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佳议 焦 健
加速推进战略投送能力建设刍议
严佳议 焦 健
战略投送作为达成战略威慑和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未来我军作战行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重点阐述提升战略投送能力的意义,认真分析我军战略投送能力不足、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加速推进战略投送能力建设的对策及措施。
国防交通 战略投送 能力建设 对策措施
战略投送,是指军队按照统帅部的意图,利用国家和军队的综合运输能力,将作战人员和物资等从战略腹地或战役纵深向指定地区实施的立体远程机动。
战略投送,作为达成战略威慑和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未来我军作战行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战略投送是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客观需要,是战时联结前方和后方的重要纽带。《兵经百篇》中言:“兵有先天、有先机。”但凡能争“先”者即得利。而国家安全利益的争“先”,寓于立体、快速、高效的战略投送之中。维护国家的安全利益,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作支撑,而陆上、海上和空中具有强大的战略投送能力就是这种支撑的具体体现。在危机可能爆发或已经爆发的紧急状态下,向作战地区实施快速、高效的战略投送,完成军事力量的集结与战略展开,将是我军未来应付危机的重要方式和首要行动。
战略投送是达成强大军事威慑力的有效手段,是赢得未来战争胜利的坚实基础。战略投送是应急能力的基础,是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谁的战略投送能力强、战略威慑作用就大,就能为抑止危机、控制冲突、形成力量的快速聚合,达成强大的战略威慑作用提供强力支撑。战略投送将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制约着战斗力的提升,又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胜负。大力加强战略投送能力建设,有利于增强国家的战略威慑力、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
战略投送是提高联合作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部队战斗力水平的重要保障。战略投送能够迅速聚合作战力量。在冲突和战争爆发之前,迅速聚集作战力量,在作战地区建立战略优势;在冲突和战争过程中,适时地增强作战力量,以确保赢得战争。战略投送能够加快作战进程。联合作战中,通过快速、高效的投送作战力量,并快速顺利地实施战略展开,按计划有节奏、连续地实施作战行动,可加快作战的进程。战略投送能够提升战斗力水平。战略投送作为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它既是军队战斗力生成、再生、维持和巩固的物质基础,也是衡量战斗力强弱的一个显著标志。
研究我军战略投送能力的现状和提升战略投送能力的对策,对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打赢信息化战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当前我军战略投送能力情况看,与我军担负的使命任务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部队投送力量不足。目前,我空中和海上战略投送力量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整体战略投送力量还十分薄弱,不利于“拳头”部队的快速部署。虽然铁路投送可保障部队向我国大部分地区实施战略投送,但由于速度较慢,部分地区线路少,或因为没有铁路而不能直达,战时部队快速机动和部署受到很大限制。
动员机制尚不完善。建立完善高效的动员机制,是战时民用运力参与实施战略投送和作战部署的基本保证。目前,我国动员机制还不够完善,法制不健全,职责不明确,程序不规范,民用运力动员难、征用难、改装难的问题比较突出,战略投送效率不高。从目前情况看,要解决战略投送效率和战时需求的矛盾,必须确立开放的“大交通”观念,从国家交通体系中寻求战略投送力量的生成与发展。
运输装备性能较差。运输装备是保证实施战略投送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军现有装备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战争战略投送的需要。从我国目前的运输装备看,现有运输机在载重量、货舱大小和舱门尺寸等基本要素上,难以满足军事装备和物资装卸的需要;适合部队重型装备海上投送的船舶达数千艘,但在建造时贯彻国防要求的却屈指可数,使用时基本上都需要加装与改造。
道路设施能力不足。完善的交通道路和设施设备,对顺利实施战略投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从我国道路及设施设备的发展现状来看还有一定差距,由战略纵深直达陆海边疆的铁路和公路战略通道较少,保障能力较为脆弱,大型装备装(卸)难、起吊重装备能力低、大型飞机起降难等问题十分突出。
当前,战略投送能力薄弱已成为制约我军现代化建设一个突出的“短板”,打造我军战略投送平台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着力加强战略投送部队建设。在海、空投送力量建设上,应积极发展新型渡海运输工具,适度发展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大型舰船;加快大中型运输机、空中加油机的研制和购置,尽快形成一定规模的空中投送能力;进一步提高直升机投送能力。在陆上投送力量建设上,要加快发展集装化运输和重型运输车,增加输送装甲机械化部队重型平板运输车数量,提高部队机动保障能力;有重点地组建执行战略运输任务的重装备运输部队,逐步建立起一支战略战役战术相结合、重型中型轻型相配套的陆上运输保障力量。
加快军交运输装备信息化建设步伐。信息技术是军交运输装备的“力量倍增器”。一方面,广泛利用军内外成熟的信息技术,对现有装备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通过在现有装备的车辆、飞机、舰船、集装箱等装备上,安装数字化通信、自动识别设备、跟踪定位系统接收器等,实现“可视化”运输。另一方面,加快研制开发新型运输工具。从装备体系整体结构上加以优化,通过查找现装备从体系到功能与信息化建设要求之间的差距,运用“综合集成”思想,借鉴发达国家军队的经验和技术,使整个装备体系在战略、战役、战术各层次上形成规模适度、性能先进、功能完备的结构特征。
完善战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战场交通设施的功能完善程度,直接决定战时作战装备、物资和人员能否快速高效地实施运输保障。加快战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根据军事斗争的要求,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急用先建,加快战略交通网与战役交通网相配套,陆上、水域、空中相衔接的立体战场交通网路建设。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国防要求的法制化进程,运用多种手段,增强国防功能。应重点关注和增强干线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码头、骨干机场、重要枢纽、大型运载工具的国防功能;根据军队武器装备的发展和装备运输的需要,加强装(卸)载地域军运设施建设,做到功能完善配套,满足部队集结、输送的需要。
逐步构建军民一体的战略投送体系。我军要想实施有效的战略投送,仅靠自身的运输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构建军民一体的战略投送体系,依靠国家的综合运输实力和快速、有效的运力动员。要通过对现行机制的结构性调整,建立健全相关法规体系,明确职责分工,形成指挥灵便、协调统一、集中使用、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应全面掌握民用运输力量资源及分布情况,依法制定齐全配套的动员计划和方案,研制民用运输工具加装改造技术方案,建立大型运载工具设计建造贯彻国防要求的有效机制。通过优惠政策或采取补助、补贴等经济措施,鼓励企业发展适合军运的大型运输装备。采取预备役组织形式把分散的民用运输力量整合起来,组织必要的训练演练,为战时扩编和执行投送任务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胡东霞)
E23
A
1002-4484(2017)06-0053-03
作者:严佳议,驻福建省航务军代处,主任,中校;焦健,驻福建省航务军代处,参谋,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