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冬梅
【南昌起义】
文/张冬梅
8月1日,是我军最为重要的建军节日,也是南昌起义的纪念日。而90年前的这一天,谁又能想到这个弱小的政党,甚至连军装都无法统一的军队以及这场看似失败的起义,居然会“蝴蝶效应”出一个强大的主权国家?愈是想不到,这一天愈是重要。
1927年,的确是中国革命史上不平凡的一年。4月,蒋介石发动震惊中外的“四一二”政变,残忍杀害共产党人;7月,左派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决定“清党”。血的教训,促使坚贞不屈的共产党人开始了新的战斗!
8月1日,又是这一年中最辉煌的一天。凌晨2时,南昌城头,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领导近2万人的国民革命军部队,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史称“南昌起义”。这也是我党独立掌握武装力量的开端,对“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革命斗争思想的首次尝试。
90年过后的2017年,众多华语明星继续零片酬客串的建国三部曲(2009年《建国大业》献礼建国60周年;2011年《建党伟业》献礼建党90周年)的最后一部——《建军大业》献礼建军90周年,就是对这段峥嵘历史的生动再现。相信这部影片,除了可以继续说明主旋律电影一样可以高票房的转型之外,至少还可以让广大观众领略以下感受:
1.南昌起义是一场肝胆相照的武装暴动。在中共最为困难的时候,周恩来、李立三、谭平山、刘伯承等组建了起义军的指挥核心和领导中枢,贺龙把整个国民革命第20军、叶挺把第11军毫无保留地变成了起义军的主力,叶剑英则“潜伏”下来及时通报敌人内部重要情报,而朱德则在撤离时毅然选择率兵留守阻击敌人……
2.南昌起义是一场群英荟萃的成长起点。当年这群“窘境难堪”的武装起义领导者或参加者,在经历了无数次的革命洗礼、九死一生的22年之后,成长为新中国治国治军的骨干精英。1955年授衔时,有8位元帅、4位大将、4位上将、7位中将、6名少将都与南昌起义紧紧相连,且只说当时的陈毅还只是个团级政治指导员,陈赓是负责保卫工作的营级干部,林彪乃一步兵连长,许光达炮兵见习排长,粟裕普通班长……
3.南昌起义是一场星火燎原的政治考验。这场起义虽然经历了“三河坝分兵”的无奈,“流沙会议”的痛楚,“天心圩”的窘迫,甚至还有来自内部的叛变和倒戈,但血性贺龙那句“我心不甘!我要干到底!”的坚定执着,朱德那句“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的宽容大气,在最困难、最无望也最易动摇的异常严峻时刻,温暖着、续燃着革命的火种……
当然,南昌起义也并非完美的。1960年7月,周恩来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报告中就曾指出,“南昌起义本身是正确的,但在领导思想上有错误:单纯军事行动,中心是城市观点,没有跟当地农民结合起来建立根据地的思想”。然而,瑕不掩瑜。南昌起义的历史光芒,并不在于有没有寻找到真理,而是勇敢的迈出了寻找真理的关键一步。
对于这一点,没有参加南昌起义的毛主席也深以为然。“文革”初期,有人提出要将建军节日期改为9月9日,即秋收起义的时间,毛泽东坚决反对。后来,毛泽东专门对时任解放军代理总参谋长的杨成武说:“‘八一’不能改,这是很重要的一天,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还是1929年出生的美国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说得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使你倒下,只要你的信仰还站立着”。南昌起义,就是先辈们对革命信仰的最坚定、最勇敢地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