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伟
(1.河南理工大学,焦作 454000; 2.河南理工大学城乡发展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焦作 454000)
·区域农业·
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联动性分析*
——以河南省为例
郑 伟1, 2
(1.河南理工大学,焦作 454000; 2.河南理工大学城乡发展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焦作 454000)
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作为“三农”问题解决的基本途径,其对于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农业产业化为农村城镇化提供必要的动力,农村城镇化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两者在农村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作用推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对农村城镇化以及农业产业化在农村发展过程中进行联动分析对我国农村地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文章以河南省为例,通过对河南省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现状的分析,对其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联动方式进行初步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镇化进程; 强化政府职能,保证联动健康发展; 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联动投入; 完善配套政策,消除联动的体制性障碍等建议,以期为河南省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联动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农村城镇化 农业产业化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联动分析 河南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与此同时,伴随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我国小城镇数量也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农村城镇化也进入加速发展的时期,在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与农村城镇化相关的理论以及实践探索日益受到相关研究学者以及政府部门的关注[1]。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与农村城镇化发展息息相关的农业产业化的研究则相对落后,这一现象导致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脱节现象严重[2]。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经济利益为中心,通过对农业生产各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发展局面。因此,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以及农业优化举措对于农村城镇化合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与农业产业化发展严重脱节,其直接后果导致在农村发展过程中由于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结合不紧密,从而造成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数只能实现产业间转移,而其空间转移则相对落后; 并且由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对落后其不能为农村城镇化提供相应的物质以及资金支持,这也导致农村城镇化后期发展缺乏动力,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联动性差不仅会造成农村城镇化发展后期动力不足,城镇化停滞现象的出现同时也会对农业产业化自身发展带来不利影响[3]。
文章以河南省为例,通过对河南省农村地区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对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在农村发展中的联动性进行分析,并基于此对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联动方式提出具体建议以期为河南省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在农村发展中的联动性提供一定的参考。
1.1 河南省农村城镇化现状
作为我国人口大省,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偏低。如表1所示, 2013年河南省非农业人口比重为42.4%,低于全国52.57%的平均水平,其城镇化率与全国相差降级10%,位于全国末端; 其经济城镇化当中人均GDP约为3.245256万元,与全国平均值4.682309万元相差1万元以上。这说明目前河南省农村城镇化还面临着诸多问题,这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包括: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滞后; 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明显; 城镇化种类齐全但是分布不均等。
表1 河南省农村城镇化综合指标
评价指标单位河南省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常住人口比重%42.4052.57人均GDP万元3.2452564.682309第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占GDP比重%94.2089.9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1.5039.20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3.6036.20 注:数据来源于《2014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农业》
1.2 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现状
通过对2014年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统计年鉴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表2),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河南省2014年在农业投入方面与全国还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其单位面积耕地化肥使用量为863.48kg/h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河南省目前农业生产还处于较为初级阶段; 其耕地平均机械动力数为13.72 kW/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45 kW/hm2,说明目前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当中农业机械化水平偏低。
表2 2014年河南省农业产业化指标参考体系及达标情况
单位起步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基本实现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kg/hm2863.48500农业投入水平农业劳动力受教育水平%68.00小于6070~90大于90单位耕地总动力数kW/hm213.72小于99~18大于18有效灌溉面积%65.68小于6969~85大于85全省人均GDP万元/人3.2452561.00002.00004.0000农业产出劳动生产率万元/人1.4243701.00002.00004.0000水平土地生产率万元/hm24.7556773.00004.50007.0000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7524.94小于48004800~9600大于9600恩格尔系数%33.80大于5555~40小于40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劳动力就业率%41,80大于4545~20小于20森林覆盖率%23.00小于1515~25大于25 注:数据来源于《2014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农业》
2.1 农业产业化为农村城镇化提供动力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农业产业化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理论界就对农业产业化的相关内涵,特性以及发展形势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例如催传夫等人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进展与组织创新》一书中对我国特色的农业产业化进行了细致阐述:农业产业化从本质上而言是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的一种创新过程,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原有体质存在问题的解决引进适当的组织机制以及相关的联结机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小农户、大市场”这一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丁长发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学》一书中对农业产业化也对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利益作为发展的核心,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以该地区主导产业、重点扶持产业为重点,通过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相关因素的有效组合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等良性自助发展道路。
研究表明[4],以河南省为例在农产品区域化、规模化种植条件下,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河南省农业厅统计资料表明,截止2014年河南省共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910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473家。与此同时,朱焕焕等人[5]的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村地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的产生,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自由流动以及相互竞争加之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追去,农村生育人口会不断向外转移,进而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自1994年河南地区推行农业产业化以来,河南地区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多,而这一趋势与河南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趋势相吻合。上述数据说明,在农业产业化进程当中,农业产业化的实施有助于集中农村地区大量劳动力,并通过农业产业化方式例如新型合作社、相关农村企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进而最终促进本地区农村城镇化进程。
图1 1994~2014年河南省农村地区剩余 图2 1994~2014年河南省农业产业化收入与劳动力以及农村城镇化变化 农村城镇化建设资金投入注:数据来源于《2014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农业》 注:数据来源于《2014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农业》
通过对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的调查结果显示,随着河南省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如图2所示,其农业产业化收入逐渐增加,截止2014年河南省农业产业化收入已达到2600亿元,占河南省全身GDP的39.6%。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其对于农村城镇化的投入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截止2014年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对于农村城镇化的直接投入已经达到82亿元,这极大地促进了河南省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2.2 农村城镇化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发展空间
2.2.1 农村城镇化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当中,随着农村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涌入,而不断扩大的城镇规模以及不断增加的城镇人口对相关农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大,而相关农产品需求量扩大在很大程度上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广阔的市场[6]。与城镇化之前农村人口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相比,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扩大,大量农村人口加入到城镇化建设当中,从传统的土地种植向工厂生产转换,这一趋势导致原本农村人口自给性消费减少,商品性消费提高,而这种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相关市场。
图3 农村城镇化对农业产业化促进注:数据来源于《2014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农业》
吴旭晓等学者[7]通过对河南省城镇化研究指出, 2000年之前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偏低(2000年仅为22.8%),农村地区与大城市之间缺乏沟通桥梁,并且由于农民自身局限性,其对于相关市场动态以及市场信息获取渠道狭隘,这导致农产品销售难,大量小商小贩走街串巷收购农产,这一现象直接导致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收益减少(2000年农民年消费支出仅为1249元)[8]。而河南省农村城镇化实施以来,随着农村城镇化规模以及程度的不断加快,与其配套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也逐渐兴起。从图3当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河南省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居民年消费支出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即从1994年的436元增长至2014年的4406元而这与农产品市场收入趋势(从1995年的1902亿元增至2014年的2532亿元)相同,而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化率从1994年的18.3%增长至2014年的47.2%,这说明,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其可以通过例如农产品交易市场、特色农产品商场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广阔市场进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2.2.2 农村城镇化促进农业产业化
(1)农村城镇化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发展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规模化生产可以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相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规模化生产也是目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是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必由之路。作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的基础,农村城镇化可以为农业产业化生产效率的提高提供必要条件[9]。例如,由于农业产业化自身特性,其在发展过程当中对于土地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而农村城镇化在实行的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的将原本分散的农村人口集中,进而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大量的土地; 此外相比于其他行业而言,农业产业化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其对于劳动力有较大需求,而农村城镇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将原本分散的农村人口集中,进而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劳动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化发展。
(2)农村城镇化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便利交通
在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当中,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得以完善。其所带来的商业繁荣以及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为农业产业化架起对外联系的关键“桥梁”[10]。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当中,如何将生产的农产品快速的运输到目的地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完善健全的交通运输体系以及相关的市场机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的扩大。
3.1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镇化进程
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产业结构的布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当地农业发展的方向以及发展的潜力,因此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进而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并最终提高农民的农业收入。因此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并通过相关措施对农产品的质量以及结构进行不断优化进而增强相关农产品对试产的适应能力。例如,可以因地制宜发展适合于该地区的农业产业模式,以河南省为例,由于河南省平原面积广阔,可以发展大规模的现代化农业,提高农业发展的集约度进而降低成本; 其次对于山区等特殊地形,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化农业种植以及畜牧业养殖,通过特色养殖提高农民收入。
3.2 强化政府职能,保证联动健康发展
在我国,政府的政策对于各行各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联动进程当中应注重强化政府职能,这就要求为了保证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联动健康发展要求各级政府部门首先在思想上对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联动的必要性以及紧迫性有充分的认识,只有在思想上做到统一才能保证在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联动的实际工作中有所作为,才会通过具体的措施推动促进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联动,才会在政府部门当中设立专门的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联动管理部门进而提高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联动效率。例如,可以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在特殊地区制定适宜于本地区的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联动的政策; 其次可以精简相关的农村城镇化或者农业产业化的审批以及运行法规,做到简政放权,由市场对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进行调整,政府部门仅对其进行一定的适量的约束,并不过分干预。
3.3 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联动投入
通过对河南省目前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联动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发现,河南省目前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联动最大的障碍在于缺乏资金。在我国,由于农村地区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因此农村地区的建设以及开发绝大部分只能自给自足,而这种于农村财政的局限性,其在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联动的瓶颈,由于缺乏充足的资金保证,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联动进程,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通过国家、地方、集体、企业以及个人的多元化融资渠道。例如,可以通过农村合作社的方式,提高农村地区相同农产品的集约程度进而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并最终提高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来源; 其次,可以通过引进新型农业公司,通过相关企业的引进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同时,增加农业资金的来源,从而在农业产业化转型期间加速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联动并最终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3.4 完善配套政策,消除联动的体制性障碍
在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联动进程中由于涉及到许多不同的人群以及领域,因此其在一定程度上对现有的利益集团带来损害。因此在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联动进程当中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来保证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联动的正常进行。例如,通过对城乡户籍的进一步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合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联动的人口流动以及划分制度(例如以职业对农业以及非农业进行划分); 通过相关引导以及优惠政策将农村居民居住地进行集中,对进入城镇的农村居民允许其就进承包他人土地,对于原先土地进行回收集中进行农业产业化规划。
[1] 韩丹, 冯长春,古维迎.我国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0, 31(5): 46~51
[2] 简新华, 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经济研究, 2010,(3): 28~38
[3] 辛岭, 蒋和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0,(6): 646~650
[4] 文小才. 河南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报, 2010, 24(2): 25~29
[5] 朱焕焕. 河南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河南:河南大学, 2013
[6] 藤田昌久, 克鲁格曼.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7] 吴旭晓. 河南城镇化水平的演化趋势及政策分析.区域经济评论, 2013, 02: 136~140
[8] 胡久生, 高守杰.湖北省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浅探.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 36(1): 115~122
[9] 李晓梅. 中国城镇化模式研究.西北人口, 2012,(2): 45~48
[10]陈春. 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0, 31(6): 89~93
ANALYSIS ON THE LINKAGE BETWEEN RURAL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RURAL AREAS——TAKING HENAN AS AN EXAMPLE
Zheng Wei
(1.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0, China;2.Research Center of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Governance, JiaoZuo 454000, China)
As the basic way to solve the "three rural" issues,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and rural urbanization are essential to improve the living standards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rural residents.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can provide the necessary impetus to rural urbanization, and meanwhile, the rural urbanization can provide space for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They can both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Therefore, how to carry the linkage analysis between the rural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is essential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areas. Taking He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tatu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rural urbaniza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speeding up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and promoting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strengthening government functions; broadening the financing channels to increase the investment; improving the supporting policies to eliminate institutional obstacles. The results can benefi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in Henan.
rural urbanization;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rural residents; linkage analysis; Henan province
10.7621/cjarrp.1005-9121.20160429
2015-07-22
郑伟(1980—),男,河南焦作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Email:zhengwei@hpu.edu.cn
*资助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以新型城镇化引领河南城乡统筹发展研究(2016-2017)”(2015BJJ003)
F320
A
1005-9121[2016]04-017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