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和深圳,沪港通和深港通,上海自贸区和深圳前海金融试验区,等等,因为上海和深圳的城市定位都有国际金融中心,这些年随着深圳的再次崛起,上海和深圳越来越多地被对比。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一年两次发布的排名中,上海很早就进入榜单,并一度连续四次进入前10,深圳进入得较晚。而在最近几期,深圳和上海已是各有胜负,不分轩轾。在去年,上海和深圳都跌出前20名,今年又一起回归。
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是英国智库Zyen发布的,是全球最具权威的金融中心评价指数之一,这一排名主要考虑5个方面:商业环境、金融部门发展、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声望和一般性因素,被国际金融界视为金融中心城市发展情况的“晴雨表”。Zyen集团曾发布一份针对深圳的研究报告,认为深圳有望在全球金融中心竞争中取得更显赫的地位。
上海的底子厚,综合实力强,金融市场规模巨大,金融体系的构建也相对完善。深圳则属后起之秀,但发展迅速,不仅有主板,还有创业板和中小板,更灵活,更有生命力,并且毗邻属于国际金融中心第一梯队的香港。在五年前或者更早,在金融领域,业界评论的基调往往是深圳为什么不如上海。而现在,更多的讨论放在上海和深圳的对比上。深圳前海是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试验窗口。深港通开通后,深圳的金融业发展又多一助力。作为一种长期发展战略,深港通的影响与作用是长期的而非短期作用。犹如沪港通一样,深港通同样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要有一个理性的市场反应,这才是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的应有状态。
在深港通和沪港通的相互作用下,中国资本市场踏出了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一步,不但促进香港市场,利好内地及香港两地,更是改善投资者结构,促进内地资本市场的改革,加速MSCI纳A股,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相信未来中国的改革还将增强,两地互通融合是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