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不一样的当代风景

2017-01-03 19:14冯富裕
数码摄影 2016年12期
关键词:摄影生活

冯富裕

“观看”栏目自2015年启动至今,已走过两个春夏秋冬,对话34位当代摄影人。栏目受访对象定位当代青年艺术家及新锐摄影师,希望通过与作者的对话交流深入到作品中来,更多地聆听艺术家本人从心底的发声,呈现一次贴服作品原有意图的观看体验。值此栏目创办两周年之际,特于本期12月刊甄选部分作品,让我们用当代的眼光去观看这些艺术家在寒冬里带来的不一样的风景。

继木

1986年生于湖南长沙,曾工作生活于北京。

无存

如果真的要说这个系列的主角,那可能就是在我们生活中永远不可能成为主角的那种东西,甚至它们连存在过都不被人察觉吧。这样说起来有点伤感,但很多时候,我们也是这样,我过去常觉得,如果能被别人记得才能证明自己曾经存在过,但记忆会淡忘,记得我们的人也在消逝,唯有这些拍下的照片或许能证明什么,画面的空荡感也是为了衬托这些卑微之物的最好方式吧。

陈泳因

1987年生于中国香港, 2010年赴英国加入East Street Arts,并设立其个人艺术工作室,现生活于香港。

27.0

我从高中开始每天带着一部数码相机拍照,这个习惯,至今已有十几个年头。不同的是,现在是用手机。大学修读平面设计及媒体艺术,毕业前也并没有准备从事艺术工作,只是在毕业那一刻,顿然明白自己不想做设计工作,反而希望对艺术有更多了解。一直以来我都没有以摄影师自居,摄影着重的是成像过程,我平日只是在拍照,习惯而已。我的照片很零碎化,很普通,很生活。并且我考虑的是影像,他们如何被消费,甚至主动撇除摄影带来的故事或情结。我应该是影像制造者,而不是摄影师。筛选及构思展示方式是创作,而最后的呈现才是作品本身吧。

董文胜

1970年生于江苏,毕业于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工美系,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波兰肆意

在对后传统主义的探寻当中,虽然尚未有明确的阐释,但艺术将更加重视独立个体性的内心体验,创作的过程也将会演化为个体自身的艺术特性,最终成为个体生活的一部分。人们藉由个体性与不可复制性来衍生出关于艺术评价的相对性、多面性。作品品质与作者品格的相关性构成了价值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作为对传统精神保持长期探寻与衍进的董文胜来说,他仿佛一位摄影雅士,用作品丈量着形式感与叙事情调上无穷尽的可能性,对他来说,摄影的本质就像一条秉持传统抛弃经验,找寻自身认同的皈依之路。在后现代的维度之中,这条路将演化成一场时间与空间的转换、精神与物质的并存、灵魂与生命的对谈。

陈萧伊

1992年生于中国四川,2014年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伦敦传媒学院,目前居住在成都。

KOAN

哲学、精神性这些问题是永远都绕不开的,特别做研究的时候。包括我在日常生活中,也时常思考很多没有答案的哲学问题。正因为此,有段时间着迷于去想面对日常意识形态的批判是否可能的问题,引出关于现实与真实的思考,才渐渐理出了关于这个作品最开始的东西。可能我的方式并不是那么直观,或是并非再现的形式,因为被拍摄的物体并不能代表我所想表达的,图像本身完整的意义才是最重要的,是由自身变为了主体。最后的成品可以说相当于是一个物件,能够激起观者溢出图像之外的想象,并且构建出由这个图像所触动启发的意识空间。摄影的确是最好的记录工具,但我自己感兴趣的可能永远是画面之下隐藏的那一部分。

储楚

生于浙江杭州,代表作品《物非物》、《齐物—果实》,现生活工作于杭州。

物非物

你听说过一个词叫物是人非吗?静物给人以稳定性、永恒性和亲密感。物具有“物性”,这个“物性”在我看来,就是“物的非物性”。我们通常所说的物就是指物品、物体、物件,物在平常看来是不具有生命力的,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说“自在之物”, 但人的活动无不关联着“物”,所以其实“物”是能够唤醒全部关于生命的体验的。这里就又说到了“物的非物性”,也就是精神, 我想拍到物里呈现的精神。有时候我觉得,我在物里面找到我想在人身上寻找却永没有寻找到的东西,说是情感也好,精神也好的一种东西。

陈哲

1989年生于北京,2011 年毕业于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其作品为艺术机构与个人收藏,并于国内外广泛展出,现工作居住于北京。

向晚六章

我需要的是可以有效地参与进作品的文学性建构的图像,让我可以“用摄影想(think with photography)”。这其中有采集自我个人的,也有采集自其他作者的(档案、漫画、图表、插图等)。每一张图像的呈现方式,它的尺寸、涂改、与谁相邻,都要基于它在作品整体语境里的特定功能来考虑。随着章节的展开,黄昏将不仅仅被视为一个时间段来考虑。作为《向晚六章》的研究对象,黄昏所指涉的还可能是一个场所、一个符号、一件物品,甚至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意志。

邓云

1983年生于山西太原,现工作生活于日本横滨。

陨石

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旅行对每个人来说都充满着新鲜感,因为新鲜,所以它给我们的回馈也必然是直观的,旅行中我们享受着一切不需要动脑的感受,被快乐,被感动。一处美景会使你尖叫,一个路人若有所思的神情也会让你感同身受,对生活越麻木这种感受就会越明显。旅行结束,过了一些时候当我重新再看这些照片时,日本拍摄的照片反而变得清晰又直观,我感受到了强烈的压抑感。反观旅行中的照片时那种新鲜感不再那么强烈,好像一场梦,有些时候我会分不清它们是否真实存在过。长期沉溺在一种状态里,我们很容易就变得妥协,得过且过,这很可怕。

杜扬

1988年生于合肥,2011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暗时间

每一件令我感到神秘和诗意的平常事物之上,都闪烁着时间堆积的秘密。当我沉下心来凝视和思考它们,而不是根据既有的定义去打量它们,自然的启示就悄然浮现了。时间在事物之上的表现形式有无数种。这些回荡着历史余韵的空间,本身就充满了诗意。一块旧的玻璃里有诗,一片蜷曲的花瓣里也有诗。时间的痕迹丰盈了物件的灵魂,连结了庞大的历史、想象、故事、经验与记忆。照片成为了我与过去的世界沟通的方式。

梁宗鎏

1987年生于中国澳门,现工作生活于中国台北。

虚物

在拍摄当下我不会把物件视为物件,我要把它们设定为一个虚的东西,就是一些形状、色块这样而已。物件到底是什么对我来说并不重要,甚至我更需要把物件本身的功能性遗忘掉,好让我在拍摄的当下只被它们的形状和颜色所吸引,以拍出我想要的画面。所有东西对我来说是实的同时也是虚的,我一直很喜欢用手用身体去触碰物件,但我也很怀疑用身体触摸到物件的那一瞬间就代表物就是实的吗?如果只能用眼睛看得到就是虚的吗?或许现在这个时代,虚和实已经变得不太重要了。

塔可

1984年生于青岛,2003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移居美国纽约市,次年就读于罗彻斯特理工大学(RIT)摄影系,2008年转读纽约艺术学生联盟,进入Ronnie Landfield工作室,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与纽约。

碑録

塔可创作时的幸福感来源于,这种与古人在同一路线,甚至是对同一物体上的对话,有一种来往古今,精神穿越的错觉。同样,这一次,塔可依然使用他擅长的黑白照片,接受洪荒远古传达来的信息,咀嚼消化后再把这些信息传达给观者。他的照片里,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有要与你倾诉的欲望。

荣荣&映里

共同创立“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至今。

妻有物语

荣荣和映里继续着从2000年以来就开始的史无前例的实验,记录他们的共同生活并不仅仅是影像记录而是灵魂的史诗。作为恋人不断地出现在自己的摄影作品里:孤独的城市居民,周围的环境正倾颓垮塌,他们是三影堂文化的创始者,作为父母他们为接连出世的三个孩子感到自豪。自2012年起,他们关注的焦点从自拍像创作开始转移到记录他们共同的家庭生活发展及其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一个不断被深刻感受的寓言,不断地与那些他们所不熟悉的前人的艺术中被反复探索的主题呼应着。两个个体的关系,一个中国人,一个日本人,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是他们摄影史诗的核心。因为他们游走于不同文化之间,必然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显然,在他们新的工作体中过去的一切仍然鲜活地存在而自然环境很大程度上尚未被触及。

刘树伟

1986年2月出生,现居上海,作品刊载于Der Greif、Genda等杂志,曾多次于国内外展览。

蓝在这组主要于夜晚拍摄的照片里反复出现,多是微光在时间里如河流般的汇聚,且仍具有它通常作为忧郁和自由的隐喻。我选取了些许具备不确定性的场景,它们往往连接虚幻空间,可能大海直抵星空,而星空亦可以倒塌。在部分照片里置入了一些现代艺术作品的局部或微小元素,运用类似梦的逻辑为其增添了荒诞感;加入它们的方式算是不合时宜,但是“今月曾照古时人”,日月星辰等接近恒久的存在高悬于时间长河。现在也不仅仅是现在。而那些原本不能抵达的光线,也为当前的黑暗增添了光亮和隐秘的欢愉。

骆丹

1968年生于重庆,199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生活于四川成都。

何时离去

相对于怎样离去,我以为何时离去更为关键,因为这个节点最终确定了事物存在的时间。它提醒了我生命乃至万物的相对与短暂,让我对时间充满敬畏。当我面对荒芜,面对亿万年时间留下的痕迹,我的心里并无悲伤。除了敬畏,我所想的是:宏大的宇宙也会消亡,那么微小个体的消亡就不算什么。这一刻的相对和短暂,珍惜却不惧怕。

钱儒雅

生于江苏,在美国深造,现生活于上海。

局外人

从《局外人》到《我们》,从旁观世界的状态到自我关系的认知,一个是“我与我以外”的世界,一个是“我与多个我”的世界,看似在空间上由庞大变得局促,实则依然透露出孤独与不被理解的状态,这种无声的情绪在钱儒雅的作品中挥之不去。对钱儒雅来说,她渴望的是自己想用作品说的话终于能够被人听懂的感觉。

木格

木格堂创始人,1979年出生在巫溪,现工作生活于四川成都。

在看似平和的画面之中实则涌动着极大的情绪,我希望把引起渲染的成分去掉,让作品里面的元素自身去说话。一直喜欢“触景生情”这四个字,这里面的“生情”应该来源于作者和观者感受的契合,就好像一个人很悲伤,并不是一定需要大声哭出来才能表达出这个悲伤的感受。

唐晶

1981年生于湖北武汉,2004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2013年毕业于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摄影专业。

美丽新世界

某种程度上来说,我拍摄的景观都具有美丽的表象。对于山寨文化我并不秉持一种绝对和直接批判的态度,我在实地拍摄过程中当地居民以及后来在展览上观看我作品的观众对于这种“美丽”所呈现的态度也与网络上一面倒的批评声音大相径庭。当代艺术早已不再只承担着提供一种美学欣赏的功能,但这也并非提倡一个艺术家在做自己的作品时可以完全不去考虑形式。就唐晶而言,做东西首先会考虑为什么要做这个,它反映了什么,哪些人来看等等。他将这些归为思想性的范畴;而在做的过程当中则会考虑用什么材料、形式、以何种方式呈现等等。形式美学在所有的艺术作品中都存在着,所以说如何平衡作品的思考性与艺术性,真的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二者谁先谁后,如何相辅相成,考虑好这些,在创作的路上或许就会和美丽新世界离得更近一些吧。

任航

摄影师、诗人。

袒露本性

我的原则就是要拍得开心,出来的照片好看不好看另说,所以我在拍之前和拍之后都会想,我拍得快乐吗?被我拍的人是快乐的吗?人活着就是要快乐啊。如果只是为了什么目的去拍摄,那不如大家坐下来喝一杯,或者看部电影,聊聊初次性经验什么的来得有趣。

王居延

1993年生于北京,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伦敦。

受难地景与含混的第二种状态

摄影对我来说就是媒介,我不是纪实摄影师,我也不在乎决定性瞬间。我更忠实于图像,比如架上绘画和摄影图像。我不认为分辨二者在媒介上的区别还有多大意义,Gerhard Richter画过大量照片,英国画家Dan Hays甚至在Thomas Ruff之前就画过类似JEPG的像素绘画,这一切都是图像。图像最有意思的一点就是相对片段似乎“客观”的重构,上面提到的Richter和Ruff就是绘画和摄影的最好例子。而这种客观假象的背后是观看和叙事的不确定性。至少在现在,图像是我最感兴趣的材料。

徐浩

2014 年毕业于英国创意艺术大学艺术摄影硕士,现工作生活于伦敦和上海。

风景再现

风景艺术是一个大且有哲理的问题,也许有的人钟爱旷世绝美,有的人偏爱日常易忽略的景观,而对于严肃创作的艺术家或者摄影师,书本以及作品中能列出来的分类以及研究方式多种多样。从绘画史开始,它便是艺术的重要门类,从十七世纪开始的风景绘画作品用高度人工化的方式阐述历史议题,绘画在经历各种艺术运动的更迭,充分发掘其媒介的深度广度,但是时不时也总有新鲜的观念出来。摄影也当然顺应媒介特性来阐释风景、记录风景、重构风景。摄影这个媒介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历史,它的历史也像是绘画史的一个压缩版,所以我相信将来大家对这个媒介的从新认识,也将会带领着对风景这一议题出现更多的不同创作。

朱岚清

1991年生于福建漳州东山岛,200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摄影专业,后前往台湾天主教辅仁大学应用美术研究所学习,现工作生活于厦门。

山上的雅努斯

除了《负向的旅程》,包括我现在还在创作的《百亿新城》,都是围绕我较为熟悉的地点的创作,我所倾向的创作方式即是扎根于一个地点做一个较为长期的项目。下定决心要开始进行一个项目,通常是有一个触发我的事物或事件,对我来说就像一个可以打开的缺口。而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在好奇心的引发下,好像到处都是缺口,接触到的新资讯也更多,但反而比较难找到那个真正想要去做的事情。

宗宁

1984年生于内蒙古,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专业,目前生活在北京。

面壁

我跟崔灿灿关系特别好,我最早认识他的时候,他就说宗宁我觉得你的作品不是摄影,他这么一说我就挺认同的,他说其实你这个作品更重要的是你成像之前的你的工作,这个过程可能更像是一个行为,他是这么理解的,我觉得其实就挺好的。包括他给我写前言的时候,他没有讨论摄影是怎么回事儿,更多讨论的是生活,他头一句话就说个展对于艺术家来讲,展的是这个人,展的不是作品,我觉得这些都是挺契合我内心的一些东西。

严明

70后,安徽定远人,做过十年摇滚乐手,做过十年记者,2010年辞去公职,成为自由摄影师,现居广州。

诗意的告白

严明是个严重的矛盾体,一方面将狂热的摇滚音乐视为最好的艺术形式,并以其相伴追逐着自我放逐的生活梦想,另一方面却又抛弃“最爱”震耳发聩的呼换,只身遁入混沌初开的当代中国新纪实摄影的冰冷梦境;一方面告诫大家表达不能靠“图文并茂”,另一方面自己却又“图”“文”并茂,才华尽情挥洒。甚至,行走到了山穷水尽都哭不出来的地步,却仍觉得这是最浪漫的人生。严明的现状反映了“当代纪实摄影”的群体生态,严明的价值观也体现出了当代纪实摄影的“求索”精神。

张克纯

1980年生于四川,现生活工作于四川成都。

北流活活

《北流活活》完成于2010年至2013年间,自黄河入海口所在的山东东营市垦利县开始,向西逆流而上,以数十次的行走,经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四川,直抵青海巴颜喀拉山脉的黄河源头。有意将自己的视角与拍摄对象拉开遥远的距离,从相机微小的镜头与广袤辽阔的西北大地对话,因此这不难理解在构图的景观中弥漫着的大面积质感的烟灰、沙黄、灰绿,在视觉上形成一种着意缓慢的节奏,而人的出现往往渺小,其行为又带有某种无意识的荒谬感。北流活(guo)活(guo)的名称源自 《诗经》 中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是描写黄河流水的声音。受到张承志《北方的河》的启发,张克纯以黄河及其周边物、土、人、情为叙事线索拍摄的一系列作品。这组摄影远远超越了艺术家以相机为媒介对风景的社会性纪录,更像是一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独自朝圣的旅程,充满热忱的探究和深沉的执念。

张文心

1989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现工作生活于中美两地。

不一定的征途

我不是很在乎摄影所谓的对真实的再现,因为真实是一个无法被定义的概念。在拍摄之前,我会先对我所需要的场景做一个预设,然后开始事先调查准备,然后在拍摄时寻找它们,我可能会在拍摄时或拍摄后对原先场景做一些人为改变。世界在每个人的眼中都是不同的,我一直对此深有兴趣。“现实”究竟是什么谁也说不清,而将由现实中得来的图像编排、错置,使它们互相建立新的联系并创造新叙事的可能性是我所感兴趣的。

张晓

2005年毕业于烟台大学建筑设计系,曾于《重庆晨报》担任新闻摄影师。

征服

看似是纪实性的表达,实则充斥了大量的情绪, 这种情绪大部分都是我到达一个地方的第一感受,以及所见的场景对我自身的一种冲击。所以我在同一个地方最多待到三四天,我不希望我在等一个场景,而是去遇到他们。我在作品里更多的关注人的生存空间,所以除了拍摄人本身,还有很多的景观。其实景观也是由人创造的或者有人活动的痕迹,这些没有人的场景有时候可以以一种间接委婉的方式来映射出人的生活。

猜你喜欢
摄影生活
生活感悟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