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尚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合理安排好学生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有着重要意义。但长期以来,学生更多地成为作业的工具和应试的机器,使得作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苦不堪言。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布置作业才能既不增加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呢?我们对此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当前农村小学数学作业布置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小学数学老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多以计算题唱主角,借助纸笔完成,以书面的形式来呈现,又是要求个人完成。这种毫无趣味可言的课外作业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对数学作业产生了厌倦的负面情绪。有的老师在作业布置时“一刀切”,没有层次性,无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造成“差生吃不消,优生吃不饱”的状况,不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困生和优等生的发展。教师布置作业时,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脱离,总是写呀、算呀,学生感到的是负担和乏味,体验不到做作业的乐趣,导致了它的低效甚至是无效。这样的作业除了加重学生的负担之外,对农村的学生来说更是一种折磨。
二、农村小学布置数学作业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在接受知识和思维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个体。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要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既要有“基本题”,又要有“提高题”,要有后进生“跳一跳能找到”的“果子”,还得有优等生觉得富有挑战性的作业。
2.趣味性原则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传统作业往往内容枯燥、形式单调,学生感到乏味。我们应该发挥作业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方面的独特作用,力求做到题目新颖有趣,形式灵活多样,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完成作业,在心情愉悦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3.开放性原则
在家庭作业的设计中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适度地引入一些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题目,不仅有利于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形成,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力求创造的心理态势。
4.实践性原则
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生活,要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协同参与,要强调实践,强调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农村小学布置数学作业的策略
1.教师要布置趣味性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鉴于作业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视作业的布置,但是长期以来,学生与作业之间的“矛盾”却一直存在。很多学生抱怨教师留的作业过多,而大部分教师也为学生不能及时的完成作业而苦恼,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影响教学的有效进行。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教师在作业布置的时候只考虑到自己的角度,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体会。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意义,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加强对于学生学习体验的感受,从他们的学习兴趣点入手进行布置,以便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与生活实际接轨,鼓励学生勇于实践
来自于生活实践中的数学作业,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起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例如教学“利息、利率”这一内容后,可以安排以下作业:做自己的小会计,到银行去了解利率,然后把你积攒的钱存起来,想一想怎样存最合算?把你的分析汇报给大家听。在这一系列的实践中,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解极为深刻,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数学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
3.作业要有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要布置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开放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首先是课题式开放作业,以“小课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其次是阅读摘录式开放作业,以作业的形式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数学课外读物,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拓展了知识视野,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愿望。再次是多向发散型开放作业,在多向发散型开放作业中,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思考方向,使学生产生纵横联想,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展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最后是丰富的调查式开放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数学调查,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增强数学的数感,把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揭示出来,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才能。
4.作业容量精练化,注重有效性
教师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时,切记不要布置一些机械重复的作业,要追求精练。如在计算教学后,家庭作业一般都为课后的计算练习,我总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几题以求精练,但基本练习还是要的。对于那些喜欢布置作业的家长在家访或家长会上要适当指导,使他们能更高效地辅导孩子的学习。这样从某种角度讲能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以防学生产生厌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