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鑫陶
在现代城市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之间的比对总在发生。经济总量的对比,单一产业的对比,产业结构的对比,发展模式的对比等等,不一而足。对标,是为了找到同类城市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和差距,进而赶上和超过对方。
以前,青岛学大连,后来青岛经济反超大连,大连也反过来学习青岛。早些年,青岛还是苏州赶超的对象。但在这些年城市GDP排行榜上,苏州经济的快速发展,早已将青岛远远甩在了身后。
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新起曾说,青岛接下来的目标城市应该是深圳,“我们要成为山东的‘深圳。虽然我们现在与深圳的差距还很大,但差距就是能够增长的空间,未来五到十年,我们将锁定目标,争取十年后走在全国副省级城市的前列。”
近处的苏州,远处的深圳,都是青岛要学习和赶超的对象。但青岛现阶段工业的发展,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参考城市——重庆。
2015年,在城市GDP排行榜前十名的城市中,重庆是增速最快的。就经济总量而言,它已接近青岛的两倍,不仅排在苏州、武汉、成都等城市的前面,距离更前面的深圳也只有不到1500亿元的差距。
与所有致力于打造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的青岛等城市一样,重庆也提出在未来的五年时间里,以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打造12个千亿级和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
与我国工业园区快速发展背后,普遍存在的园区总体规模偏小、集约化不够高的情况不一样,重庆也将园区视作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的最好载体,形成了两江新区、西永、江津、涪陵4个千亿级园区。但重庆的世界500强工业企业中,有154家(占比78%)都入驻了园区,园区工业产值占到重庆工业比重的79%。汽车产业集聚区和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的产品或产值,更是分别占到了全市总量的90%和95%以上,集约化非常高。
在这1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中,最为夺目的当属汽车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两者也被认为是重庆经济快速向前发展的“双引擎”。
这两大产业的发展都得益于龙头企业的带动。重庆汽车产业靠的是本地的长安集团,正是在这一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上汽、北汽、东风、华晨等一批知名企业纷纷来重庆建厂,并迅速聚拢了上千家零部件企业,成为了目前我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基地,产值占全国的八分之一;电子信息产业的从无到有,也是因为引进了美国惠普、中国台湾的富士康和广达等一批知名企业后,才有了今天笔电产量占全球三分之一的市场规模和影响力,本地配套率超过80%。
两大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一系列的政策扶持,但同样离不开招大商和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引领。当地如果没有龙头企业,招商引资又引不来龙头,该产业即使堆积了足够的量,也难以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以及更好的产业集聚效应,更难言在市场竞争的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
发展壮大有潜力的优势产业,是重庆经济做的加法,但同时它也在做减法,规定不得核准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并将资源禀赋差、竞争优势弱的煤炭等行业,减少产能,逐步退出。
虽然提出了打造1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但重庆并没有在这12个产业集群上同时发力,而是着力打造汽车和电子信息两大产业。毕竟让12个产业齐头并进既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取的。没有有影响力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只有产业规模量的优势的城市经济,同样难言竞争力。
与青岛和重庆的做法类似,近几年许多城市都提出了各自的产业振兴计划。2010年,苏州制定了六大传统支柱产业提升计划,主要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轻工、纺织、冶金和化工;2011年,天津提出重点发展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轻工纺织、国防科技等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一批标志性高端产业集聚区和国家级产业基地;2014年,厦门提出“5+3+10”现代产业支撑体系,打造文创产业等十大千亿级产业链(群)……
打造千亿级的产业集群,不是代表产业规模到了千亿就达到了规划的目标,还要看这条产业链的上下游是否有断链,产品的层级、产业的集聚度,以及本地的配套率够不够高。对于致力于打造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谋求工业转型升级的青岛等城市而言,重庆的做法和经验,也许会是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所以,我们在对标苏州、深圳的同时,不妨也学一学重庆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