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竹棠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6)
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49万,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而作为民生工作的就业工作,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稳定、家庭的和谐幸福以及社会成员的价值实现。为更好地提升就业创业工作质量,高等学校应改变当前单一的、停留在理论上的指导与服务,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分类指导与服务,进而真正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为提升就业工作成效,各高校纷纷想方设法采取措施进行工作推动与深化,但我们不得不正视,目前的工作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1)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的系统性不强。就业创业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需要整合全校各部门及院系的力量共同去推进。但高校在具体实施时,往往只是学生工作部门单方面在做工作,虽不乏创新之举,但因未整合全校力量,未形成“组合拳”,而只是在一定层面、范围解决问题,满足学生需求,因而缺乏整体工作的系统性。
(2)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的针对性不够。网络化的普及使得社会进入了全媒体时代,电子产品升级换代速度的加快,导致电子产品价格逐渐降低,绝大部分学生均能够购买并熟练使用计算机及智能手机,因而使得学生对社会的了解速度越来越快,程度越来越深。再加之学校已经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在入学后不久即对自己的将来有了一定的规划,或就业,或升学,或创业。对于学生逐渐清晰的职业规划及目标,高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就显得单薄而无力,针对性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3)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的有效性需加强。为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各高校都在探讨、研究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的措施与途径,甚至有些高校也形成了自己特色的理论,但这些理论停留在书面的居多,真正付诸于实践的为少数。或者当理论真正用于实践时,便发现未能非常理想化的解决原有问题,有效性不强。
为切实解决当前就业创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工作有效性,必须对学生加强分类指导与服务,从创业、就业、升学三个领域分别做文章。
(1)学生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急切要求。学生因自身性格、特点、专业、家庭背景等的不同,有着不同的职业规划与发展目标。加强对学生的分类指导,可以提升学生指导与服务的针对性,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进而提升学生目标实现的成功率。
(2)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途径。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日益加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也越来越多,2012年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4%,国家给高等学校的生均拨款达到了每生每年12000元。但最终具体到高校的经费则取决于高校本身在各级各类评估、排名中的位次。而作为受众人瞩目的就业创业工作则是各种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学校要获得更好的社会声誉,获得政府更多的支持,必须要做好就业创业工作。而提升就业创业工作成效的最佳方法,就是做到分类指导与服务。
(3)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国家的发展,区域的竞争取决于科技的发展与创新的能力,但关键是人才的竞争。高校分类对学生开展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可以更好地在学生意向的领域深入开展工作,提升人才培养的速度与成效,进而更好更快地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1)实施分类指导教学。高校在具体实施时,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一至大四不断线的原则下,可以进行模块教学,即将教学过程分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业基础教育、就业指导教育3个模块,在大一至大四开设。在必修课程基础之上,可以加大升学学生的理论教学比例;同时开设演讲与口才、职场礼仪、化妆技巧等课程供直接就业的学生选修;并开设SIYB、GYB培训班等提升创业学生的知识技能,帮助学生实现职业发展目标。
(2)实行双导师制。为满足学生综合发展及个性发展的需要,提升分类指导的效果,高校可推行双导师制。一方面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作用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尤其是前沿理论及实践的了解与把握,一方面可以邀请本专业、本领域的优秀校友、企业家、专家学者等作为学生的课外导师,在升学复习技巧、职业发展、就业创业实践、能力拓展等方面给予学生辅导与帮助。
(3)运用好两个手册。为增强工作的可操作性性,实时了解掌握不同类别学生的需求及实际工作进展,高校可以制作《学生职业规划手册》、《目标推进记录本》两个手册。大一时,高校可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等对其进行测评,使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在学业进行过程中,可以依托《学生职业规划手册》指导学生不断修正、调整发展目标。大三开始,高校可打破班级界限,以年级为单位建立升学班、创业班及直接就业班,以《目标推进记录本》为载体,制定分类培养计划及月份工作目标,并加强日常的跟踪辅导力度,帮助学生清晰阶段发展目标,并及时做好检验与反馈。
(4)课程设置全面推行学分制。高校一方面可以适度降低部分公共课程的必修比例,由升学意向的学生重点选修;一方面可以在大一至大三年级加大选修课程比例,大四不再设置必修课,直接就业、升学的学生可结合个人职业发展意向选修课程,创业的学生可专注于自身的创业实践。同时学校还可以积极开展学分互认、学分置换等工作,创业成效明显、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可获得一定的创新性学分。
(5)积极开展分类项目考核与奖励。为加强就业创业工作的过程及目标管理,高校可以制定《就业创业工作日常考核细则》及《就业创业工作奖惩办法》等政策,并且对升学、就业、基层服务、创业等工作成效分别进行专项考核,并进行奖励。
(6)科学规划学生社团。为对应学生不同的发展方向,学校可规划成立考研(专升本)提升协会、就业指导促进协会、生涯发展协会、营销精英俱乐部、创业协会等社团,并配备辅导教师,加大指导力度。学生社团可积极开展考研强化培训、简历制作大赛、“我的求职体验”征文、模拟招聘大赛、学涯规划大赛、创业梦营销大赛等活动,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是打造全覆盖信息平台。学校在设立开发校内就业创业信息网的基础上,要建立毕业生就业动态信息库、基层就业毕业生信息库,完善毕业生派遣单位信息库、基层服务校友档案等,并通过就业团队QQ群、官方微博、微信等多种新型媒体渠道,全覆盖式地向毕业生送政策、送信息、送服务,确保学生能及时知晓相关的政策及岗位信息。
二是开展基层项目就业专题培训。国家的基层服务项目逐渐增多,为提升学生报考等的成功率,高校应根据学生报名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村官”、“选调生”、“特岗教师”、“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的专题培训。同时为提升学生报考的积极性,高校还应通过政策咨询平台搭建、校内宣传氛围营造、优秀基层服务人员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全方位为在校学生展现基层服务人员的魅力所在。
三是落实一对一帮扶工程。为帮助困难学生就业,高校应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数据库,详细记录每一位困难学生的基本信息、困难原因,召开院系就业困难毕业生分类座谈会,了解学生具体需求,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职业咨询、就业训练及具体帮扶,确保学生顺利就业。
四是丰富服务方式。首先要细化学生就业目标,在学生分类确立职业发展意向的基础上,大二时学校可以将其就业意向细分为技术类、管理类、社会类等,设定不同教学目标及内容。其次要丰富指导方式,通过开展模拟招聘会、优秀人物访谈、“简历门诊”等活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实现“点铁成金”。同时高校还应开辟多种就业渠道,开展订单式服务,建立行业学院,有条件的高校也可通过收购企业、建立企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一是组建专项培训班。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具体要求,开设考研班、专升本训练营。且要根据文理科学生继续深造的不同需要,适当调整不同课程的理论教学比例,增设学生需要的课程内容,为学生打牢专业基础课程。
二是进行具体帮扶。根据报考情况,高校可将拟报考同一院校或同类院校的学生进行再次分类,利用校内资源帮助其做好专业选择、答题技巧、面试辅导等,从而最大化地提升学生录取率。
一是搭建课程支持平台。高校在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做好32个学时的创业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还可适当开设《创业学》、《创业思维》、《大学生创业理论与实践》选修课程及GYB等专项培训,进一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实践技能。
二是建立社团支持平台。高校应成立大学生创业协会、营销精英俱乐部等社团,定期邀请企业精英、优秀创业型校友开展创业沙龙、创业梦大讲堂、创业论坛等活动,营造浓郁创新创业创意氛围;并配备教师对社团会员进行专项辅导,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三是建立创新创业竞赛平台。高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创业营销大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类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训练计划等活动的基础上,可选拔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的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及学科竞赛,通过竞赛锻炼和检验学生创业能力,并对优秀项目重点培育,给予资金支持。
四是建立创业孵化平台。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高校可以在校内设立创业一条街,经过选拔、审批后,每周允许学生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实践。在此基础上,高校也可建立创业园区,将在创业一条街中实践的操作性、可行性强的创业项目推荐到园区进行重点孵化,并由学校提供场地、政策、资金、公司注册等全方位支持,组建“创业导师团”进行针对性指导和咨询,帮助学生转化专利成果。
五是建立可持续发展平台。高校要注意创业型校友的沟通与联络,通过校友活动平台,为在校生创业提供资金、技术等的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注册成立专门的公司,为学生提供成果转化、投融资等服务及支持,推动创业项目的市场对接和产业对接,确保创业企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