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地成本的急剧上升,—方面在于2015年楼市虽筑底回暖,但不确定性因素仍存,因而房企依然偏好布局一线及重点二线城市,此类城市地价相对较高,导致结构性拉升平均楼板价。另—方面,楼市的回暖又促使地价进一步上扬,房企对于优质地块的争夺使得高溢价地块频出,平均楼板价上涨明显。
在天气乍暖还寒的一季度,楼市却早已“迫不及待”地火热了起来。2016年一季度,在去年销售回暖的带动下,多数城市库存量均有所下降,“去库存”攻坚战初显成效。一季度以来,在降准、降低契税和首付利好政策频出之下,各城市存量持续回落,部分城市供不应求的局面愈加凸显,整体来看,库存处在高位回落期。在行业“去库存”的大背景下,随着前期政策落地执行,各城市库存压力、去化风险进一步降低。
一、二线库存快速下滑
一季度多数城市供求比相对2015年全年均有所下滑,多为1.0以下,仅贵阳、兰州高于1.2,而上海、苏州、无锡等城市则不足0.5,供不应求矛盾突出。供求比下滑主要是受春节影响,房企减少供应,一季度供应量锐减所致。而多数城市库存量与去年同期相比,除深圳以外,全部下滑。主要是得益于去年销售回暖以及在“有供有限”政策出台之下,“去库存”取得了一定成效,多数城市库存风险有所降低。整体来看,一、二线热点城市持续热销之下,库存量也大幅下滑,虽然二线部分库存仍处在高位,但已经有了回落的迹象。
一线城市中除深圳住宅存量上涨19%外,北上广同比均下降。二、三线城市住宅存量除太原和南宁同比上涨外,其余全部下降。但是与2015年底的存量相比,一季度各线城市全部下跌,其中存量一直维持高位的长春、沈阳、青岛和天津等地,也开始小幅下跌。表明在一季度新增供应锐减之下,市场需求并没有出现大幅下滑,房企抓紧窗口期积极去库存。
与存量、供求比大幅下滑一样,一季度消化周期也大幅改善。其中一线城市中北京、广州、深圳维持在10个月左右,相对平衡,上海2月消化周期仅4个月,市场可售货值不多;二、三线城市中,沈阳、青岛、西安、天津、兰州、晋江和徐州等地消化周期仍在18个月警戒线以上,受到一季度市场处于淡季的影响,这些城市消化周期均已经超过20个月。与之相对应的合肥、苏州、武汉,作为去年热门城市,其消化周期进一步下降,在一季度末库存依旧维持在相对合理的范围。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3次提及“房地产”、10次提到“住房”,归纳起来,就是要多手段、多渠道,快速、有效地去库存,因此,在“鼓励农民购房”“加大购房补贴力度”、“提高货币安置化比例”之下,去库存的主旋律不会改变。
预计接下来相关政策不断落地,库存压力有望进一步缓解。各城市基本面不同,一线城市由于其独特的经济地位,市场需求旺盛,本身库存和去化周期并不大,随着未来供应结构的不断优化,二、三线城市分化格局不改,一类是去年市场表现良好的热门城市,如武汉、苏州、合肥、南京等,在整体政策宽松下,市场供不应求局面不会发生实质改变,整体库存风险较低;另一类则是库存较高的城市,如沈阳、长春、青岛等,由于库存量畸高,如若不从供应端入手,控制土地供应,高库存仍将消化较长一段时间。
改善性需求加速释放
与往年市场走势不同,2016年一季度高端产品成交占比仍在持续上行,各类刚需产品成交占比则相应回落,小户型产品成交回落态势更为显著。基于当前“去库存”方针大方向不变,中大户型产品成交占比将持续攀升,成交占比也在继续上行。145平方米以上面积段产品则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并且在上海、深圳、南京等热点一二线城市,大户型产品所受关注度更高,房价上涨更快,其成交占比增幅也更为显著,但具体到各线城市表现,或将出现一定分化。
一季度,行业时值传统淡季,但四房产品成交占比却逆市上涨,成交占比由2015年四季度的20.8%上升至21.5%,增加了0.7个百分点。自2015年一季度以来,四房产品成交占比走势持续上涨,一房、三房产品成交占比相对平稳,二房产品成交占比则持续回落。商品住宅成交结构趋向于多户型,一方面是随着存量房市场的逐步扩容,越来越多的首置需求流向了二手房市场;另一方面则是受调控趋宽推动,2015年以来房地产政策面持续放宽,消费者的改善性需求也在持续加速释放。
但具体到城市角度,成交结构走势或将有所分化。一线城市方面,接下来大户型产品难持续高热,目前一线城市房价高涨已经引起了中央和地方的高度重视,而价格上涨最快的中高端项目更是被屡屡提及,近期上海、北京等地政府更是多次表态控房价,3月末上海更是明令提高二套房首付款比例,并严加区分普通住房与非普通住房,意在控制明显过热的改善性需求,二线城市方面将进一步分化,苏州、南京等热点城市情况与一线城市类似,在地方政府的调控下,其中高端项目热度或将有所降温;而杭州、天津等潜在库存压力较大、且房价已达高位的城市,大户型产品虽有上升空间,但市场成交还是以中小户型首置产品为主;对于乌鲁木齐、武汉等中西部城市来说,“促需求”仍是地方政策的最重要引导方向,并且由于房价水平相对较低,中大户型产品成交占比仍有较大上升空间。
降价力度有限
今年一季度房企折扣幅度与去年同期大体持平,降价力度有限,主要源于开年利好政策不断,1月“全国两孩”正式落地,2月央行又宣布在“不限购”城市下调最低首付款比例,同时减征购房税费,进入3月,随着两会召开,央行降准实施了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利好政策的叠加效应促使一线和部分核心二线城市成交火热,总体而言,房企以价换量的意愿有限。
显而易见,处于政策逐步宽松的市场环境,降价终不是营销的主角。
2016年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主基调仍是去库存和因城施策,因此土地市场“有供有限”的指导思想仍将继续。预计二季度全国整体土地供应量仍将维持相对低位,尤其是商品房库存量较大,去化问题严重的三四线城市,土地供应规模将继续走低。成交方面,相对于一季度,二季度成交规模势必增加,但受制于土地供应规模的限制,成交规模涨幅有限。
从今年两会来看,调控仍在继续,各城市将得到更多的自主权。一线城市由于供应不足,需求旺盛所致,房价快速上涨,加之一季度一线城市土地供应规模相对较少,预计二季度有望加大土地供应量,并且在土地出让条例中要求增加中小套型配比。一线城市核心区域可开发利用土地量较少,二季度的土地供应将以城市外围区域为主,比如北京的五环之外,上海的外环以外。2015年房企集聚一线城市,僧多粥少之下地价飙升,风险初现,开发难度愈加,部分开发企业逐渐将目光转至二线城市,尤其是合肥、南京、苏州等楼市健康,经济活力强的城市,这类热门城市的成交楼板价预计将在二季度仍保持上行趋势。极少的有区域利好的三四线城市将得到开发商青睐,其余三四线城市仍是一潭死水,二季度预计供需将低位运行。
土地层面,据CRIC监测的20家典型房企合计新增土地建筑面积2684万平方米,拿地金额130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和42%;平均楼板价4852元/平方米,较上年同期上涨24%。
单个房企来看,万科以592万平方米领跑前两月房企拿地量,而碧桂园继续大力布局三四线,以327%的增速成为前两月拿地增速最快的房企。20家重点房企新增土地建筑面积涨跌各半,而拿地金额普遍提升。从中可见,房企投资意愿普遍增强,大型房企更为突出。拿地成本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平均楼板价同比涨幅超200%的房企就有6家。
拿地成本的急剧上升,一方面在于2015年楼市虽触底回暖,但不确定性因素仍存,因而房企依然偏好布局一线及重点二线城市,此类城市地价相对较高,导致结构性拉升平均楼板价。另一方面,楼市的回暖又促使地价进一步上扬,房企对于优质地块的争夺使得高溢价地块频出,平均楼板价上涨明显。
青岛“V”形反弹
3月是传统销售淡季,常波澜不惊,但青岛今年3月份比2月份实现了2.5倍的成交量“v”字形反弹。根据房价点评网统计,截至3月27日青岛市商品住宅成交12467套,已创历年来青岛3月份的成交量纪录。
据房价点评网青岛机构统计,3月青岛市新房成交16264套、成交面积171.06万平方米,环比分别上涨194.26%、185.14%。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上涨95.29%、100.2l%。从各区域新房成交情况来看,成交套数前三甲分别是青西新区城阳区、李沧区。青西新区以3503套、35.42万平方米的成交量,居各区市首位。
从销售排行前十名楼盘来看,各楼盘销售套数差距不大,体现出没有大规模的集中开盘,3月以消化现有库存为主。“回暖”行情来得太早,新增房源没有跟上,局部供应短缺,也是一些项目“跳价”的原因。多数区市的成交量回升走势与全市同步,但市南、市北、崂山三个区有所不同。市南、市北上升平缓,崂山区2月份成交量逆势上升,3月份略有下降,这也是通常现象。
总体来看,过去一个月,青岛各热点区域整体价格水平已经上升。最近,上海、深圳等地因城施策的调控政策出台,对青岛没有直接影响,但会稳定购房者心态。预计,4月份迎来供应量的高峰,阶段性有效供应不足的局面会改变。除了市区个别稀缺地段,房价持续上涨没有动力,可能会围绕当前价格水平有小幅波动,成交量继续维持在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