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玉霞
【摘 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激发青少年的创新动机,要强化互动性,注重探究,突出开放性,训练直觉思维,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
【关键词】生物;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一个国家如果自主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激发青少年的创新动机,要强化互动性,注重探究,突出开放性,训练直觉思维,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强化互动性,营造新气氛
创新思维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才能孕育、诞生。因为没有宽松的环境,学生就没有主动性,而没有主动性,就不可能有创新行为。因而学生在处于高度紧张地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心理安全与自由的地方,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是难以迸发出来的。情境教育特别强调宽松地学习情景的营造、让教学情境中的师生产生互动,从而形成了利于创新、易于创新的良好气氛,使学生的思维在宽松的情境中无拘无束,纵横千里、任意驰骋。例如在讲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中叫几个学生扮演食物网中的草、兔、狐、蛇、鹰等等。然后教师参与之中提问,在这网中谁会吃谁?什么叫生态平衡?如果生态平衡被破坏会导致什么恶果等等到叫大家演个小小游戏,从中大胆地提出问题,设置幻想,共同分析、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在以上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传递、又有情感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花的理想场所。
二、注重探究性,激发创新动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亲倾向和动力。人类的任何行为,活动的产生和维持都离不开动机,创新活动同样需要创新动机来激发和维持。创新动机将直接决定个体从事创新活动的期待,对结果评价和体验、进而影响其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境教学十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探究问题情境,这就为青少年创新动机的激发提供了契机。
具有创造性的人都不会满足自己的认识和现在的结论,他们往往具有大胆探索和挑战精神。教学中我们常常在情境中想方设法地挑起冲突,激发学生挑战的勇气。例如:在讲到生物与环境这一节时,教室中首先挂满了各种各样的图。例如:荷花为什么生长在水里?不可能生长在陆地上?鲤鱼为什么生长在淡水中?而不是生长在海洋里?先让学生讨论、争论,提出设想、幻想等等,最后有的学生提到青蛙、鳄鱼为什么在水中和陆地上都能生活。这自然就为水生过渡到陆生找到了答案。同时指明了生物生存不仅与其生活环境有关,而且还跟影响它生活的各种环境因素有关,从而导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样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探求答案,并在成功的体验中养成勇于冒险,敢于挑战的精神,不断强化创新的动力,使其最终内化为创新的人格。
三、突出开放性,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创造者在强烈地创新意识支配下,将大脑中已有的感性知识信息,借助于想象和直觉,以突发性飞跃的形成进行的重建、组合、质疑、生成思维活动过程。创新思维是整个创造活动的实质和核心。人类社会的任何一项发明是创新思维的结果。在教学法中,我们突出情境的开放性、包容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创新余地。
联想是由所感知或所想的事物想起相关事物的思维活动。联想虽然并不能直接产生有创新价值的新的形象,但它却能够为产生新形象的想像思维活动提供一定的基础。通过自由想像可探索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强制联想可找到实现预期目标的途径。联想的主要类型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想像是人脑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想像的具体类型主要有三种,即再造想像、创造想像和幻想。
发散思维也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而是从已有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法规、范畴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辐射和求异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衍生出多种不同的结果。发散思维可以使人思路活跃、思维敏捷、办法多而新颖,能提出大量可供选择的方案、办法和建议,特别能提出一些别出心裁、完全出乎意料的新鲜见解,使问题奇迹般地得到解决。在生物教学中发散思维训练的主要内容有扩散列举、同解变型和引申发挥等。
总之,创新能力潜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只有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天赋、兴趣、爱好和特长,有效地开发个性潜能,才会有真正全面素质的提高,才能增强创新能力,所以我们一定要更新旧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21世纪的需要,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