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特征、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7-01-03 15:00杨威马玥周增坡
中国经贸导刊 2016年33期
关键词:产学研装备企业家

杨威 马玥 周增坡

作为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装备制造业一直承担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和生产工具的任务。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构建我国产业新体系的核心依托,也是推动我国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关键环节。

一、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特征

(一)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并重

我国多数装备制造工业企业开展的技术创新活动中,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并重,开展产品或工艺创新活动企业55598个,占开展创新活动企业的79.6%,占调查企业的45.3%;同时实现产品和工艺创新企业占27.9%,单纯产品创新型企业仅占8.2%,单纯工艺创新型企业仅占5.9%。这个特征明显不同于发达国家以产品创新为主的技术创新方式。我国装备制造企业“产品”与“工艺”组合的创新方式,表明许多装备工业企业已经认识到单纯的工艺创新或产品创新都难以长期维持其竞争能力,必须要考虑现有产品创新,以及现有工艺的改进或创新,保证两者的协调。

(二)世界范围内的新产品缺乏

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在产品创新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产品创新层次的总体水平还较低。据调查显示,在实现产品创新企业中,仅有国际市场新产品的企业占比都不超过30%(除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一状况清楚地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拥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还不多,如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行业世界范围内的新产品还达不到25%,明显缺乏国际竞争力。国际市场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都不超过10%,其中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行业比重分别为0.8%、1.6%、2.1%和2.2%,表明这些行业在国际市场还缺乏明显的竞争力。国际市场新产品销售收入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都不超过10%。总体来看,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品创新还是以跟踪模仿为主,真正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产品创新还不多。

(三)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以独立开发为主

调查显示,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方式主要以企业独立开发为主。装备企业在实现产品创新企业中,独立开发的企业占比在80%左右,而与境内高校合作开发的比例基本不超过20%,与境内研究机构合作开发的比例不超过5%。其中,仪器仪表制造业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合作相对紧密一些,合作开发比例也仅为21.0%,其他行业产品创新也是以企业独立开发为主(88.8%)。同样在实现工艺创新企业中,情况也基本相同。独立开展工艺创新的企业占比在80%左右,而与境内高校合作的比例不超过15%,与境内研究机构合作的比例不超过4%。总体来看,我国多数装备制造企业尚不能很好地利用创新外部资源,以弥补内部创新资源不足或自身资源的结构缺陷。

(四)企业家精神和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

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高素质人才是装备企业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从开展创新活动企业的企业家判断来看,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充足的经费支持、高素质人才等9项因素对创新成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超过40%以上的企业家都认为“高素质人才”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对创新成功影响程度高。以仪器仪表行业为例,55.7%的企业家都认为“高素质人才”对创新成功影响程度高;52.0%的企业家都认为“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对创新成功影响程度高。

(五)“产供用”协同创新作用突出

装备制造业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特点是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关联度大,用户、供应商,甚至是服务商、分销商都有可能是装备制造企业重要的创新源泉和创新伙伴。统计调查资料显示,装备制造企业与客户和供应商合作开展技术创新的价值较大。从对我国装备企业技术创新具有较大价值的合作对象来看,在11类可供选择的合作对象中,合作价值最大的首先是客户,其次是供应商。近30%的企业家认为,客户对企业技术创新合作有较大价值;近20%企业家认为,供应商对企业技术创新合作有较大价值。另外,从企业产品或工艺创新信息来源情况来看,除企业内部信息外,客户信息对近50%的企业创新影响较大;供应商信息对近20%的企业创新影响较大。

二、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人才是阻碍技术创新的首要因素

“缺乏人才或人才流失”是装备企业产品或工艺创新活动的首要阻碍因素。据调查资料显示,“缺乏人才或人才流失”是近30%企业创新的主要阻碍因素;“创新成本过高”是近20%企业创新的主要阻碍因素;“缺乏技术信息”是18%左右的企业创新主要阻碍因素;“缺乏银行贷款”是14%左右的企业创新主要阻碍因素。

(二)“产学研”创新合作效果不明显

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合作多流于形式,实际效果并不尽人意。一方面,科研机构和高校真正具有经济价值的科研成果根本不愿意拿出去转化给企业;另一方面在企业家看来,科研机构和高校进入市场的科研成果并不具备经济效益。据统计调查资料显示,装备制造企业与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开展技术创新的价值不大。从对我国装备企业技术创新具有较大价值的合作对象来看,在11类可供选择的合作对象中,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仅排在第三和第五位,落后于客户和供应商。仅10%左右的企业家认为,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对企业技术创新合作,具有较大价值。另外,从企业产品或工艺创新信息来源情况来看,除企业内部信息外,研究机构信息仅对10%左右的企业创新影响较大;高等学校信息仅对5%左右的企业创新影响较大。

(三)技术创新政策的激励作用不明显

目前针对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政策已经相对齐全,但政策效果并不尽如意。据统计调查显示,影响程度高的有关政策对装备工业企业创新占比仅为15%左右,而无影响的有关政策对装备工业企业创新占比高达35%左右。“不具备享受该政策的资格”是造成这些政策对装备制造企业创新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政府部门政策执行力度不够”等并不是主要原因。

(四)过分重视机器设备购置及技术引进

装备制造业企业在资源配置和R&D经费内部支出时,已经将仪器和设备购置作为普遍的投入方向。从装备制造业细分行业来看,仪器和设备支出占R&D经费资产性支出的比重高,均超过了95%。这与我国技术创新政策导向相符,企业在仪器和设备购置方面的投入容易享受技术创新政策优惠。对于企业而言,先进的仪器和设备是其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因此,购置先进仪器和设备非常必要。但对于国家整个产业而言,产业创新的重要工具掌握在国外,难以做出开创性的成果。同时,技术创新过程中“重引进、轻消化”的弊端仍未破除,装备制造业引进消化吸收经费支出62.7亿元,占引进技术经费比重为23.1%。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投入比例的失衡,导致对引进技术的“消化不良”和大量重复引进,也制约了装备制造业消化吸收再创新。

三、政策建议

(一)加强创新人才供给

针对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缺乏人才或人才流失”困境,必须加强创新人才供给。一方面,构建利于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机制,鼓励创新人才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之间双向流动、兼职,支持企业引进亟需的技术创新人才。另一方面,鼓励采取校企合作方式,支持高校为企业定向培养高级应用型、工艺型、操作型的“工匠”型人才,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忠于制造业、坚守制造行业的人才支撑。

(二)提升“产学研”合作实效

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中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规范的科技成果价格评估体系,保障“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各方合理利益。完善有利于装备制造“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评价激励机制,单纯倾向技术导向逐步转变为技术导向和产业化导向并重,激励科技人员面向企业转化科研成果。鼓励装备制造企业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专项经费,激发企业增加“产学研”合作创新投入的积极性,推动企业成为“产学研”结合项目投入的主体。

(三)加大“产供用”协同创新的支持

鼓励装备制造企业成立由上下游企业组成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产业技术创新链的新型合作机制,开展国内外的技术创新合作和交流。搭建技术创新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减少技术创新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的状况,降低装备企业、上游零部件供应商和下游用户之间的沟通交易成本,推动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发展。

(四)加强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

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财政投入力度,建立消化吸收再创新专项资金和企业资金匹配制度,引导企业增加消化吸收投入。加强对技术设备引进的引导和监管工作,实施技术引进的后评估制度,对享受政府财税支持的企业,实施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的后评价及验收制度。

(五)完善技术创新政策

从解决装备制造企业普遍反映“不具备享受该政策的资格”、“办理手续繁琐”等问题着手,完善当前我国装备制造技术创新政策。一方面,强化普惠性政策支持,研究取消部分装备制造技术创新政策的范围限制,让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获得平等享有创新政策的机会和对市场竞争的权益,促进重要技术创新的扶持手段由以目录为依据的选择性优惠政策向以创新指标为导向的普惠性竞争性扶持政策转变。另一方面,简化技术创新政策执行程序,树立技术创新服务企业的理念,优化技术创新政策申报程序。

(杨威,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马玥,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周增坡,成都市龙泉驿区规划管理局)

猜你喜欢
产学研装备企业家
港警新装备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对话“疫线”企业家
对话“疫线”企业家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7年总目次
当主播需要什么装备?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分布和地理集聚
30年,光阴的故事——企业家篇
30年,光阴的故事——企业家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