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缘战略走势

2017-01-01 01:47陈俊杰
战略决策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战略

陈俊杰

中国地缘战略走势

陈俊杰

梳理新世纪国内地缘战略学研究成果争议,“直面争议,积极开发”的倾向依稀可辨。从地缘战略学角度审视竖版中国地图,黑龙江流域、南海诸岛与帕米尔高原应是中国地缘战略重点发展的三个“桥头堡”。当代中国版图的地缘战略重心转向“中南亚”,近期内“一带一路”战略应以大中东地区为重点发展方向。当代中国的地缘战略取向要兼收并蓄,兼顾眼前地缘战略目标与长远地缘战略目标,地缘经济战略与地缘军事战略,以及制陆权重点与制海权重点。地缘战略属性相似的德国的地缘战略经验教训,对中国至少有五条战略启示。

中国;地缘战略;走势

随着冷战后世界地缘战略格局的变迁,中国的地缘战略相应地有所调整。①郑永年:《地缘政治变迁和政治秩序重塑》,载《领导文萃》2015年第7期,第35-36页。美国“亚太再平衡”之后,特朗普“黑天鹅”让世界地缘战略格局变数增多。陆权国成色略重于海权国成色的陆海复合型强国这一界定,足以锁定未来中国的地缘战略取向,参考相似的陆海复合型强国的地缘战略有助于其地缘战略谋划。

一、新世纪国内地缘战略学研究的成果与争议

2001年中国加入WTO为国内地缘战略学研究奠定了一个新起点,911事件迫使美国大幅度调整外交战略更让中国的地缘战略学研究掀起了一个新高潮。林利民认为中国在新形势下应抓住美国、亚太、周边与东南亚这四个层次的地缘战略重点,②林利民:《国际地缘战略形势与中国的选择》,载《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3期,第31页。强调战略定力对于中国在新形势下调整地缘战略的现实意义。如今,“特朗普旋风”助推美国孤立主义地缘战略思潮卷土重来,中国学术界能否保持这种地缘战略定力?梳理新世纪国内地缘战略学研究的成果与相关争议,答案未必乐观,“修昔底德陷阱”依然是国内学术界挥之不去的梦魇。

在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关于制陆权与制海权在中国地缘战略布局中的权重,国内学术界逐步与西方学术界遥相呼应,似有从侧重制陆权转向侧重制海权的非此即彼倾向。③周云亨:《“海防与塞防之争”与当前中国地缘战略选择》,载《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43-44页;孔小惠:《中国作为陆海复合国家的地缘战略选择》,载《国家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15页;刘新华:《海权优先:当代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载《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第58-59页;姚全:《新世纪世界地缘政治形势特点与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载《襄樊学院学报》2011年第7期,第39页;张晓雯:《地缘政治分析与中国地缘战略选择》,载《新西部》2012年第z3期,第241页;侯昂妤:《从地理到地缘:中国走向海洋的新机遇与新挑战》,载《解放军报》2014年9月30日,第006版;石斌:《美国“黩武主义”难以主宰世界》,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0月20日,第A04版;任卫东:《东进是中国地缘战略的首要任务》,载《领导科学论坛》2014年第20期,第20-21页;Paul M.Kennedy,“The Rise and Fall of British Navel Mastery”,London Macmillan,1983,P.178。地理条件相似的古巴与海地对陆地资源与海洋资源的需求之比的不同评估,主要取决于各自国内若干利益集团的不同博弈结果,而其表层象征则是左右两种意识形态等价值判断争议,中国学术界的相关争议也不例外。近年来有国内学者认为,世界历史上的争霸战争都是海权国打败陆权国,因此中国应争夺制海权而不是保守制陆权。该论调其实是混淆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海权国打败陆权国是事实判断,中国应争夺制海权而不是保守制陆权则是价值判断。将二者混淆的关键环节是争霸战争,其逻辑起点则是国强必霸。如果中国不愿争霸,争夺制海权也就无从谈起了。由此可见,该论调其实是否定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可能性,鼓吹“中国威胁论”的西方学者对该论调正中下怀却结论截然相反。从地缘战略的角度上看,中国在陆地方向被俄罗斯、印度与越南等制陆权争夺者暗中牵制,在海洋方向被两条岛链封锁,岂能与陆地方向无对手、海洋方向无障碍的世界头号大国美国相提并论?又岂能舍长取短与美国争夺制海权而重蹈前苏联全球争霸战争之覆辙?④张文木:《“麦金德悖论”与英美霸权的衰落——基于中国视角的经验总结》,载《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第14页。围绕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地缘战略可行性之争,张文木大体上较悲观,林利民大体上较乐观,而黄琨取中间立场,⑤张文木:《从我国周边安全形势的考量看“走出去”战略》,载《经济导刊》2014年第6期,第72-73页;林利民:《“环球高铁”建设前景及其地缘政治影响》,载《现代国际关系》2014年第5期,第1-4页;黄琨:《高铁牵引下的中国地缘战略新动向》,载《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第77-78页。与中国海军建设的激进-保守之争相映成趣,相关争议同样涉及制陆权与制海权在中国地缘战略布局中的权重之争。忽视制海权让近代中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当代中国收复制海权又当以不损及制陆权这一基础为底线。这里有必要强调,收复制海权不等于争夺制海权,前者限于领海范围而后者未必。鲨鱼触滩不宜冒进,黄牛下水亦然,尤其是“十年陆军、百年海军”的国防建设规律断难违背。

关于地缘战略学的名称与内涵,潘忠岐的“地缘学”与丁力的“地缘大战略”均以地缘政治学、地缘经济学与地缘文化学为基本分类,但对于作为地缘政治学最激烈的表现形式的地缘军事学涉猎有限。⑥潘忠岐:《地缘学的发展与中国的地缘战略一种分析框架》,载《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第2期,第23-24页;丁力:《地缘大战略》(上、下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关于地缘战略规律,程广中总结了地缘作用衰减规律、缘边战争多发规律、由近及远扩展规律、由远及近收缩规律、以邻制邻规律等地缘战略一般规律,海洋强国的注重海外贸易、维持海上非均势、维持陆上均势、注重威慑避免实战、注重联盟战略等地缘战略规律,濒海强国的实行陆海兼顾、陆海兼顾中有重点、防止海陆强国联合包围、保持军队结构平衡等地缘战略规律,⑦程广中:《地缘战略规律试论》,载《军事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第158-169页。在军事院校地缘战略研究领域堪称鹤立鸡群。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中国的地缘战略学研究局限于译介、套用、反思西方地缘战略学研究成果的“中国化”初始阶段,“去西方化”则尚存争议,对地缘政治学、地缘经济学、地缘军事学、地缘文化学乃至地缘科技学的整合更是远远不够。布热津斯基逝世后刘一鸣等总结了他的三大“伟业”:苏联解体的重要推手、超级大国的冷眼旁观者与中国通的“中国结”;李哲夫总结了布翁的三大“地缘战略之忧”:中国-俄罗斯-伊朗联盟、中日轴心、俄欧联盟对美国全球霸权的威胁。⑧刘一鸣:《布热津斯基:地缘战略的常青树》,载《南风窗》2016年第18期,第77-79页;李哲夫:《布热津斯基的地缘战略之忧》,载《军事文摘》2015年第11期,第11页。交通与通讯等科技的进步在不断削弱地缘战略学的地位,但布热津斯基逝世后仍被中国学术界罕有争议地公认为“重量级”地缘战略学家,从这一侧面足以一窥中国学术界对本国地缘战略学研究进度的意犹未尽。尤其是对中国近海,国内学术界变“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为“直面争议,积极开发”的倾向依稀可辨。“重农抑商”而守陆禁海过犹不及,但“重商抑农”而弃陆蹈海呢?

二、当代中国版图的三个地缘战略“桥头堡”

2013年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单方面就中菲在南海的有关争议向国际法院提请仲裁,中国政府旋即推出竖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将南海“九段线”清晰标志在全图上。⑨陆儒德:《竖版地图更有利于树立正确国土观》,载《中国海洋报》2014年6月5日,第001版。2016年“海牙国际仲裁法庭”对南海仲裁案“最终裁决”,判菲律宾“胜诉”。为了避免连锁反应,中国政府推出竖版中国地图更有必要形成常态。新中国一直沿用的“横版中国地图”容易给人以错觉,以为中国版图东西长南北短。首次将南海诸岛与大陆同比例标识,有助于为维护中国海洋权益提供更直观有力的支持与依据。至此,中国版图不再被人为地分割成“中国大陆”(雄鸡形)与“南海诸岛”(插图)两个局部,让读者不再误以为国家领土有“主次”之分,从而有利于国民的版图意识与海洋意识在战略层次的正确引导,尤其是有利于国内的地缘战略学研究廓清本国的三个地缘战略“桥头堡”。

随着互联网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国际联系的增强与各国地缘战略发展空间的延伸,分析中国未来的地缘战略格局要向全球范围展开。但无论地缘战略格局如何空泛化,中国版图在周边地缘战略格局中仍会有地缘战略“桥头堡”的区位功效差异。⑩程广中:《论地缘环境与地缘战略对军事战略的影响》,载《军事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第177页。以地缘战略眼光审视竖版中国地图,则中国版图就像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三个角分别是黑龙江流域、南海诸岛与帕米尔高原。以地缘战略眼光审视上述三个“桥头堡”,其地缘战略价值一目了然。为了维护自身的地缘战略利益,中国有必要巩固上述三者的战略边疆。根据新中国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所谓战略边疆是指国力、影响力实际能够延伸或达到的区域;它不同于自然疆域或地理边疆,后者是任何国家实际管辖的领域,由国界体现”。⑪程广中:《地缘战略论》,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1页。与霸权主义的“势力范围”瓜分相反,战略边疆只能在国家利益到达之后造势。

黑龙江流域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之间,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天雪地的北极圈迟早会被进一步开发,加上北冰洋一直存在领海争端,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挪威五国都对这里提出了领土要求,俄罗斯充分开发远东地区以强化其地缘战略优势(尤其是针对美国阿拉斯加方向)也只是时间问题。截至目前,俄罗斯总统普京已与中、日、韩等周边经济大国就联合开发远东地区达成不同程度的共识。⑫廖伟径:《俄罗斯大力开发远东引关注》,中国经济网,2015年09月14日,http://intl.ce.cn/ specials/zxgjzh/201509/14/t20150914_6471486.shtml相比之下,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与地缘战略现实的制约,俄罗斯有意更多地与日、韩两国合作以与中国东北向地缘战略发展空间相互牵制。由于朝鲜半岛问题(尤其是萨德入韩与朝美核争端升级之后)相比之下更有可能引爆局部战争,因此俄罗斯又不能不与中国逐步加强地缘战略合作。较之于其他两个角,对黑龙江流域面向远东地区的地缘战略张力要有长远规划。

南海诸岛截至目前仍被六国(中国、越南、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七方(加上台湾地区)分占而争端不断,由于扼守两大洲、两大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与中、日、韩等东亚经济大国的“海上石油生命线”马六甲海峡,不难预料此类争端今后还会剪不断理还乱。南海的面积超过渤海湾、东海、黄海与台湾海峡的面积之和,而且沿岸没有能与中国抗衡的军事大国,较之于其他海域有更多方向的地缘战略回旋余地。郑永年认为,一旦失去南海,中国的海洋地缘战略优势将不复存在,而中国发展为海洋强国的唯一希望也在南海。⑬郑永年:《一旦失去南海,中国的海洋地缘优势便不复存在》,草根网,2015年10月23日,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73964.html中国在南海试采可燃冰成功,⑭李刚:《中国南海采“冰”记》,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5月19日,第002版。势必加剧周边国家与个别大国对南海的争夺。面对中国崛起的地缘战略压力,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与印度等领海靠近的国家将不断加大插手南海争端的力度,开发南海岛礁之争势必加剧,中国有必要小步快跑。

帕米尔高原位于东亚、西亚、南亚与中亚之间的十字路口上,地缘战略地位一目了然。王缉思认为,美国“亚太再平衡”之后,西进乃中国地缘战略再平衡之必然,⑮王缉思:《“西进”,中国地缘战略的再平衡》,环球网,2012年11月7日,http://opinion. huanqiu.com/opinion_world/2012-10/3193760.html而帕米尔高原无疑是中国地缘战略西进的“桥头堡”。面对西亚、南亚与中亚三个方向,“一带一路”战略双管齐下,而中东地区是其必经之地。中东地区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中东地区是“西亚+埃及”,而广义的中东地区还包括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索马里、摩洛哥、波黑等穆斯林集聚区。地缘经济正和博弈“富贵险中求”,近期内欧美传统大国孤立主义地缘战略有所回潮,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等地缘战略西进的重点显然将是广义的中东地区。

三、当代中国版图的地缘战略重心转向“中南亚”

古代中国的地缘战略重心大致在长城一带,近现代中国的地缘战略重心大致在沿海一带,新中国的地缘战略重心大致在“三线”一带⑯赤桦:《毛泽东与新中国三线建设》,载《军事历史》2013年第6期,第15-16页;李凤明:《邓小平与“三线”建设》,载《军事历史》1012年第3期,第10-12页;宋毅军:《论中共领袖关于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得大于失》,载《军事历史》2007年第5期,第24-26页。,那么中国在新世纪的地缘战略重心在哪里?朱听昌认为,古代世界地缘战略的重心在亚非“四大文明古国”,近代世界地缘战略重心在欧洲,现代世界地缘战略重心在北大西洋一带,当代世界地缘战略重心在亚太,⑰朱听昌:《试论中国地缘战略地位的变迁》,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2期,第50页。由此完成一轮顺时针循环。尤其是冷战时期的朝鲜半岛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牵动中、美、日、俄等周边大国的神经乃至国运,冷战幽灵至今挥之不去。藉此似可判断,中国在新世纪的地缘战略重心应在远东地区。但若审视当代中国的地缘战略形势,朝鲜半岛爆发局部战争的可能性相比之下一直很大,将远东地区布局为中国地缘战略重点之首,显然不利于维持中国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机遇期。另外,黑龙江流域面向远东地区的地缘战略张力不可能在近期内一蹴而就。至于东海、台海与南海此起彼伏的地缘战略争端对东北地区地缘战略压力的“稀释”效应,“拆南墙补北墙”显然算不上最优方案。美国“亚太再平衡”之后中国主导“一带一路”等地缘战略重点西进,当代中国版图的地缘战略重心转向“中南亚”(地理范围包括中亚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南亚七国: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中国的新疆、西藏、青海等西部省区。),⑱宋德星:《世界政治中的“中南亚”新的地缘政治图景》,载《外交评论》2011年第5期,第2-10页;封东虎:《美国在中南亚的“新丝绸之路”攻势与中国的应对》,载《商》2012年第9期,第226-227页。针对美国搅局中国近海的“四海联动”强化“丝路五通”,才有望从根本上在地缘战略布局上化被动为主动,化东向大国制海权争霸的“修昔底德陷阱”为西向地区制陆权合作的地缘战略红利。

“陆权论之父”麦金德的“三段论”强调:谁主宰了东欧,谁就能控制“心脏地带”;谁主宰了“心脏地带”,谁就能控制“世界岛”;谁主宰了“世界岛”,谁就能控制全世界。⑲[英]哈福德·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4页。如果说波兰走廊是东欧的陆上出口,则河西走廊就是中国的中原地区的陆上出口;如果说“中南亚”是世界“心脏地带”(亚欧大陆中北部)的陆上险隘,则帕米尔高原就是中国“心脏地带”(“三线”一带)的陆上险隘。“海权论之父”马汉则认为,主宰海洋(尤其是美国据此严防死守的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等16个海上要道⑳《美国宣布要控制的16个海上航道咽喉点位置示意图》,载《国际问题资料》1986年第5期,32页。)才是控制全世界的关键。“边缘地带论之父”斯皮克曼综合了二者的观点,认为控制亚欧大陆“边缘地带”将是控制全世界的关键。㉑[美]斯皮克曼:《和平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78页。其中,帕米尔高原所在的“中南亚”是衔接“边缘地带”两端的中间环节,更是衔接“世界岛”制陆权与“陆间洋”制海权的中间环节。

地缘战略包括地缘政治战略、地缘经济战略、地缘军事战略、地缘文化战略等领域,不可一言以蔽之。广义的中东地区是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等地缘战略西进的重点,显然主要是从地缘经济战略的角度上来看的。与之相辅相成,近期内中国的地缘军事战略防御重点依然是东南沿海地区。将地缘经济战略资源西移而地缘军事战略资源东移,在近海打局部战争代价更小。至于地缘政治战略、地缘文化战略、地缘科技战略等“润物细无声”的国家软实力领域,中国的战略边疆更应面向全球分阶段层层推进,但也要顺应新形势从“中南亚”起步。

直到近代前夕,中国的陆疆与海疆之比约为3∶1,陆防负担略重于海防负担,陆权国成色略重于海权国成色,㉒刘雪莲:《全球化时代海陆关系的超越与中国的选择》,载《东北亚论坛》2011第3期,第73页。因此在近代以前基本上可被界定为一个重陆轻海的陆海复合型强国。㉓李义虎:《从海陆二分到海陆统筹——对中国海陆关系的再审视》,载《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8期,第5页。从地缘战略历史经验上看,中国的制陆权略重于制海权,明初郑和舰队与晚清北洋舰队对中国近海的控制毕竟都是昙花一现,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与成吉思汗等横扫东亚内陆的范例却不胜枚举。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金门之战与昌都之战到最近的钓鱼岛冲突与新疆反恐,从地缘战略现实经验上看,中国是一个陆权国成色略重于海权国成色的陆海复合型强国。

量化制陆权与制海权的权重要重点参考两个指标,一是陆疆与海疆之比,二是陆防负担与海防负担之比。㉔张文木:《“麦金德悖论”与英美霸权的衰落——基于中国视角的经验总结》,载《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第14页;倪乐雄:《从陆权到海权的历史必然——兼与叶自成教授商榷》,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11期,第27页;吴征宇:《论陆海复合型国家的战略地位:理论机理与政策选择》,载《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7期,第69-70页;程广中:《中国陆海防实践的历史经验》,载《军事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第159-160页。根据量化制陆权与制海权的权重要重点参考的两个指标,判断中国的地缘战略属性并不简单。从空间维度上看指标一,中国的陆疆显著超过海疆,因此历来偏重于制陆权;从时间维度上看指标二,中国的陆防负担越来越轻而海防负担越来越重,因此越来越向往制海权。由此,冷战后的中国陷入了制陆权与制海权的权重划分左右为难的地缘战略悖论。东欧新冷战与奥巴马“重返亚太”导致美俄博弈攻守易位,中国不得不面对地缘战略调整的压力。其实,破解这一悖论并不难。就像一个癌症早期患者遭到一次车祸而局部骨折那样,对癌症的保守疗法与对骨折的急诊并不会相互干扰。如果中国将应对陆防负担的地缘战略喻为一种保守疗法而将应对海防负担的地缘战略喻为一种急诊,那么二者在操作过程中并不会相互干扰。然而,从满清重陆防而轻海防的一个极端滑向当今中国轻陆防而重海防的另一个极端,这样的苗头并非毫无征兆,重海轻陆之论喧嚣一时,从黄土文明走向蓝水文明的舆论在中国有后来居上之势。

审视中国自近代以来的陆海复合型地缘战略脉络之得失,不难得出中国两栖巨龙在诸多内陆悍熊与诸多深海狂鲨之间左右逢源少而腹背受敌多的总体印象。较之于其他地区的大国博弈地缘战略格局,中美俄“三国演义”比任何陆海复合型强国与陆权国、海权国的博弈更能决定未来世界的地缘战略主题。文化基因使然,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不同于历史上任何西方列强的国强必霸逻辑。当代中国版图的地缘战略重心之所以要转向“中南亚”,与上述时空背景息息相关。

四、当代中国的地缘战略取向要兼收并蓄

中国在新世纪的地缘战略取向,有必要兼顾眼前地缘战略威胁与长远地缘战略威胁,地缘经济战略与地缘军事战略,以及制陆权重点与制海权重点。至于地缘政治战略、地缘科技战略、地缘文化战略,目前都还很难合成重点取向。

第一,中国对眼前与长远的地缘战略目标的兼顾。

要处理好当前的海防压力与长远的陆防压力之间的权重问题,倚重边缘地带的中国仍要继承与发扬传统儒学的中庸之道,陆防保守疗法与海防急诊双管齐下两不耽误,既不一条道跑到黑又不拆东墙补西墙。应对陆上边界争端与海上边界争端的擦枪走火,中国切忌头病医头脚病医脚,世界地缘战略格局从单极化走向多极化之大势不可逆转,中国足以在其中以时间换空间而游刃有余。㉕袁鹏:《中国地缘战略应思考的几对关系》,载《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5期,第24页。如果陆防压力与海防压力旗鼓相当,中国应根据陆疆与海疆的比重分配陆军与海军的国防开支;如果像20世纪70年代那样陆防压力加重而海防压力减轻,中国应随之增加陆向国防开支而减少海向国防开支;如果像20世纪50年代那样海防压力加重而陆防压力减轻,中国应随之增加海向国防开支而减少陆向国防开支。概言之,中国作为一个陆海复合型强国(与程广中命名的“濒海强国”基本上指代重叠)应坚持动态的海陆均衡战略,陆海军取长补短奇正合璧,在兼顾中有侧重,在侧重中有转换,在转换中有节制,在节制中抓要点,㉖程广中:《地缘战略规律试论》,载《军事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第168-169页。实则虚之虚则实之。

第二,中国对地缘经济战略与地缘军事战略的兼顾。

较之于地缘政治战略、地缘文化战略与地缘科技战略,地缘经济战略往往偏重于正和博弈,而地缘军事战略往往偏重于零和博弈,协调二者并不简单。当然,地缘经济博弈偶然也会导致零和博弈,而地缘军事博弈偶然也会导致正和博弈。在21世纪和平与发展的全球化时代主题下提高地缘军事战略的正和博弈权重,较之于降低地缘经济战略的零和博弈权重的难度要大得多。㉗潘忠岐:《地缘学的发展与中国的地缘战略》,载《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第2期,第28-33页。这就要求中国在设计地缘政治战略时以地缘经济战略为主而以地缘军事战略为辅,尽量避免卷入美俄等国之间有可能爆发的新一轮冷战而断送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机遇期。㉘洪菊花:《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之争及中国地缘战略方向》,载《经济地理》2015年第12期,第34页。随着美国“重返亚太”与相应的陆海两条丝绸之路的启动,中国应兼顾地缘军事战略重点东移与地缘经济战略重点西移,并以后者为主而以前者为辅;如果美俄爆发新一轮冷战诱发中亚局部战争而迫使美国“离开亚太”,中国应兼顾地缘军事战略重点西移与地缘经济战略重点东移,并以前者为主而以后者为辅。㉙司马迁发现中国自周秦以来“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从地缘战略的角度上看前者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吻合而后者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吻合,前者不应在地缘军事部署上作茧自缚而后者不应在地缘经济部署上矫枉过正。天时、地利不如人和,新兴大国无论在地缘经济还是地缘军事上应对守成大国的挑战都要借助非排他性地区组织谋求积极防御。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第三》,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史记》(第一册),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247-248页。

第三,中国对制陆权重点与制海权重点的兼顾。

美国按计划本应在2014年完成从阿富汗撤军,主导中亚反恐的上合组织有可能应阿富汗之邀进而主导阿富汗反恐。美国统一全球制陆权的关节点在中亚,尤其是哈吉塔阿四国,既构成了中国的西翼,又构成了俄罗斯的南翼,因此是两国在制陆权上抗衡美国的关节点。阿富汗深居内陆而地势易守难攻,远道而来的陆权国到这里均沦为强弩之末。蒙古帝国曾在这里吃过败仗,英国打了阿富汗三次都铩羽而归。苏联侵略阿富汗而被拖垮解体,ISIS、塔利班、基地组织与伊朗等的作梗也让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只是时间问题。如果说中亚是霸权国的“陆权坟场”,阿富汗则是霸权国“陆权死穴”;印度洋附近没有像样的海权国,远道而来的海权国到这里无一不沦为强弩之末。葡、荷、英、法、德、日、美、苏等先后闯入印度洋,但均未赢得霸权或称雄一时而不能持久。冷战后美国在这里一家独大,然而拉?甘地早已宣称“印度洋是印度的印度洋”,迪戈加西亚岛更是其眼中钉肉中刺。如果台湾岛是美国控制太平洋的“不沉的航空母舰”,该岛则是美国控制印度洋的“不沉的航空母舰”,也将是美国收缩其全球制海权的第一站。如果说印度洋是霸权国的“海权坟场”,该岛则是霸权国的“海权死穴”。如果TPP死灰复燃,中国应争取印度、巴基斯坦等印度洋大国中的上合组织成员国加入美国的相关谈判,逐步将地缘战略重点转向印度洋北侧与中亚对接。㉚李运才、师青云:《探寻中国地缘战略》,载《中华读书报》2005年1月5日,第1版。陆海两条丝绸之路合龙“中南亚”要双管齐下,又要避免陷入陆海两线作战。㉛刘中民:《陆海复合国家海权发展的特点与困境》,载《海洋世界》2007年第11期,第54-55页;万年庆:《中国陆海复合地缘环境的形成及其战略选择》,载《河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第381页。

五、德国的陆海复合型地缘战略对中国的五条战略启示

在剔除霸权主义糟粕的基础上对照另一个陆海复合型强国德国(德国统一后“欧洲的德国”还是“德国的欧洲”之问似可套用于中国的崛起方式问题)的地缘战略经验教训,㉜刘敬家:《边缘地带论与中西方地缘政治战略冲突》,载《延边党校学报》2015年第5期,第68页。足以为中国在新世纪的地缘战略谋划提供若干有益启示。

第一,中国的地缘战略目标不能超出其国力所及。

确定地缘战略目标之前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平衡,尤其是所要达到的目标与国力的平衡。在客观分析欧洲列强国力对比的基础上,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实现了“有利于德国的欧陆大国平衡”的地缘战略目标。威廉二世“世界政策”的地缘战略目标调整则是基于对德国国力的高估,即使德国的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老牌大国英国在综合国力(尤其是海外动员潜力)上依然配当世界霸主。近代德国的殖民地不到英国的1/10,其海军的发展速度较之于视海军为生命线的英国相形见绌。无论德国的国力发展有多快,对余威尚存的英国等守成大国四面树敌注定要铩羽而归。威廉二世与希特勒的地缘战略目标大而不当有关,阿登纳一跪彻底终结了“世界政策”,冷战后德国回归主导制陆权的俾斯麦模式。㉝刘超:《评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载《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第12期,第23-24页。

第二,中国谋划地缘战略的关键是明确其地缘战略利益重点。

地缘战略利益可分为本土深层利益与海外表层利益,为了捍卫前者有必要搁置甚至牺牲后者,即使是捍卫本土深层利益也要讲究步骤与节奏,以间接稳妥的方式循序渐进。俾斯麦认为统一是德国地缘战略利益的重点,因此在萨多瓦战役中大胜奥匈帝国时反而签订停战协定,为确保该国在即将到来的普法战争中保持中立奠定了基础。俾斯麦早已认识到,德国统一的主要对手是法国而不是奥匈帝国。德国本土与其海外殖民地的关系如同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然而,以蒂尔皮茨为代表的海权派认为海外殖民地是“德国的生死问题”,主张靠海军与英国决战。㉞E.L.Woodward,Great Britain and German Navy,Oxford,1935,P.24。陆权派主张重点发展陆军打击法国,工商业阶层希望优先到巴尔干打击沙俄,东普鲁士的容克贵族则要求优先保护其财产安全。威廉二世对德国地缘战略的利益重点定位不准,在若干利益集团的左右下到处扩张而四面树敌,战略与政策相互矛盾而彼此抵消,犯了地缘战略之大忌而顾此失彼。㉟前述随机应变的地缘战略重心调整只能是临时的且以军事为主而以经济为辅,惟其如此也才有可能平息陆权派与海权派之争。王湘穗:《倚陆向海:中国战略重心的再平衡》,载《中国国防报》2013年10月8日,第011版;袁鹏:《中国地缘战略应思考的几对关系》,载《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5期,第24页;韩建馨:《中国地缘战略政策重心选择》,载《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年第2期,第50-51页;胡志丁、刘卫东:《论地缘战略的主体间性——兼论中国地缘战略抉择》,载《人文地理》2016年第3期,第126页。

第三,随意调整同盟关系容易导致地缘战略腹背受敌。

一国地缘战略安全的主要威胁、次要威胁与潜在威胁明确了,同盟关系就有了稳定性。除非国际形势有根本性变化,否则同盟关系不宜轻易调整。俾斯麦洞悉地处中欧的德国面对的复杂地缘战略环境,巧妙周旋于周边大国的各种同盟关系之间而避免两线作战以集中打击主要对手。为此,俾斯麦始终以复仇情绪最强烈的法国为主要对手,亲手建构“联奥、拉俄、亲英、打法”的“大陆同盟体系”。然而,其后继者转而迷恋于“要么全部,要么没有”的简单粗暴的情绪化同盟关系,导致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寡不敌众。拒绝与沙俄续订《再保险条约》,与英国结盟的计划落空,都与威廉二世随意调整同盟关系有关。“要么全部,要么没有”的极端思维导致德国的地缘战略失去弹性,德国建立“世界帝国”的地缘战略野心迫使英法俄结盟,由此随意调整同盟关系更让德国失道寡助。㊱王志军:《西方地缘战略理论批判与中国地缘战略理论构建》,载《学术探索》2015年第2期,第32页。

第四,中国发展海军只能是陆路积极防御的辅助手段。

据莫德尔斯基统计,历史上6次大规模的陆权国对海权国的制海权的挑战均以失败告终。㊲George Modelski&William R.Thompson,“Testing Cobweb Models of the Long Cycles”,in George Modelski,ed.,Exploring Long Cycles,(Boulder:Lynne Rienner Publishers),1987,p.87.侯典芹:《从地缘政治视角看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载《烟台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第99-100页。主要原因是制海权关系到海权国的生死存亡,势必倾其国力发展海军,而陆权国既要发展海军又要发展陆军,难免造成资源分散而捉襟见肘;陆权国往往接壤邻国较多而地缘战略环境相对复杂,容易被孤悬海外的海权国“离岸平衡”,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成功利用法俄两国牵制德国,美国在冷战期间成功利用西欧与中国牵制苏联,如今又利用日本甚至越南、菲律宾牵制中国;发展远洋海军耗费过大,后勤补给困难,陆权国很难发展遍布海外的基地网,而大洋深处的海权国不难做到这一点。德国的陆权国权重决定了其主要对手是陆上邻国法国,但威廉二世无视德英海军规模1∶7的差距而对大搞海军竞赛。一战爆发时英国有舰艇688艘而德国则只有391艘,德国不仅遭到海上霸主英国的封锁,为此耗费的大量资源也大大削弱了陆军的战斗力。两次世界大战反复佐证,陆地战场才是决定德国成败的主战场,海上战场对于德国而言则如画蛇添足。㊳程广中:《中国陆海防实践的历史经验》,载《军事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第160-161页。

第五,坐失解决主要矛盾的地缘战略机遇将遗患无穷。

抓住机遇推进国家利益乃地缘战略谋划之要义,国家决策者要善于发现并及时利用地缘战略格局变迁之机遇,反之则会错过国家崛起的战略机遇期,最终难免遭到历史规律的惩罚。俾斯麦之所以能在复杂的地缘战略环境中实现德国和平崛起,关键就在于抓住了几次重大历史机遇。俾斯麦利用刚愎自用的拿破仑三世被孤立的机会一举打败法国,扫除了德国统一的主要障碍。1905年法国的主要盟国沙俄屡战屡败于日俄战争而无力顾及法国,如果俾斯麦在世则一定不会坐失良机。然而,威廉二世错过了对法国“单线作战”的罕见机遇。直到两次世界大战,德国再也没能摆脱两线作战之困局。美日欧经济复苏乏力,美俄新冷战蔓延升级,至少是眼下中国延伸战略机遇期“钻石十年”的两大地缘战略机遇。

六、小结:“直面争议,积极开发”之前景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邓小平处置钓鱼岛等海洋争端的政策主张,㊴《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2000年11月7日,http://www.fm⁃prc.gov.cn/chn/pds/ziliao/wjs/t8958.htm但中国至今仍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中唯一没有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国家,这种与中国的实力与地位越来越不相称的非正常局面还能维持多久?尤其是民进党重新上台后,两岸关系每况愈下,无论和平统一还是武力统一都要有个期限。㊵《台湾统一问题不能无限期拖下去》,人民网,2016年10月13日,http://bbs1.people.com.cn/ post/1/1/2/159045158.html

相对于“搁置争议”这一前提条件而言,“共同开发”更有实践性、有益性、临时性与共同性。较之于其他海域,南海已有大量资源开发活动的国家严重缩小了可实施共同开发的区域,此类国家实施共同开发的意愿与现实需求由此而降低,即使通过谈判也无法实质性地缔结相关协议。由于在南海存在南沙岛礁主权归属争议,特别是存在主张重叠的状况且涉及多数国家,致使争议海域难以界定。加上美、日、印等域外大国的介入,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既定战略方针下,中国军方有必要临时调整个别战术预案,迫不得已时可考虑以打促谈。

邓小平早在1984年就针对钓鱼岛、南沙争端明确指出:“一个办法是我们用武力统统把这些岛屿收回来;一个办法是把主权问题搁置起来,共同开发”。一旦和平解决争端无望或侵犯中国领海的邻国企图以武力扩大事端,武力自卫将是中国最后的选择,慎战而不惧战,能战方能止战。1974年西沙自卫反击战是中国海军靠“小艇打大舰”的灵活战术以弱胜强的,何况现在双方军事实力的此消彼长一目了然?在对域外大国反介入的先决条件下对侵犯中国领海的东南亚邻国在战术层次上打一场短促的战役级自卫反击战还是有把握的。1988年邓小平批准刘华清呈报的军事斗争建议,在战略层次上认可了赤瓜礁海战的积极防御。现在无论钓鱼岛、南海诸岛还是台湾都无法回避美军介入的可能性,这会在很大程度上考验我军敢打必胜的信心。因此,我军一切备战都要像抗战时期打持久战那样在战略层次着眼于沿海全线告急且被强敌围堵,在日常思想工作中为我军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要加强四大军种的快速反应力量建设,重点建设远程航空兵与两栖突击群以提高应对危机的时效性。海军重点打造若干航母编队与新型核潜艇以提高远洋反击作战能力,火箭军要不断改进中短程导弹并在近海战略方向抵近部署以改善战术威慑效果,加强战场体系建设以提高战时生存能力与持续作战能力。平时要打好武力自卫的舆论战、法律战与心理战,强调中国军队积极防御的正义性,努力争取于我有利的得道多助局面。㊶闻航:《完整理解邓小平解决海洋争端的战略思想》,载《学习时报》2011年1月3日,第007版。

实践早已证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战略原则并未得到相关国家的积极配合,这一战略原则反而捆住了中国实施一系列战术计划的手脚,放松甚至放弃了在中国近海本当实施的积极防御。中国近海日益被动的局面说明战略调整质变临界点正在逼近,由过去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向“直面争议,积极开发”过渡的时空回旋余地终将用尽。㊷刘文波:《南海地缘政治格局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地缘战略选择》,载《理论与现代化》2016年第3期,第37页。中国在南海的石油开发已落后周边国家不止一着,在南海的可燃冰开发仍要瞻前顾后?实践早已证明搁置主权争议反而不利于共同开发资源,明确主权争议并朝彻底解决主权争议的方向努力,共同开发资源才有可操作性,而且“搁置争议”与“共同开发”经常对立,解决争议则有可能与共同开发相辅相成。从古今中外的一系列成功案例来看,很多国家之所以有共同开发资源的政治意愿,往往是因为双方都期待先行解决主权争议。㊸童伟华:《南海对策中“搁置争议”与“共同开发”之冲突及其调整》,载《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第4-6页。

由近及远优化中国海洋战略格局,要规划沿海经济带、统筹国家与地方布局、打造若干海洋经济增长极、牵头若干海洋战略工程、落实若干海洋开发战略举措、筹建世界海洋城市总部、挂牌国家海洋事务部。㊹钟桂安:《关于新时期我国海洋战略构想的建议》,载《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第97-98页。处置东海争端以“经济压舱石”为筹码维持“斗而不破”的相对均衡局面,综合国力的此消彼长在时间上于我有利;处置黄海、南海争端以对域外大国反介入为先决条件,剩下的周边小国就好办了;处置台海争端以“台独红线”为出兵临界点,在台湾当局不越界的基础上根据处置国内问题的“一国两制”原则维持现状以缓解政治震荡。在此基础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望贯通三大洋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合龙。

由远及近推论则暂时还不能建构远洋海军,国家利益边界未必都是国家安全边界,国家利益所到之处未必也是军事力量所到之处,关键是明确不同国家利益的轻重缓急。现在能解决家门口的海洋争端就是战略成功,在解决周边海洋争端时可辅以军事力量,但在落实海洋权益时一般不宜突出军事力量。“两洋(太平洋、印度洋)战略”要循序渐进,比如采用亚丁湾护航的方式抓住恰当的时机提供国际社会所需的公共产品;航母扩建与战略核武器研发以质而不是以量造势;中国领海之外要允许传统海权国通行,但这种承诺必须是相互对等的;关于抵近侦察问题,中国要细化防空识别区,在不同距离范围内明确不同的军事反应烈度;海洋经济专属区互相覆盖问题在其他国家普遍存在,坚持谈判就有可能争取相对优势与相对收益。中国近海岛礁争端可以台海两岸共管的形式换取扩大海洋权益的更多主动权,且不排除适度分享军事资源。彻底摈弃僵硬的冷战思维,着重利用国家软实力化解争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战略目标一定能实现。㊺黄仁伟:《换一种思维审视海洋战略》,载《社会观察》2010年12期,第21页。

辩证扬弃精英主义与民粹主义,边疆军民鱼水情是新中国的地缘战略优势之一。试看眼下的世界地缘战略格局,美英等西方大国的地缘战略都在不同进度地经历新一轮重大调整,中国能否在万众创新中“弯道超车”,势必考验中国最高决策层的战略动员力,更将深远影响中国在世界地缘战略格局中的前途。

陈俊杰,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教研室主任。

猜你喜欢
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小病毒大战略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中俄经贸合作再上新水平的战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