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阿尔勒摄影节中的“无界影像”板块由9个展览构成,其中由沈宸策划的展览“庞然无声”是有关9位/组艺术家的好奇心和造物冲动的故事,同时也是一次对广博的地球、漫无边际的宇宙、乃至更为莫测的数字空间的探访。艺术家们通过来源多样的静止和动态影像、拓改或截取的文本信息、日常生活物件改造而成的宇宙探测装置等,最终各自独立而又互为交叉般地展现了对宇宙进行祛魅和神话再造的过程。
贝努瓦·纳特将眼光投向了地球渺无人烟的地质景观,塑造了神秘而陌生的星球风景,他自2011年起在多个艺术展览中开始展示他的作品。
贝丝·道以拍摄于南达科他州坏地(Badlands)的风景为蓝本,通过数字手段加以篡改,引发观者对月球表面的图像错觉,以此勾连和质疑我们已知的宇宙经验,贝丝·道的作品检验了我们通过摄影将对环境的感受加以转化的方式。她的作品曾在国际上广泛展出,并收获诸多奖项,包括“Photography.Book.Now”比赛大奖。
尼科莱·哈沃特以丹麦医学家尼尔斯·吕贝里·芬森的传奇故事为依托,运用科学手段对太阳光线进行了记录;大卫·法蒂以CERN数据库中公开的照片档案为基础,塑造了一段关于量子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的半真实半虚构的叙事,他的摄影作品涉及纪实、观念、装置艺术等。他的兴趣在于探讨 “二元性”、“联结”、“关系”等命题 ,同时“死亡”也是他的作品中的重要面向,他将“死亡” 视作对生命及其脆弱性进行持续探索的面向。哈沃特作品的特点在于决定性瞬间的缺失,关注于某一情境的预期和后果的平静性,并避免任何叙事的暗示。他是多个个人捐赠奖金或机构奖金的荣誉获得者,包括哈苏基金会、丹麦文化部、丹麦艺术基金会以及丹麦艺术委员会等。哈沃特曾在国内外重要的艺术场所进行展出,包括在奥尔胡斯的ARoS空间、哥本哈根Martin Asb?k画廊、斯德哥尔摩摄影中心以及埃斯比约美术馆等地的个展。
陈哲面对着周而复始却总是短暂停留的黄昏,从感受和理性的双重面向上对其进行了探访和解构,陈哲的艺术实践接近于一个不断探寻、发现与研究的过程。她的早期创作从作为精神洗礼的自毁行为出发,通过图像与文字向自我与他人的内心异界展开掘进。在新作《向晚六章》中,陈哲以黄昏为母题,延续了她对于媒介语言的探索,试图在阅读与观看之间寻找一种互相扭结、转换、推动的力量。
德鲁·奈康诺维茨通过真实存在或数字虚拟而成的星际风景,共同塑造了后现代语境下的数字崇高(sublime);他的作品同时采用计算机虚拟以及模拟摄影的方式来处理关于风景的议题并对当代摄影加以探索。他的作品曾在罗马当代艺术美术馆、纽约军械库艺术博览会、德国H?hmannhaus新美术馆等地进行展出。2015年,他获得了光圈基金会的“作品集大奖”(Portfolio Prize)。
查韦斯·哈克特汇集了过去近十年来运用古典摄影工艺造景的月球图像、自行制造的宇宙探测装置及相关行为记录、以及重塑的火星探路者的影像等内容,对宇宙这一宏大客体的进行了不懈的沟通尝试;
而声音艺术小组“行星叙事”和新媒体艺术家aaajiao(徐文恺)利用数据生成的手段,以造物主的姿态于声音和动态影像的世界中分别书写了属于他们的宇宙起源。aaajiao是徐文恺的网络化名,aaajiao代表了他媒体艺术家、自媒体、网络活动家等诸多身份。aaajiao于1984年生于西安,就像这个年份——1984年也是奥威尔同名小说的标题——和地点所象征的巧合,他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科技的想象以及文人情怀。不少aaajiao的作品都切中了今天互联网相关的新思维、议题以及现象,其中不少项目都探索了数据处理、自媒体领域以及信息过滤。aaajiao近期的创作中的跨领域协作(建筑、电子音乐、表演、产品设计、医学等)都无疑都聚焦于今天消费网络技术、生活于社交媒体中的青年一代。
对于这些作品中所显露的惊讶、好奇、迷恋、恐慌、喜悦、平静等情绪,我们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它们具有源自于真实生活的普世性。此番在“庞然无声”中展开的多维宇宙图景,与其被理解为对于宇宙状况的如实复写,不如说展现了艺术家们在当下——置身于后现代的科技、文化背景及观念之下——对这一古老命题的个体化尝试,以及对于人类与宇宙之关联的矢志不渝的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