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镭栓
【摘 要】班级心理委员作为高校最重要的朋辈心理辅导者,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高校心理委员队伍的培养尚处于摸索阶段,高职院校应当结合自身特点发展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的心理委员培养体系,为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提供直接有效的指导,以保障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心理委员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委员
我国高校心理委员制度起源于60年代中后期美国大学校园中推行的“朋辈心理辅导”,让接受过训练的学生担任同辈心理辅导员,给同学进行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等心理帮助。目前全国已有超过60%的部属院校设置了班级心理委员,但心理委员培养体系的研究仍处在探索阶段,不能很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需要,亟待与时俱进的创新与完善。
本文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班级心理委员近300人,针对心理委员的性格、技能、心理委员岗前培训的内容和效果等进行调研。结果发现学生对心理委员工作整体抱有较高的热情,对心理委员培训持积极认可的态度。心理委员岗前培训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增进心理委员对本职工作的认识,对心理委员工作发挥重要指导意义,但也反应出高职院校班级心理委员队伍存在专业知识薄弱、学习自主性不强等问题,需要通过创新选拔、任免、培训、考核和奖励机制以保障心理委员队伍的实际工作需求。
1高职院校班级心理委员队伍现状
1.1工作热情高、岗位价值认同度较好
参与调查的心理委员中,87.1%表示“非常喜欢”或“喜欢”心理委员这个职位,67.7%的学生对心理委员培训“很感兴趣,积极参与”,30.6%的学生表示“对部分内容感兴趣,但仍会认真参与”,仅有1.6%的学生“兴趣不大,作为任务参与”,说明新生心理委员的工作热情较高。此外,大部分心理委员的岗位认同和自我认可程度较高,74.2%的心理委员认为自己在班级建设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或“较为重要的作用”。
1.2角色认识不足、职责定位不明
班级心理委员对于本身的职务认识在接受培训后仍然存在困惑和迷茫。调查发现新生心理委员中仅11.3%认为自己“很清楚”心理委员工作职责,77.4%表示“大致了解”,还有11.3%表示“不太清楚”需要做什么。对于心理委员工作职责的认识,55.7%的心理委员认为最重要的是“积极和同学们聊天,为同学疏导不良情绪”,37.7%的心理委员认为是“关注每位同学监督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报告老师”,1.6%认为是“为同学们举办心理健康相关活动”,还有4.9%认为最重要的是“接受心理委员培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也正是因为对工作职责认识的不足导致54.8%的学生认为心理委员“工作量一般”,6.5%认为“心理委员工作很轻松”。此外,尽管大部分学生可以认识到心理工作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也感受到较多困难和压力。
1.3选拔任用不规范,基本素质不一
心理委员的选拔任用一直被视同“班委”或“学生干部”进行选拔,很少考量其是否具备必要的专业素质或对其人格特征进行评估,基本素质层次不齐。以浙江旅游职业为例,仅有1.6%的心理委员是由心理辅导员或班主任直接选拔任命产生,而98.4%的心理委员选拔则等同于“班委”或“学生干部”进行。其中46.8%的学生表示是因为“个人对心理学十分感兴趣,想了解和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选择心理委员一职,仅有6.5%的学生是因为“有相关基础,觉得自己可以做好心理委员工作”而选择该职位,因此心理委员队伍素质在组建之初就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是制约心理工作开展的最主要因素,56.5%的学生“很少主动关注”心理学相关知识。由此可见高职心理委员队伍的自主学习意识较为薄弱,在没有老师带领的情况下很好地巩固和跟进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
1.4培训系统性、连续性、实用性有待加强
新生入学初的岗前培训是心理委员获取相关工作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渠道,59.7%的心理委员认为岗前培训“非常有用、能使我很好的了解工作并指导工作”。但培训常仅停留于大学新生入学初,之后便交由院系心理辅导员分散管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此外,高职院校心理委员更偏好生动活泼的培训方式,认为理论培训的实用性有限。学生心目中的心理委员培训应该是“活泼有趣、做很多心理学游戏和测试”(46.8%),“有效使用、介绍很多工作方法和案例”(19.4%)、“专业深入、讲解很多专业知识”(1.6%)。
2高职院校心理委员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心理委员培养体系应由任免制度、培训制度、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五部分组成。结合目前心理委员队伍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提升学生心理委员队伍水平可以从优化选拔途径、创新培训方式充实培训内容和建立激励机制等几方面着手。
2.1优化心理委员选拔途径
心理委员工作除了对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外,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学习能力,加上心理工作具有连贯性不宜频繁更换,统一标准、从源头把关做好心理委员队伍的选拔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提升心理委员队伍的基本素质水平,心理委员的选拔任用可以采取学生自愿报名、班级初选、系部推荐、最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的培训考核进行统一认定的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及班主任充分重视心理工作,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选拔有能力、有潜力且认真负责的学生加入到心理委员队伍中来。
2.2加强培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高校心理委员培训主要集中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内容以普及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心理委员工作要求为主,此时的学生尚未深入接触心理工作,导致理论与实践无法较好地相结合,当遇到的实际困难时往往无法运用培训的专业知识,缺乏后续的指导。因此我们建议将基础知识培训集中在新生入学初,并定期开展面向所有年级心理委员的心理知识进阶培训,将关于实际工作指导的培训贯穿学生在校的所有时间,增强心理委员培训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做好后续跟踪指导。
2.3增加培训内容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结构有别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构建心理委员培养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多运用案例与互动进行讲解,增加培训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为学生提供科学详细的指导,以帮助学生发现和鉴别心理危机。例如,可以配合培训内容简单易读的《心理委员工作指南》,运用情景漫画、武侠小说等形式展现丰富多彩的工作案例,使枯燥的知识灌输变得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激发心理委员的学习积极性。
2.4建立心理委员考核和奖励机制
心理委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但在心理危机的发现与排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心理健康工作三级网络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心理委员工作的好坏很难以心理危机的出现或班级学生人际关系进行考量,但却可以通过定期举办知识竞赛、提交谈心日志和工作笔记等形式对心理委员技能水平和工作态度进行监督和考核,奖励工作认真负责的心理委员,并酌情淘汰更替无法胜任工作或不作为的心理委员,保持队伍的长期活力。
参考文献:
[1]栗晓云.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心理委员工作机制[J]. 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06:245-246.
[2]徐亮. 高职院校心理委员工作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 科技风,2014,21:260.
[3]赵燕,朱伟军. 谈高职院校“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现状及改进对策[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