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元丽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在我国的普遍应用,网络文化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个普通的事件在经过各媒体整体共时的报道传播,甚至成为引发无数网民围观和参与的大事件。在此过程中,舆论会成为事件中被操纵和引导的对象,人们在事件发展过程中丧失理性思考,产生一边倒的舆论。本文将以2016年“六小龄童事件”为案例,分析新媒体事件中舆论是如何被构建的。
关键词新媒体事件;媒介操纵;舆论构建
随着互联网科技和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所处的媒介生态体系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我们所看到的,一件传统媒体格局下的普通事件在网络社会文化中甚至成为一件举国关注的大事件,这就是新媒体时代特征下的“新媒体事件”。目前有学者将“新媒体事件”定义为:由某些人或某些事引发,经过网络社会媒体整体共时传播而成为社会文化中心和焦点,并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互动下其影响超越本身的一种特定的网络传媒文化现象。本文在新媒体事件中的讨论中将使用这一概念。
1六小龄童事件——新媒体时代的网络闹剧
六小龄童是1986版《西游记》中齐天大圣孙悟空的最经典扮演者,2016年是中国农历生肖猴年,因此,特定的时间发生了这一特殊的事件。事件发生在2016年1月初,网络上流出六小龄童将与娱乐明星郭富城一起登上央视春晚舞台表演猴戏,引起了广大网民的期待;1月26日至28日,为六小龄童事件的爆发期,原因是媒体采访得知六小龄童根本没有收到央视春晚剧组的邀请。在媒体同时报道下,这一新闻引来网民的极度不满,网友纷纷“请愿”央视春晚导演吕逸涛,希望他邀请六小龄童上春晚。但他不但不回复网友请愿,反而关闭其微博评论功能,引发了舆论风暴。一时间网络上、报纸上、电视上都是六小龄童事件的新闻报道。据1月27日的百度指数显示,六小龄童的百度关注指数从1月25日“1万+”升到27日“53万+”。有网友调侃“这两天都被猴哥刷屏了”。但是新媒体事件就是这样,来得快去得也快,随着其他新闻事件的不断发生,这一新媒体时代的闹剧也悄然退幕。但这一现象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2新媒体事件中舆论的构建机制分析
根据《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显示,网络舆论具有推动事件改变方向的能力。本文以2016年央视春晚“六小龄童事件”为例,是基于该事件主要作用于人们的心理认知,从而操纵舆论将事态不断扩大。
2.1媒体整体、共时传播形成强大的民间舆论场
舆论场是指包括若干相互刺激的因素,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它随着事件的产生而成立,随着事件的消亡而解散。官方舆论场主要反映官方意志,而民间舆论场主要依托口耳相传、网络技术等方式,从自身利益、情感意愿出发,进行舆论表达、参与公共事务讨论。在实际生活中,网络作为人们最易接近的媒体,自然而然成为网民发表意见的集中场所,由于媒体对事件的整体、共时性报道,从而设置了媒体议程,引发网民的关注,在短时间内便会形成一个舆论场,在六小龄童事件中,我们会发现微博、微信、贴吧等民间舆论场的存在,网民在这里集中讨论,舆论初步形成,而官方舆论场的缺位造成民间舆论场的不断扩大。
2.2事件中人物的身份被符号化解读
在以往的新媒体事件中,我们发现当事件真相不明朗的时候,身份被符号化解读常为一种舆论操纵的方式。在六小龄童事件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身份符号化在事件中起到的作用。六小龄童是1986版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最经典扮演者,而这部作为老少都爱看的电视节目,贯穿着“70后”到“00后”几代人共同的回忆,其本身已经远远超越一部电视剧的简单意义。从符号理论来说,《西游记》作为一个具有深层意义的文化符号,它的所指被刻画成童年的美好回忆,而六小龄童作为其中主角孙悟空的最经典扮演者已成为一种文化特指,不再代表他自己,而是代表着孙悟空这个角色,更成为美好童年回忆象征的文化符号,所以大家对于六小龄童情有独钟,而央视春晚的冷漠足以引发了网民的愤怒。
2.3受众被情感动员
新媒体事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事件的叙述方式呈现出越来越情感化、个人化、戏剧化和视觉化的表达,它侧重于强化人的情感、感官刺激,很少去激发人的理性思考。杨国斌教授指出:“一般来说,不能调动感情的抗争性谈话难以发展成网络事件,反之,能让人感动,给人震撼的谈话,容易发展成为有影响力的网络事件,这就是情感动员的过程。”在六小龄童事件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情感动员机制的存在,无论是媒体在新闻报道中还是意见领袖在信息传播中使用煽动性的话语,必然会触动人们内心情感,导致舆论偏向。
2.4事件触及社会矛盾导致事态扩大,舆论更趋一致
在社会蓝皮书《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对2007年至2012年的120个网络舆论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冲突性事件在所有事件中占据49%。它在社会文化领域内表现为人们的直接对立与反抗关系,是网民群体借助互联网展开的集体行为表现。新媒体事件中的冲突主要指向,拥有社会资源的权势阶层与相当规模的下层社会的对立和冲突。同时社会学研究显示:网络冲突事件大多最终指向政府或指向体制责任,即使政府并不实际卷入具体的冲突事件当中。在本次六小龄童事件中,央视春晚导演是整个央视春晚剧组的代言人,但在处理事件中却以关掉其微博评论功能的方式漠视网民请愿,这种处理方式恰恰激化了网民的不满情绪。因此事件的后续发展已经从最初的简单意义转变为网民对社会体制的不满,结果便是引起网民的共愤,以网络暴力的方式回击权力方。
3对新媒体事件的反思
在目前的中国网络社会环境中,新媒体事件此消彼长,几乎成为一种新媒体时代的议程设置,它所独有的开放性、互动性特点决定了它能够对事件能够产生强大的影响力,甚至影响事件的处理方式和结果。因此对于新媒体事件需要引起所有人的重视。作为政府工作人员,他们需要打破以往处理传统媒体事件的“捂、压、删”做法,应该采取新方式和新途径来处理事件和疏导舆论;作为新媒体事件的报道者,在事件的传播中尤其要格外注意,既不能哗众取宠歪曲事实,又不能避重就轻,蒙蔽受众。比起刻意引导舆论,媒体在传播中更应该激发人们理性地思考,尊重不同的意见,打破意见讨论中“沉默的螺旋”的存在;而作为普通的受众,我们更应该理性、客观地看待事件,不受他人蛊惑。在目前的网络社会环境下,我们对待新媒体事件应该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也是本文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