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映辉:转型是加减,更是乘除

2017-01-03 22:34张洪明
商周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青岛服务业苏州

张洪明

被媒体称为中国转型年的2002年已经过去14年,14年间,中国GDP从12.10万亿元升至67.67万亿元。

彼时的青岛,也在大趋势下实施了诸如经济重心战略转移等大动作,是青岛经济发展蓝图上重要的亮点。由此带来的改变单从数字上就可见一斑,2002年青岛GDP总额为1518.17亿元,2015年已经跃升至9300.07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3.9:43.3:52.8。

而从战略布局上来看,不管是蓝色经济战略,还是打造“一带一路”综合枢纽城市战略,都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时间来到2016年,青岛可以从其他城市中借鉴哪些经验?自身又有哪些需要提升的问题?未来的图景又需要怎样勾勒?对此,本刊记者专访长期关注青岛经济转型发展的隋映辉教授。

抓重点是关键

成绩是显而易见的,但背后的问题依然不能忽视。在全国副省级城市经济排名中,2002年的青岛紧随广州、深圳、杭州、成都之后,排名第五,而2015年则只位列第七位,这还不包括2015年GDP为14504.07亿元的苏州。

为何会有这种局面?“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青岛现在的发展重点不够突出。”隋映辉说。

每一个国家和城市都有自己发展的侧重点,德国以制造业闻名世界,美国则不是;同是国内一线城市,上海的工业相对发达,北京则没有;虽然位置相近,以服务业崛起的香港模板在珠三角其他城市可能就行不通。

作为工业立市的城市,长期以来青岛的工业享誉国内外,有着“上青天”的美誉、“五朵金花”的骄傲和“品牌之都”的辉煌,工业对GDP增长贡献近50%。因此,青岛应该认识到自身重点在何处。

而且,制造业本身在经济结构中的作用本就举足轻重。素以制造业闻名的德国,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近20年来几乎保持恒定,1994年为23%,而2014年为22.3%。即便如此,德国依旧推出了工业4.0的国家战略,试图通过进一步升级制造业,来捍卫自身的国际竞争优势。而金融危机之后的美国也祭出重返制造业的大旗。

坐标系拉近到国内,和江浙一带相比,特别是与苏州、无锡相比,在制造业方面青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苏州的通信产业和电子产业是城市经济增长的支柱之一。视线再往南,来到和苏州比邻的上海,在其“十三五”规划中特别提出一点,就是制造业比重力争保持在25%左右。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将人类历史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而如果再将后工业社会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的话,青岛的工业化虽然进入中后期阶段,但转型升级远没有达到高大上、高精尖的范畴。

在隋映辉看来,基于回归制造业的大趋势和制造业在青岛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制造业转型升级是这座城市永恒的主题。

转型方法论

转型是否达到目标,产业集群程度是其中的—个重要评价标准。作为全球产业经济发展与科技演进的阶段性现象,产业集群本身就具有一种集聚的优势,这种集聚的优势能够转化成区域的产业竞争力。环顾当今世界上发达地区,无论是美国硅谷地区,还是中国台湾新竹,以及大陆的苏州、昆山、东莞等地区,大多数都是通过发展产业集群而实现的。

以无锡和苏州为例,无锡先后打造了石墨烯产业集群、环保产业集群等,苏州则打造了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半导体技术等数个集群。

因此,制造业的转型应该是提升、改造、创新和发展,最好是就地升级转型,就像无锡、昆山等地通过创新、替代和重组实现转型发展,而并非是一走了之的转移和转来转去。隋教授认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应该是乘除法,而不是简单的加减法。”

青岛作为旅游休闲城市,与已经确立的制造业立市格局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解决矛盾的平衡点就是工业轻型化,即现在所讲的提质量、去产能。

隋映辉认为,在提质量、去产能的道路上,青岛需要做的首先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由于处于齐鲁大地,深受孔孟之道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城市的文化积淀,但同时,由此带来的思想相对滞后又抑制了城市的发展速度。江浙闽粤等南方省份在“深思熟虑”之后转型发展的表现,值得青岛学习。

早在2006年,苏州和宿迁就参考新加坡的经验,以“苏州方传理念、转移项目、带资金,宿迁方提供要素支撑和发展环境保障”的模式共建工业园区,目前,园区构成了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这种跨地域合作既推动了苏北工业化进程,又拓展了苏南经济转型升级空间。而这种实验的成功告诉我们,“创新,不单单是技术层面上的,制度和战略同样需要创新。”

同样的飞地经济创举还发生在东北地区。土地资源紧缺的大连市海岛县长海县出资,在隔海相邻的普兰店市购买一块4平方公里的“飞地”,围绕自己的海产品资源优势建设产业园。成为优势互补型“飞地经济”的典范。

隋映辉认为,对服务业而言,青岛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很长一段时间内,服务业聚焦于大卖场、商业地产等方面,却忽视了青岛自身的服务比较优势。这是因为,—个工业立市的服务业转型发展,必然附着于制造业转型发展而存在,因此,生产制造类服务业、投资类服务业和创新类服务业才是正确的选择。

未来畅想

有专家说,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城市的经济能都保持较高质量并较快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批高增长行业的支撑。而也有专家指出,石化、汽车、造船、新材料、电子通讯、港口建设等都属于高增长行列范畴。

早在2012年,青岛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青岛市工业十条千亿级产业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打造家电、石化、服装、食品、机械装备、橡胶、汽车、轨道交通、船舶海工、电子信息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力图构建特色鲜明、产业集聚、链式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以期挺起青岛的“工业脊梁”。

“政策能都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实现‘战略落地和‘政策到位。”隋映辉说,“青岛市政府必须加快产业政策协调,尤其是促进产业技术服务、鼓励产业转移,避免出现部门各自为战、政策不协调、措施不协调的局面出现,把出台的政策做到精细化,实现系统创新、集约化发展。以人才引进为例,如果解决他们后顾之忧的配套措施没有到位的话,再好的政策也注定走不远。”

在隋映辉看来,对于产业链本身而言,激活其潜能需要保证“不断链”和“保质增值”。解决断链问题,业内较为认可的是“政产学研资介用”七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十几年前青岛的“点高面低”和“有龙头无龙尾”现象都是因为其中某种环节出现问题造成的。

“保质增值”,具体到产业链,关注点应该在“质”而非“量”,以青岛为之自豪的家电行业为例,完全可以加快结构调整,学习借鉴国际上企业创新合作、相互持股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做法,避免不必要的内耗。

在珠三角城市群崛起之时,有人用群星捧月来形容城市发展和吸引力。在新经济形势之下,我们期待青岛这座张扬与含蓄并存的城市,成为那轮最耀眼的月亮。

猜你喜欢
青岛服务业苏州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苏州一光
青岛明月申牌?
苏州十二忆
中介服务业
服务业集聚区
说个好苏州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