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鸱
摘要:作为建筑的外在形象,建筑外装饰材料可以看作是建筑表达文化情感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人直接接触到建筑的外部介质。我国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表现在建筑文化上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在许多古建筑中我们常可以看到建筑的外装饰材料与建筑所在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现代地域性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延续并发展了这种建筑特点,在外装饰材料方面注重使用那些有地方情感的传统材料和具有独特智慧的传统工艺技术。
关键词:现代建筑:外装饰材料:地域文化
1.材料回归自然,强调适宜的生态特征
在建筑的设计环节恰当地应用外装饰材料,不仅能够表现出场所的空间特点,同时也能够敏感应对场所的肌理特质。例如,我国长城脚下的公社土宅建筑,它是把用胶合木结构作为建筑基本框架,内部以填充墙分割空间,将两个互成角度的夯土墙敏感地放置在场所之中,并且用木板条和玻璃来充当建筑的外围护。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遵循了生态适宜的特点,采用当地随处可见的土、木等可降解、循环自然材料,把建筑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点。在这里,建筑外装饰材料所表达的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材料的呼应,更加凸显出了符合当代建筑空间、适合当代居住生活、以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性原则。这种生态适宜特征的呈现,强调了人、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成为了材料回应自然环境的地域性语言表达。
2.建筑材料突出地域构造特征
外装饰材料和建筑形式之间一直以来都有着物和象的关联性,通俗地说,建筑形式可看作是材料操作的非物质性语言表达。其中,材料的物质性操作包括单一材料的特性强调、不同材料的性质对比以及不同材料的构筑堆砌,在同一空间界面上采取不同结构并置的技巧,可以营造出异构叠置的效果,使得具有差异性的不同构造形式得以融合呈现,把当代的建筑结构和传统结构并置在同一界面上时,就形成了具有当代建筑特征的地域构造形式,进而呈现出当代的地域构造特征。
以安仁建川博物馆中的川军馆为例,它正是采用了现代结构与传统结构在形式上的叠置并显现于外的方式,造成传统与现代建筑形象的对比与重叠。在设计时,建筑师特意用安仁古镇庄园建筑的多进院形式作为建筑的基本空间形态,把钢筋混凝土框架围合的天井作为基本结构单元,采用一定的间隔进行重复排列。同时,用钢筋混凝土板在每两个结构单元体之间连接成平台,放置木结构的坡顶构架,形成了混凝土框架的主体承重结构与木框架的形式空间结构的虚实叠合的排列方式,造成了两种结构间的对比与重叠,这种不同结构的叠置进一步呈现出传统形式与现代形式间的差异与融合,而地域构造特征在这种“中介”形式的状态中得以生动显现。
3.高新技术、材料再现传统地域文化
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是一个展示阿拉伯世界文化的窗口,它包括了博物馆、图书馆、资料中心、会展中心、餐厅及儿童工作室等多个组成部分。该建筑位于两种城市结构的连接处,一种是传统的(连续的),另一种是较为现代的(不连续的),形成了这两种城市规划风格间的对话。在北侧(朝向巴黎老区),博物馆的外立面象征着展品与城市的关系,是对圣路易斯岛和周围巴黎景观的重新编译:南侧的图书馆部分的外立面,是根据阿拉伯几何艺术的传统主题设计的。
在具体的建筑设计时,建筑师使用了现代化的技术和营造技巧,混凝土结构和釉料立面,铝材装饰覆盖着结构局部并且像一张皮一样展开。建筑内院的四面均以精致细小的雪花石膏板片夹扣构成的半透明幕帘围合,表现出阿拉伯艺术细致丰富的审美内质(如下图3-1所示)。建筑整体上弥漫着浓郁的现代气息,同时又不妨碍它对于传统阿拉伯文化的表述,反而为新材料、新技术表达地域性建筑特色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在建筑的南立面上,建筑师让,努维尔设计了30,000个神奇的光滤器组成了钢和玻璃的立面单元,在光电池的控制下,这些大小不一的滤光器根据日光的强弱,如同光圈般收缩和舒张,调节着室内的光线。这些半透明的精美构造在立面上形成了平整而丰富的韵律,在阳光的变幻中显示出阿拉伯艺术精美、纤巧和平面性的传统特质。另外,建筑师还设计了可通过计算机控制的形似传统阿拉伯图案的遮阳,并且将清真寺宣礼塔的主题融入建筑内部。使这座带有浓厚“高技派”色彩的建筑具有了引发人们关于历史和文化的联想力量。
4.结论
随着现代建筑的不断发展,外装饰材料的标准越来越高,再加上技术的普遍推广和应用,使得世界各地的建筑材料差别不断缩小。然而,就每一类建筑材料自身来讲,其构造逻辑始终保持着一贯的连续性和独特性,成为了地域文化的载体。这种材料的表达方法展现的地域文化韵味,使得建筑一方面富有现代化气息,同时又彰显出了地域传统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