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力勇
[提要]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河北面临着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化解过剩产能的艰巨任务。化解过剩产能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都将会带来许多就业问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社会的就业问题愈来愈凸显。创新发展公益性就业扶持工程是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河北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重要的区域经济实体,通过创新发展公益性就业扶持工程体系,为需要帮助的社会就业群体提供托底帮扶,增加同京津的融合度,降低河北与京津区域发展的梯度差异,形成衔接有序的公益就业扶持工程是河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供给侧;公益性;就业扶持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河北公益性就业扶持工程的思考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1日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河北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正在加快,形成资源配置合理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结构模式势在必行。化解过剩产能和社会发展都会带来许多就业问题,河北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重要的区域经济实体,加快完善河北公益性就业扶持工程,为适应河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需要帮助的群体进行托底服务。创新公益性就业扶持工程是稳定社会的必要抓手,是改善民生、保障人民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
一、河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统筹着眼当前与长远、兼顾战略与战术作出的重大决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方法与实践理论的有机统一,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发展动力,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相对于需求侧。传统的投资、消费和出口的三驾马车,主要是从需求拉动角度,强调要素投入,短期效应比较明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简单的经济学问题。西方供给学派提倡的生产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的核心观点,主要手段有减税、放松管制、反过度福利等。我们现阶段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认真总结过去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着眼于认识新常态,立足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关注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强调改革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注重社会经济长期平稳健康发展,包含供给侧管理理论的合理成分,是立足中国国情彰显中国智慧和富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方略。我们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努力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和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高”发展。经过多年发展和积累,我们如今面临的最突出矛盾,已不是短缺经济时期总量明显不够的矛盾,而是内在的结构性问题。当今社会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表象上看是速度问题,实质是结构问题。如果延续“高增长、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成本”的老发展道路,将会带来更多的产能过剩以及结构不合理问题,可能会留下种种隐患甚至是硬着陆风险。加快切换发展动力,实现经济升级换档,跨过中等收入的陷阱,是一道必须攻克逾越的沟坎。我们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用新供给来创造新需求,以有效供给来促进转型升级,推动实现“双高”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供给侧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去产能。如钢产量世界第一名是中国,钢产量第二名就是河北,单个省份的钢产量都已经超过欧美主要发达国家水平,而河北钢产量产业效能比却很低,钢铁生产严重过剩。2015年全国统计的钢材产量就将近8亿吨,超过世界总产量50%以上,第二名的日本1.1亿吨,美国8,700万吨。同钢铁一样,河北的煤炭、水泥、玻璃等行业工业产品产能也严重过剩,这些都占据大量的社会资源,而且产能效比过低,基本没有综合利润,有的甚至亏损。河北未来仅钢铁、煤炭就需要去产能6,000万吨以上。在化解过剩产能的过程中,河北将有较多煤炭和钢铁等系统职工下岗,虽然相对于20世纪的国企改革大潮中的下岗数量来说还不到那时的十分之一,但是就业人员安置是去产能最难的环节。由于历史形成的结构问题,去产能的企业大多是地方的支柱产业,体量较大,包袱沉重,即使这些企业所处的行业全产业链亏损,但依然贡献着巨大的税收,同时一旦开始去产能,政府则面临安置下岗职工的困局,处置不好就可能引发社会稳定问题。在化解过剩产能的过程中,如何处置这项工作带来的后续反应,则是每一个决策者都必须审慎面对的问题。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调整,河北的经济管理思路和经济改革的重点已经发生转变,经济工作的侧重点有了新的发力方向,在中央大力支持下,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不断实施,河北经济发展取得了稳中有进、势头良好的局面。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社会和谐之基础。河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完善公益性就业扶持工程,通过公益性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公平就业,实现需要就业的人群充分就业。河北省的传统产业占比过大,劳动密集型行业大多是产能过剩的产业,化解过剩产能后需要再就业人数众多,需要发展相应的社会公益性就业扶持工程进行托底服务。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产业经济结构与劳动就业制度的影响,河北公益性就业扶持工程资源不仅供给不足,而且在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以及不同群体之间分布严重不均,严重阻碍和制约了区域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河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完善公益性就业扶持工程实现河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加强河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打好产业转型升级这场攻坚战,重点是产业转型升级,难点是人的再就业。就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情,就业问题与人民生活的改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密切相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河北的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突出,结构性失业风险在一段时期存在。完善公益性就业扶持工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各个方面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共同做好工作。实现河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立适合于河北的公益就业扶持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公益性就业扶持工程是以政府主导的,以安置就业困难群体为主要目的,为需要帮扶的群体提供兜底帮扶的相关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及相关公共就业服务等。公益性就业扶持工程可以来源于政府、社团和社会各界,但其中政府永远都是公益性就业扶持工程的第一责任人,无论是世界上的哪一个国家都是一样的,政府在公益性就业扶持工程工作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政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通过完善公益性就业扶持工程机制,帮助就业困难人员通过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实现自食其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特别提到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河北省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国有企业改革重组等因素的影响,河北适龄劳动人口出现下降,但是公开失业率上升不多,实际的隐性失业率却上升很多。公益性岗位开发与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公益性就业扶持工程,在全省迅速全面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对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群众生活,促进和谐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近年来,随着公益性就业扶持工程的发展,公益性岗位类别设置有明显拓展,开拓出类似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村官等公益性岗位,优先招聘大学生或是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知识分子。河北省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这项深受广大就业困难人员和用人单位拥护的就业扶持工程,是就业部门进行托底安置困难人员的主要抓手,体现了党的民生政策的落实,它既避免了直接资金援助形成的依赖性,也提高了就业困难人员的劳动技能,增强了困难人员的就业能力,深受社会老百姓的欢迎;同时,运用公益性岗位促进大学生就业,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更好地发挥了公益性岗位的作用。结合国内外公益性就业扶持工程的成功经验,河北省社会公益性就业扶持工程更加需要转型升级。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省与北京、天津社会发展综合梯度差距过大,在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分化过程中,社会弱势群体因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竞争能力等诸多方面,会陷入不利境地,面临社会排斥甚至打击,同时缺乏政治、经济和社会参与机会,没有或很少有能力获得自己想拥有的东西,个人和家庭生活达不到社会认可的最低生活标准,处于社会权力结构网络底层,是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河北作为环京津的特殊区位,解决好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失衡、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或不合理等问题,建立完善的河北公益性就业扶持工程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有关专家对河北等部分省份的调查显示,受影响的职工具有平均年龄偏大、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技能单一和工龄长的共同特点。通常在一家企业工作的时间越长,职工越不愿意离开企业,转岗就业难度越大。围绕保证企业富余人员转岗不下岗、转业不失业等目标,建立公益性就业扶持工程,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明确培育适应特点的创业创新载体,增加专项建设基金投入,扩大岗位供给,让去产能分流员工顺利转岗,为需要帮扶的群体提供兜底帮扶,实现更多的分流通道,多渠道分流安置职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去产能不是一步到位,是3~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动态调整过程。建立以开发公益性岗位为主要目的公益性就业扶持工程,有利于有关行业、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分散职工下岗失业的风险,妥善安置受影响的职工。公益性就业扶持工程在去产能过程中,为受影响职工提供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的分流安置,使帮扶措施能够细化到位,形成“去产能”和“稳就业”兼顾的良性循环结构,对保障相关职工的基本生活、促进其再就业发挥重要的兜底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劳动力市场正进入深度调整之中,就业结构继续呈现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河北经济发展潜力足、回旋余地大,产业转型能够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这为就业总体稳定提供了坚实基础,以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为主要目的的公益性就业扶持工程的不断完善,为社会提供更大的就业空间,为河北经济可持续增长走势与新增劳动力增长走势同向助力。
三、创新发展河北公益性就业扶持工程实现充分就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河北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化解过剩产能和国企重组改革以及大学生就业等新的社会就业问题将更加复杂严峻,河北公益性就业扶持工程的创新发展,为化解过剩产能提供有益的帮助,可以增加社会的更多就业岗位,为提升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增加更为有力的支持。创新发展公益性就业扶持工程体系,为需要帮助的社会就业群体提供托底帮扶,增加与京津的融合度,降低河北与京津区域发展的梯度差异,形成衔接有序的就业扶持工程是河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的当务之急。
充分就业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合程度,充分就业有助于实现发展的根本目的。一部分劳动者丧失劳动机会,其劳动价值就必然没有途径去形成和实现。如果有劳动能力的人失业了,不仅不能创造劳动价值和社会财富,而且还要单方面地消耗社会财富。社会失业率过高,必然造成社会劳动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并进而导致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例如,美国每一个百分点的失业率,造成略小于一个百分点的损失。在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摩擦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总是难以避免的,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相应地必须保持社会存在一定的失业人口,以满足经济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也有利于激励正在就业的劳动力更高效地工作。失业问题是市场经济必然产生的现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失业不仅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而且还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按照经济学理论,“充分就业”不等于“完全就业”。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仍然会存在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等现象。充分就业与一定的失业率可以并存,只是这种失业率应严格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构建和谐社会应当包括实现充分就业这一目标。实现充分就业是人民群众维系基本生活、享受经济发展成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政府部门在研究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都应该把扩大就业、完善公益性就业工程机制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考虑。政府在社区购买公益性就业岗位用于困难人员的安置。政府需要依靠社会各界的力量,关注特殊群体的就业。任何政府都不可能为所有的市民提供现成的“饭碗”,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通过鼓励创业,为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服务。经济增长有助于扩大就业,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应该是互相促进的,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就业增长。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不仅是中国富强的必由之路,也是保证就业增长的根本途径。随着出生率的下降,我们的“人口红利”即将枯竭,要赶上发达国家,首要就是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的开发成功与否取决于教育,利用充分与否则取决于就业政策。政府购买服务将是公益性就业扶持工程开发管理公益性岗位的未来发展方向,现行公益性就业扶持工程本质上属于粗放式和经验主义模式,无法形成一种既推动就业又提高服务质量的长效机制。公益性就业扶持工程的公共服务模式应从“政府养机构”向“政府购买服务”转变。充分就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就业是发展之翼,失业问题严重,大量劳动者无所事事,进而影响到改革和发展的进程。就业是民生之本,严重的失业问题会拉大收入差距,加剧贫富分化。河北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点区域之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的深入,不断会有工人下岗或者失业。发展河北公益性就业扶持工程,能有效地缓解化解过剩产能带来的社会就业压力,还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创新公益性扶持工程,建立社会多元筹资体系,不断地拓展社会就业渠道,推动河北区域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延伸,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积极稳妥地做好去产能过程中的人员安置工作,迫切需要完善公益性就业扶持工程的管理体系建设,弥补河北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短板,促进河北经济转型导向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河北公益性就业扶持工程的不断发展创新,可以缓解去产能带来的社会就业压力,深耕河北产业结构转型的新经济,更好地衔接京津社会发展,缩小与京津综合梯度差距,促进全社会万众创业就业,增强区域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实现河北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