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明 蔡鄂 胡亚斌 王永涛中国地质大学信息实验中心湖北武汉
远程高精度温度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李东明 蔡鄂 胡亚斌 王永涛
中国地质大学信息实验中心湖北武汉
摘要:为了提高温度测量精度,设计了一种高精度温度数据采集系统。系统利用24bit A/D转换器ADSl255作为数据采集核心部件,Microchip出品的PIC32Mx5作为核心计算部件以及物理网卡芯片构成。系统利用PIC32Mx795的计算性能,通过牛顿法直接寻找高次方程的温度根,然后通过以太网发送给远程主机。与铂电阻温度计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的测量精度优于0.01℃,且工作稳定。
关键字:过采样 温度数据采集 32位单片机 TCP/IP 热电阻
常用的温度传感器有热电阻、集成温度传感器和数字式温度传感器等多种。热电阻因其测量精度高,且性能稳定,在高精度温度测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常在传感器信号经信号调理,采用12bit、16bitAD器件对传感器的调理信号进行采样,然后通过查表得到温度值,但是因为系统噪声、AD转换的量化噪声等的存在,导致测量结果产生误差。本文利用24bitAD器件ADSl255作为受转换的核心器件,利用其过采样技术,去除引起系统通道纹波误差的模拟滤波结构,大幅度降低系统的测量误差,系统以铂热电阻PTl00为温度传感器,测量范围为一50~250℃,测量的分辨率为土0.0l℃,高次方程寻根计算时间是毫秒量级。从硬件电路和软件算法设计上保证了测量精度和可靠性。
PTl000产生的微弱电压信号经过调理之后送给24bmⅥ)转换器ADSl255,32位处理器PIC32Mx795读取电压值后经过迭代计算出温度值。时钟、液晶用以显示温度、日期等信息。利用精简TCP/IP协议栈实现网络通信,系统通过模拟开关切换可升级为同时采集8路温度信号,最终将采集的温度数据经过Internet发送至远程服务器进行分析和处理。
2.1精密恒流源
利用0P97或者OP400运放构成精密恒流源电路,基准电压由AD公司的ADR434器件提供,该器件温度稳定性能高。由图3知,由电阻器R决定恒流电流I=10峨。该电流源的性能受到取样电阻Rl的温度稳定性的影响,故应认真选择。
2.2信号调理电路
信号调理电路如图4所示。通过外接电阻Rg设置放大电路的增益(G=1+50“R)。系统的温度测量范围是0~200℃,因此对应电阻值范围为1000~1940.981Q,对应输出电压为10mV~19.41mV,经过前置放大100倍。最后送入刖D转换器的电压幅度为1.0~1.941V。
在该系统的信号调理架构中,省掉了滤波器结构,原因在于采用了ADSl255器件,将数字滤波引进温度数据采集中来,降低系统模拟前端的设计复杂性,完全消除由于模拟滤波器带来的通带内纹波等噪声的影响。从实际实验的效果来看,采用ADSl255这种过采样再数字滤波的系统结构可以大幅度降低噪声,提高测量精度。
温度和电阻值之间为非线性关系,传统的测量方法是将整个温度测量区间分成若干个近似线性区间,在每一个温度区间内,电阻值和温度的关系近似线性,然后通过数值算法进行拟合。但是对于PIC32处理器,利用该处理器的强大的计算能力直接进行高次方程的数值求解应该是首选的方案。
3.1利用牛顿迭代法求温度根
3.2温度与测量电压关系式
3.3温度数据采集与远程发送流程
PIC32利用牛顿迭代法实现温度根的求取,然后通过网络实现远程数据发送。
在温区0~100℃用不同方法进行温度测量,其中实际温度由标准铂电阻温度计标定。直接利用PIC32的计算性能求解铂电阻物理特性方程的数值根,可以得到较高的精度,并在整个温度区间有较好的一致性。
本文与标准铂电阻温度计的对比实验数据表明,利用24bitA/D过采样转换器ADSl255、微控器PIC32Mx795及远程PC机构成的数据采集系统,系统结构稳定可靠;利用PIC32的强大计算性能,直接寻找物理特性方程的根,测量精度优于0.01℃,且一致性很高。
参考文献
[1]杨乐平,李海浇杨磊.I.出ⅥEW程序设计与应用[M].第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郑建国,李从新.一种高准确度铂电阻温度测量方案[J].自动化仪表,1997,18(8):22—24.
[3]郭少朋,吴岚军,刘鸿.铂电阻多点测温控温设计叨.传感器技术,2004(1):67—69.
[4]文小玲,易先军,曾涛.高精度温度测控系统[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7(8):46—47.
[5]刘国强,唐东红,李兴伟.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高精度测温系统的研制[J].仪器仪表学报,2005,26(8):258—259.
[6]张修太,胡雪惠,翟亚芳,等.基于PTloo的高精度温度采集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J].传感器技术学报,2010,23(6):812—815.
[7]李东明,蔡鄂,王典洪,等.远程多通道温度高精度数据采集系统设计[J].电子技术.2014,3(19):6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