素。横踢与侧踢之间互相利用其优势,从而得到更好的变化。

表 6 2014年世界跆拳道大奖赛击头技术高位启动变化技术使用统计一览表(次)
Table 6 Statistics of the Application of High-position Initiated Techniques in the 2014 World Taekwondo Championship

启动技术/结束技术横踢躯干横踢头侧踢躯干侧踢头下劈推踢勾踢横踢287054408侧踢11114001下劈27770744勾踢71800000提膝(假动作)1600200

表6中统计了由高位启动、技术由高至低及连续高位的变化技术使用。由高位横踢启动,继续用横踢击头补充攻击的情况最多,达到70次;其次是高横踢击头后转变为横踢击打躯干,出现了28次。下劈技术由于击打方向是由上方向下发力,所以下劈击头后顺势转化为横踢击打躯干共使用了27次,位列第3位。笔者在统计中发现,由低位启动的变化技术中,变化多以低位动作为假动作,或是以高位动作的击打进行铺垫为目的;而高位技术启动的变化技术中,变化的目的多是补充与追加攻击。但由于击头技术的分值高,防守方运动员对击头的技术更加注意,使用时可以分散对手更多的注意力。所以,高位启动中作为假动作后再次击打躯干则击打效果较好,成功率较高。

虽然电子护具的出现(2009—2013)以及规则的改动促进了运动员对击头技术的使用量,但是,由于双方运动员在场上长时间的控腿,导致了比赛的观赏性下降。2014年,世界跆拳道联盟对现有规则又进行了补充,指出提膝控腿动作不得超过3 s。这一补充规则的出现限制了双方运动员在场上持续控腿的时间,让比赛的节奏加快。让提膝动作的出现成为有击打目的的动作,而非单纯的占据双方空间。所以,侧踢以及其提膝使用又逐渐转变为击打躯干或以击打躯干为假动作分散对手注意力,通过下劈或横踢击头。技术与技术间的关系由传统护具的相互独立,转变为电子护具的相互融合,而现在逐渐转变为电子护头使用中的相互配合。

2.2.2 击打的效果

根据击头的效果,可以把击头分为软性击打和硬性击打。软性击打是指运动员击头技术的使用中,踝关节以下部位接触到对方头部,达到得分的效果。但对对手头部的冲击力较弱,只能给对手头部施加一定的摩擦力、推动力等。硬性击打则是对对手头部施加较大的冲击力,这种击打不仅可以得分,也可以达到重击对手乃至KO的目的。对于击打效果这一要素,在电子护具出现后规则的改动已经被极大地弱化了,而随着电子护头的出现,由于电子感应的敏感性,这一要素的存在会更加的弱化。

3 对击头技术的防守

防守,是跆拳道比赛中重要的技能,具备了防守的能力,也就意味着具备了保持优势或扩大优势的基础。即便在比赛中对击头的要素有了深刻的理解与完美的执行,若在击头技术的防守方面存在短板,再大的比分优势也会因为防守能力的薄弱使比赛结果被改写。

如果把击头技术的使用理解为各类要素的“建立”,那么,击头技术的防守就是对各类要素的“破坏”。不让对手达成各类要素的构建或破坏掉对手已建立起的各类要素,让对手击头技术的使用出现“短板”,从而达到破坏对手击头技术使用的目的。在与2004年雅典奥运会跆拳道冠军罗薇的访谈中,她不仅强调了防守的重要性,并深入指出,在比赛中比分分别是12∶10与2∶0时虽然分差相同,但是运动员在两种比分下心理状态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在12∶10的比分中即便领先,但对手在之前随着10分的有效得分而建立起自信心,会使其在追分过程中更加积极与自信,从而对我方产生更大的压力。”而在赛时的防守中如果不断的破坏对手的各类要素,让对手一直处在无法得分的情况下,不仅可以控制比赛的节奏,更会使其陷入焦躁或逐渐失去自信心。所以,在击头技术体系中,我们要意识到,防守不是被动的保分,而是应该主动的去“破坏”,从而达到更加有效的防守效果。

常见的对击头技术的防守方法有位移、闪躲、格挡、攻击、犯规以及多种防守方式同时使用的复合型防守。各种防守手段或独立使用,或根据场上情况来相互结合使用,才能达到最好的防守效果。

表 7 2014年世界跆拳道大奖赛不同技术使用的防守方式一览表(次)
Table 7 Defense Approaches for Different Techniques in the 2014 World Taekwondo Championship

位移闪躲格挡攻击犯规复合型防守前横踢1011762371941225后横踢34558419380下劈1131452211111223侧踢6121618024勾踢18305149043后踢51017407后旋踢16442848127旋风踢412104总计2974736564446633%11.8318.8526.1417.690.2325.22

3.1 位移防守

位移防守是跆拳道比赛中最常见的防守方式。运动员通过自身步法的移动来改变双方间的距离,可以理解为对对方距离要素的破坏,主要以向后移动出对方攻击距离,快速向前贴近对手以及左右横向移动的方式出现。

表 8 跆拳道位移防守的距离变化方式一览表
Table 8 Distance Changing Approaches of Moving Defense

移动方法图示后 移 对手原地使用动作时后移对手向前使用动作时快速后移前 移 对手原地使用动作时前移对手向前使用动作时快速前移对手后撤使用动作时快速前移侧方向移动对手向前使用动作时侧方向移动对手向前使用动作时弧线向侧前方移动

如表7所示,除了犯规防守外,位移防守是各类防守方式中使用次数最少的,为297次,与使用最多的格挡防守(656次)相比,甚至不足其50%,主要原因在于位移防守是一把双刃剑,它主要破坏的是双方的距离要素,而距离又是双方间相互的,单纯的使用位移防守,会在破坏对手距离的同时对自己的距离要素产生一定影响。

3.2 闪躲防守

闪躲防守是指运动员通过改变身体形态与头部角度,通过侧倾、旋转、跳起等方式来破坏对手“击打方位”要素,躲避对手击头技术的防守方式,主要有向后闪躲、向前闪躲、侧方向闪躲、转动闪躲、跳起等方式。在2014年世界跆拳道大奖赛中,共出现了473次,使用次数仅次于格挡防守。这种防守方式有着动作幅度小,变化位置快的特点。由于电子护头比赛中,击头技术的动作幅度变小,动作频率加快,在对击头技术的防守上,不能单纯的依靠动作幅度较大的位移防守,而是需要与闪躲防守以及其他防守方式相互结合使用。

3.3 格挡防守

格挡防守是跆拳道比赛中最为核心的防守方式,也是比赛中使用最多的格挡方式。主要目的是破坏对手“击打效果”和“技术使用”要素,通过手臂阻碍来影响对手动作攻击路线,或影响对手击打效果的防守方式。手部活动方位大,动作灵活,可以根据对手的动作路线、动作方向等随机的进行变化。可以使用单手、双手、交叉等方式进行格挡,但是对运动员反应速度要求较高。格挡防守中主要的手段是通过手臂阻碍对手的动作与头部护头或躯干护具的接触,降低其击打效果乃至破坏其动作的完整性。

一次良好的格挡,仅通过手部的动作就可以对对手的两个要素加以破坏,同时对自身脚步的移动以及腿法的使用并不产生影响,在破坏对方要素的同时对自身的要素加以构建。所以,一次良好的格挡,可以为一个反击的使用创建良好的开端,这也是格挡防守使用高达656次,并且高居榜首的重要原因。

所以,防守主动化主要体现在手部的格挡动作上,在比赛中,运动员进入距离后,手部防守动作明显,需要主动的进行格挡,而非被动地等待对手动作成形后再开始进行格挡。格挡防守的主动化使用也对跆拳道比赛中运动员的格斗势产生了影响。由传统的双手保持相对放松(图7a)与前手较低后手较高(图7b),逐渐衍生出(图7c)与(图7d)中的格斗势,前手处于较高的位置,利于对击头技术的格挡防守;后手大臂放松下垂后,曲臂向前,利用小臂保护躯干部分护具。让双手手臂在格斗势中阻碍对方动作路线,可以让运动员长时间处于格挡防守的状态,使格挡更加常态化。

图 7 跆拳道格斗势Figure 7. Fighting Posture

3.4 攻击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主动的迎击或截击对方动作,对对手的“技术的使用”要素进行破坏,从而达到防守的目的,也可以称为破坏性防守。很多时候进攻性防守的初衷并不是单纯的防守,而是为了利用在对手进攻时防守比较薄弱的机会进行攻击,如若使用成功,往往会对对手形成极大的震慑力。而现在推踢与侧踢在赛场上频频出现,也是由于该技术动作有着较高的防守能力。比赛中常见的在对手使用转身动作的时候,通过侧踢或推踢破坏对手重心,就是运动员在利用侧踢的使用来破坏对方动作,从而达到防守的效果。但在现行规则中,如果对手使用旋转动作时候用推踢或侧踢击打时,目标如果是在对手臀部位置,则会被判罚为“击打对手腰部以下部位”的警告,所以,该防守方法也可以理解为是犯规性防守。

3.5 犯规性防守

犯规性的防守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防守方式,可以理解为使用规则来破坏掉对方的各类击头要素进行防守。犯规性防守分为两大类:1)自身犯规;2)造成对手犯规。

自身犯规是通过自身有意的使用违规的行为来影响对手技术的发挥,如犯规行为中的越出边界线、倒地、抓搂推、提膝阻碍等都可以用来影响对手技术的发挥。但是,因为自身的犯规行为造成了对手不能继续进行比赛,如果犯规被裁判员判定为“扣分”行为,则会输掉比赛,犯规尺度把握上要求较高。并且,在主动使用犯规动作时对对方运动员来说比较危险,出于体育精神,并不鼓励使用。

让对手犯规是通过一定的方式造成对手犯规,从而影响对手动作的合法性,如在对手有击头技术动作的同时把对手逼出边界线,由于对手已经处于边界线外,其击头技术无效,又或是对手有抓搂抱犯规动作后使用击头技术,都是无效的。但是,这种方式比较被动,且在极少的情况下才会产生效果,所以,2014年世界跆拳道大奖赛中犯规防守的出现仅为6次。犯规防守不仅需要运动员审时度势,也要对规则有较为深刻的解读,配合教练员适时的申请“录像审议”,才能在比较特殊的情况下有效的使用。

3.6 复合型防守

复合型防守是指多种防守手段结合使用,在一次防守中同时破坏多个要素,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表 9 2014年世界跆拳道大奖赛复合型防守使用一览表(次)
Table 9 Application of Compound Defense in the 2014 World Taekwondo Championship

位移+格挡闪躲+格挡位移+闪躲位移+破坏格挡+破坏闪躲+破坏前横踢4999211487后横踢242819153下 劈548027133415侧 踢482091勾 踢13163191后 踢240010后旋踢2142162旋风踢022000总 计148251761711229%23.3839.6512.002.6817.694.58

由表9可见,在针对击头技术的复合型防守中,前3名均为格挡配合其他防守方式。其中,闪躲+格挡使用率最高,共计251次,占总使用的39.65%。其次依次是位移+格挡148次,占23.38%;格挡+破坏为112次,占17.6%。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上文中提到的格挡防守使用的大趋势。而其中使用最少的是位移+破坏,仅17次,也是由于位移防守对双方运动员距离要素的破坏性。

4 击头技术的应用理念

4.1 攻击立体化

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跆拳道锦标赛使用电子护具开始,击头得分由原本的2分重击追加1分的鼓励重击,更改为3分。得分尺度也随之降低,由击打性击头的准确性+力度变为准确接触即有得分,安全性得到了大幅的提高。原本属于禁击的后脑部位也开放为有效击打位置。在此基础上,头部的得分部位可以看成一个立体的球体,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攻击。因此,跆拳道击头技术要能够完成这样的设想,来形成一个立体化的攻击。

降低击头力度要求这一规则导向,不仅让击头变得更加立体化,也让击躯干与击头的结合中产生了更多的变化。攻击躯干来吸引对手的防守注意力,从而达到分散对头部的注意,为击头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反之,通过攻击头部分散对手对躯干防守的注意力,以及通过击头前部分散注意力来击打侧方向等。

击头技术不是独立于其他技术之外的单独的技术体系,而是需要与击躯干相互紧密结合方能更加有效的成功使用。立体化的攻击也不局限于对头部的立体化,而是对对手躯干以及头部的全面立体化。要扩大自己的视野,目标和可攻击的点才会更多的显现,从而打破击头技术使用的局限性。

4.2 方式多样化

随着规则中击头得分对击打效果要求的降低,变化性技术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模糊了传统常规技术的“规范”性,打破了常规技术“标准”的限制,促使击头技术中出现更多的“变形”。 变化性技术的广泛应用,也让攻击立体化这一目标更加深入化,不再局限于躯干与头的“上下”立体,更可以做到针对头部的“前后”立体、“左右”立体。“指前打后”、“指左打右”都可以在变化中出现,头与躯干的组合变得越发多样化。

在传统比赛中,运动员击头技术使用无论成功与否,都需要快速的完成结束阶段以便快速进入下一攻防回合的准备阶段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快打快收”。而现在变化性技术的存在,使运动员在使用击头技术后无论成功与否,都可以进行补偿性击打或追分性击打,彻底颠覆了“快打快收”的理念,变为了“快打慢收”,乃至 “快打不收”。正是由于变化性技术在使用时不断地对攻击角度、攻击距离、攻击位置等进行实时的调整,主动地变化技术,淡化以往技术的标准,让击头技术更加多样化,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脚与对方头部的接触”这一得分要求。

4.3 防守主动化

场上双方运动员不仅在击头过程中,乃至一切的对抗,都可以理解为相互间“建立自身要素”与“破坏对方要素”的博弈。防守不是被动地待对手有动作时采取反应,而是需要主动地进行防守,即不让对手达成各类要素的构建或破坏掉对手已建立起的各类要素。

在比赛中,防守的主动化会让运动员在场上表现得更有侵略性。不停地破坏对手已经建立起的各类要素,打乱对方要素构建的节奏,才能控制比赛,如在击头的要素中,距离要素与击打方位要素是较容易遭到破坏的。所以,如果运动员在场上加强移动,主动的调整距离与变化身体形态,一直不予以对手达成要素的机会就是一种主动化的防守。图7c与图7d中新形态的格斗势的出现,也是通过手部位置的调整对技术动作和击打效果要素的主动破坏。而更多的主动进攻,则可以达到破坏对手技术动作使用的要素,也是主动化防守的方式之一。比赛中的反击,不是狭义技术上的时机要素中防守后反击,而是广义上在战术中不停破坏对方的要素或不予对方要素达成,在对手对自身进攻能力丧失信心时候再予以强烈的打击。通过观察世界跆拳道联盟规则改动与调整的规律可以发现,跆拳道比赛一直在鼓励主动进攻,而主动化的防守也将成为未来的趋势。

4.4 意识的全面化

目前,我国跆拳道运动员都能意识到,没有击头技术就等于失去了比赛的竞争力。但一旦进入比赛中,却又由于击头技术动作幅度较大,击头意图比较容易暴露让运动员形成一定的心理负担。比赛时或束手束脚或犹豫不决,最终错失良机或输掉比赛。

国际比赛中高水平运动员,如我国的吴静钰、韩国的李大勋、西班牙的冈萨雷斯等,他们具有击头意识强烈,击头技术使用常态化的共性。他们在使用击头技术时心理负担较小,在技术使用时更加果决。连击技、战术击头和进攻技、战术击头是国际比赛中最多采用的战术方式,而我国运动员击头技、战术主要是通过反击和防守反击获得[6]。我国运动员击头技术的使用较为被动,普遍是在对手暴露出机会时才敢于使用。我国运动员在技术能力不弱于对手的情况下常常由于心理问题限制了技术的发挥,心理与意识上的局限是差距所在。

降低运动员在击头技术使用时的心理负担,首先需要建立起运动员对击头技术使用常态化的意识。电子护具与电子护头下新规则已经为单腿支撑变化技术提供了极其有利的平台。利用变化性技术来进行补充击打以或追分性击打都成为了现在比赛中的常规技术。让运动员无论在训练实战或比赛中,打破传统护具中击打躯干的条件反射,把目标集中在对头部的击打并以此为核心,通过击打躯干或其他技术的辅助相互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以击头为核心的技、战术意识。

5 结语

在击头技术的攻防体系研究中,要把进攻看成是各类要素的建立,而把防守理解为对对手各类要素的破坏。所以,无论传统护具、电子护具或是电子护头,都只是“要素类型”以及“构建方式”发生了变化。这种新的理解会给跆拳道运动员及教练员带来一个新的解读场上情况、掌握比赛规律的方式。

电子护头的出现与使用,也伴随着规则的调整,意味着技术动作不能一味的追求变化。虽然变化性技术的使用极其重要,但在各类要素达成的同时快速的使用常规技术转化为得分也逐渐受到重视。跆拳道比赛无论规则如何调整,设备器材如何变化,都一定要有多样化、立体化、常态化的击头技术加上主动化的防守,配合全面化的意识,击头技术的攻防才能完善,也才能在电子护具时代下的跆拳道比赛中取得胜利。

[1]董文金,周攀,乔长泽.DaeDo电子护具对男子跆拳道奥运级别运动员技战术的影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5):40-41.[2]高志红,冯巨涛,任文岗,等.新规则和电子护具的使用对跆拳道技术应用的变化与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4):86-89,98.[3]黄光兴.跆拳道竞赛规则中得分分值的改变对运动员技术运用的影响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4]刘宏伟.论跆拳道的进攻策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5):123-125.

[5]刘宏伟.跆拳道反击战术的结构与应用策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8):56-58,75.

[6]鲁凡,高平.我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击头技能训练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8):58-62.

[7]李香君.新规则下第16届亚运会跆拳道比赛得分技术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2):122-123,137.

[8]李宁,张雷.对十一届全运会跆拳道决赛使用电子护具的调查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0,(1):69-71.

[9]马晓利,刘卫军.2013年世界跆拳道锦标赛女子决赛运动员技术特征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2):117-121.

[10]裴广奇.2008与2012年奥运会跆拳道比赛中护具变化前后推踢技术的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4.

[11]吴建忠,蔡利敏,王丹,等.跆拳道录像审议难点问题典型案例辨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4):97-101.

[12]姚强,高志红.第29届奥运会男子跆拳道技战术特点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5):78-80.

[13]衣起立.跆拳道新规则对运动员技战术运用影响的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4.

[14]颜红英,单威,颜红伟.第十二届全运会女子跆拳道比赛技术动作运用特征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4,(6):69-71.

[15]颜红英,颜红伟,单威.第十二届全运会男子跆拳道运动员技术动作运用特征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5,(2):66-71.

Attack-and-Defense Theory System of Taekwondo Head-hitting Technology with the Use of Electronic Helmet

QIAO Chang-ze1,LI Lai2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logical analysis were adopted to study the attack and defense systems of Taekwondo hitting head techniques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electronic helmets in 2014 World Taekwondo Championship.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In the future,electronic helmets will play a leading role.So,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helmets,the application theories of hitting head techniques will develop toward dimensional attack,diversified methods,automatic defense and comprehensive consciousness.Besides,in the researches on the attack and defense systems of hitting head techniques,attack is regarded as the implementation of all elements while defense the destruction towards various elements of the opponents.For both traditional helmets and electronic helmets,there are only some differences in their “factor types” and “construction methods”.This new philosophy will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taekwando athletes and coaches to interpret what is happening on the fields so as to further master game rules.

Taekwondo;head-hitting;electronicheadprotector;establishmentofelements;destructionofelements

1002-9826(2016)03-0124-08

10.16470/j.csst.201603019

2015-09-15;

2016-03-28

广东省体育局科研项目(GDSS2014192)。

乔长泽(1985-),男,辽宁沈阳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E-mail:491979697@qq.com。

1.北京理工大学 珠海学院,广东 珠海 519088;2.广东省重竞技体育训练中心,广东 广州 510105 1.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Zhuhai 519088,China; 2.Heavy Athletics Training Center of 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0105,China.

G886.9

A

猜你喜欢
跆拳道
跆拳道“品势”之魅
跆拳道奶奶
跆拳道,缔结别样友谊
如何有效开展初中阶段跆拳道教学探讨
嘻哈跆拳道
台湾姑娘福州开跆拳道馆
全球华人晋江切磋跆拳道 小选手萌翻观众
我学跆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