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雯静
我国金融区域发展差异分析
覃雯静
金融作为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之一,其在对我国经济稳步发展发挥出重要的支持与推动力量的同时,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性的存在也很大程度上对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造成了制约影响。因而,如何缩小我国金融区域发展的差异性逐渐成为研究领域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本文从行政区域及行业角度,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个区域的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揭示出我国金融区域的发展差异性现状,并对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继而提出了有助于缩小区域金融差异、实现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2014 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数据显示,2014年,各地区生产总值中,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占比分别为51.2%、20.3%、20.2%和8.4%,但是,2014 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数据显示,东部地区资产总占比58.4%,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比重之和不到50%,且银行业从业人员规模上,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占比分别为45.2%、20.3%、23.8%和10.7%,可以看出,东部地区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近2倍,是东北部地区的4倍之多。由此可见,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化直接影响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化情况。缩小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化程度对减小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化,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对我国金融区域发展的差异性进行研究具有显而易见的必要性。
区域金融差异化总体状况。根据《201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数据,通过计算得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各地区金融相关比率数据:东部金融相关比率为:2.23;中部金融相关比率为:1.57;西部金融相关比率为:1.98;东北部金融相关比率为:1.67;。
通过报告中数据可以看出,东部地区金融相关比率值为2.23,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其次是西部地区,为1.98,再次为中部地区,东北部地区是四个地区中金融相关比率最低的地区。由此,从金融相关比率层面进行比较,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由高到低排序为东部、西部、东北部和中部。
银行业区域差异化分析。2014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资产总额比重分别为58.4%、15.3%、19.3%和7%。可以明显看出,东部地区资产总额在四个地区中占比最大,其次是西部地区,再次是中部地区,最小的是东北部地区。
2014年,东部地区银行机构比例为41%,中部地区银行机构比例为22.7%,西部银行机构比例为26.8%,东北部地区银行机构比例为9.5%。通过比较得出地区机构规模排序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部地区。
2014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45.2%、20.3%、23.8%和10.7%。如下图4所示。可以明显看出,各地区银行机构从业人员规模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
保险业区域差异化分析。保费收入作为保险业向投保人履行保险收取的对价收入,是保险业的主要收入之一,能够反映出保险业的发展水平。2014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保险业保费收入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其中东部地区保费收入比重最大,为54.4%,其次是西部地区,但比东部地区降低35%,再次是中部地区,为18.7%,最小的为东北部地区。
证券业区域差异化分析。2014年,东部地区无论是证券公司、还是基金公司或期货公司规模,都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地区;同时,东北部地区是四个地区当中无论是证券公司、基金公司还是期货公司规模,均为最小。依次进行数据比较,无论是证券公司规模还是基金公司和期货公司,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大小排序均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海临近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国家,所以具备对外贸易和交流合作的优势。1980年以后,东南沿海很多居民向国外发展,很多来自东南沿海各省的侨胞分布在各地,这些侨胞回乡进行投资,从而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历史文化。各区域的人文发展差异也是区域发展差异化的原因。中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国家,民族文化的差异以及历史的原因使得各区域的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特征。西北内陆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当地居民呈现出满足现状,不愿冒险,在生产和生活上有一定得懒惰性,没有动力寻求改变。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由于他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都存在较大差异,造成了地区之间合作交流困难,阻碍了当地的发展。从整体上看,东部和中西部在发展上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当东部沿海城市开始进入现代化发展的时候,西部许多地区还是采用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同时中部地区采用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东部地区也是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东部沿海居民崇尚商贸,抓住时机,推动了东部地区的工业发展。
资源不均。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分布不均也是造成区域发展差异化的原因之一。东部沿海地区的整体教育水平高于其他地区, 在经济管理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中部,西部以及东北部地区无论在科技、文化以及教育领域都落后于西部地区,无法吸引并留住人才。同时,在改革开放初期,在户籍管理方面,国家给予东部沿海地区较多的自主权,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优秀人才的单向流动,使得东部地区的吸引大批的各行业人才,进一步加剧了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人才的需求和经济发展的供求矛盾。
政策影响。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沿海地区发展的非均衡政策,提高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率,进而提高了全国的GDP,也因制约了东部和中
地理位置。区域发展差异形成的最初是由地理位置引起的,各区域地形、温度以及环境都不一样。拿西部地区来说,海拔高气温低,同时气候变化大,生态环境差,交通不便利,而东部地区资源丰富,面临大海,有很多港口,同时有宽广的腹地比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以及长江流域。海陆交通均很便利。同时地缘优劣分明,比如西部地区处于内陆,周围都是比较落后的内陆国家,而东南沿部发展,拉大了区域间发展差距。在非均衡战略实施的20年内,并没有出现对中部和西部的经济“扩散效应”。目前我国处于市场经济阶段,但由于政府的一些控制,使中部和西部的资源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这种阻碍使得中部和西部的资金流向西部进行投资,加剧了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政府出台的一些有利于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也导致了区域发展的不均衡,使得不发达地区更难引进外资来发展本地经济,从而造成了一种不良循环,阻碍了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实施差别化的金融管理政策。通过上述分析,目前不均衡性依然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特征,这意味着,在金融管理政策实施策略上,倘若一味的采取“一刀切”的形式,势必会进一步加大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差距。因此,根据不同区域发展实际境况,采取差别化的金融管理政策,是当前拉近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必然之选。如实施差别化的利率政策,根据中西东部的发展实际,适当将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在可控范围内放宽一些,使金融机构可以基于区域经济状况基础上,自主制定形成适宜地区发展的贷款利率,以此不断提高大众和企业向金融机构进行贷款的积极性,或实施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对于欠发达地区的信贷政策可以适当多偏移,以此进一步缩小区域金融的差距。
加强区域间金融发展合作。促进不同区域金融的均衡发展的一个互赢手段即是加强区域间金融发展合作。因此,建议不断加强区域间的金融发展合作,这需要政府和金融机构双方面来共同努力。首先从政府层面讲,在现实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将部分行政职能加以转变,拆除区域间限制,构建形成统一的金融运作机构,以此来降低金融企业跨区域经济运作的成本,如:在西部欠发达地区搭建农村合作银行,在少数民族区域建设银行或跨区域性的合作银行等。而从金融机构层面讲,可以尝试考虑不同金融行业间的跨区域合作,如银行业间的跨区域金融合作、证券公司间跨区域合作等。
提高金融意识,建设高素质金融队伍。高素质金融人才是决定区域金融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建议金融业用人单位可以通过提供优惠条件,从东部发达地区或者国外引进高素质人才,或出资送单位自有人才外出求学,逐步建设形成一支高素质的金融队伍。此外,就其区域金融差异的原因,也与居民的金融意识有关。因此,金融发展欠发达的地区,如中部、西部地区的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报纸、网络、电视、公益广告、广告牌等方式宣传保险及相关知识,普及保险知识,提高大众的保险意识,让居民知道,资本运作可以获得收益,从而理性引导购买相关保险产品,将储蓄转化为投资,获得收益。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特征日趋明显,我国经济形态的更加高级化、分工的更加复杂化与结构的更加合理化的趋势将更趋显著,且伴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布局的逐步启动,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性问题仍然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突出的矛盾性问题。要缩小区域金融发展差距,实现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既要实施差异化的金融管理政策,也需要加强区域间的金融合作,提高金融意识,建设高素质金融队伍。
(作者单位:中国民生银行南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