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传统巨人肩上的陶瓷古彩大家
——朱乐耕

2016-12-30 04:37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6年11期
关键词:古彩陶艺景德镇

齐 彪

景德镇陶瓷大学 景德镇 333000

站在传统巨人肩上的陶瓷古彩大家
——朱乐耕

齐 彪

景德镇陶瓷大学 景德镇 333000

【按:朱乐耕(1952-- ),男,江西景德镇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陶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有特殊贡献专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出身陶瓷世家,1978年,被选派参与制作北京首都机场的大型壁画《森林之歌》;1988年硕士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并留校任教,陶艺作品曾获得国内外奖项四十余次;2000年,受韩国麦粒财团的委托,为麦粒美术馆和音乐厅做系列的陶瓷建筑壁画;现为活跃于当今陶艺艺坛、广受国际关注的陶艺大家。】

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考入陶瓷学院不久的一天,忽然有人从美术系办二楼的窗口喊:“看呐!朱乐耕!”大大的落地窗正对着门口的路,有着很好的视野。隔着玻璃看过去,朱乐耕头发长长的、蓬蓬的,显得清瘦而精神,穿一件砖红色宽松长袖T恤,袖口挽起很高,步伐放得很快。对朱老师的第一印象尤其深刻,他是属于被放在哪里都能吸引别人注意的一类,略显随意的外形,举止言谈显得有些独立特行,有一种特别的精神气质。以后见到他最多的时候是中午的饭点,当然是早晚不一,总是自带饭盒在校门口的馆子店里要了饭菜,急匆匆地往回赶,遇到熟识的人打招呼就猛点头、语速特别快,脚下却并不停留,这正是他的生活节奏。后来在系里的陈列室里看到一组戏曲人物红绿彩作品,很是喜欢,感觉很神奇,仔细寻看了标示牌,作者栏里分明写着:朱乐耕。无独有偶,直到如今仍会有学生在课堂上问:“老师,您认识朱乐耕老师吗?”我故作不解:“怎么?”“我好喜欢他做的东西!”但当时的朱乐耕又是一位充满争议的人物,后来才明白似乎是因为他超出了自己“应有”的优秀。有次在系办闲逛悠,赶上她们在议论,好像是陈列室里刚卖了作品,“真奇怪来!不晓得隆咯回事,朱乐耕的东西放在门口,卖得好,有人有意见,现在调到了里面的角落里,人家偏要跑到角落里找他的东西。”

图1 、古彩《荷塘乐》局部

大学毕业两年后回来考研,才第一次面对面地和朱老师聊天,于是我成了他当年招收的唯一一个研究生。也正是这次读研,让我体验到了与以往全然不同的艺术观,比其他人幸运的是,我等于有了双导师,朱老师之外还有正在读博士后的师母方李莉先生,本科时带过我装饰基础课,所以一点儿也不感觉生分。课堂上的知识是死的,聊天的知识才是活的,渐渐地,我养成了回来立刻做笔记的习惯。这个习惯在读博期间得到了延续与应用,令我受益匪浅。所以哪怕是现在的访谈工作,一般也不会采用录音笔。遇到对自己有启迪的导师是幸运的,学会独立思考尤为重要,为了启发我们(包括师姐),朱老师拿出他当年研习红绿彩的纸本手绘原稿以供我们参照,和去他个人作品展厅里进行观摩。看着他那种类众多、丰富多彩的创作成果,感悟到了认真、辛勤和执着,最终明白了他何以形成匆匆忙忙的生活节奏。他总是想法超前、思维跳跃,如今景德镇比较热门的“生活陶艺”、“环境陶艺”的概念,正是由他最先进行思考和实验,并引入学科研究的方向。用朱乐耕自己的话说:“这两个课题的初衷是希望将现代陶艺拉回到从生活出发的原点,以更好地探讨现代陶艺和现代人的关系,探讨现代陶艺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我常常回到陶艺创作的原点,去重新审视人与陶艺、与自然的各个连接点,让现代的陶艺在现代生活空间中重新找到表现自己的场地。”(《忆往昔峥嵘岁月》)每次谈话结束,临别前还不忘叮嘱:“千万要抓紧自己的时间,时间是最宝贵的,不要陷于琐事之中,把书读好,专业做好,其它都不重要。”朱老师树立的榜样和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向前,从来不敢懈怠,做想做的事,见想见的人,为艺受教,从容而不迫。

图2 、红绿彩《京剧人物》盘

图3 、红绿彩《芦苇小鸡》瓶

朱乐耕的陶艺作品是无法用概括法去笼统解读的,得有批次感,因其不仅多产,且所涉类型较广,是一个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的、精力充沛、饱含激情的实验型陶艺大家。在参观毕加索作品展览时,看着他的布满几个展厅的速写、彩墨、油画、版画、雕刻、陶瓷、服装等十余项,在感叹其无穷创造力的同时也在想:朱乐耕会不会就是东方的毕加索呢?对于一位极具艺术敏感、善于吸收和适应新的事物与环境的艺术家来说,随着所处时期与空间的改变,其艺术的历程也有着相对明显的不同阶段,主要表现为:

(1)以民间工艺与文化为特征的传统基础期

朱乐耕早年在父辈的影响下学瓷学画,培养了艺术兴趣、了解了基本陶瓷工艺,奠定了后来陶瓷艺术之路的基石。20岁时进入艺术瓷厂工作,那里是景德镇陶瓷艺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段茂发之子段云昭、段云晖,李盛春之子李文遥,古彩大家欧阳光都曾供职于此,朱乐耕在这里吸收了传统民间艺术的营养,打下了坚实的古彩装饰基础。后来的毕业创作作品五彩柱形瓶《苗家风情》分别获得市陶瓷美术第四届百花奖、中国工艺美术节第8届百花奖评比一等奖,五彩八方英雄瓶《京剧人物》,五彩花蕾瓶《采莲》也曾获得一等奖,包括被选派参与祝大年、施于人等制作的首都机场壁画《森林之歌》,都与其深厚的古彩基础分不开,无不是这一时期传统基础的具体体现。他在《恩师施于人引我进入艺术殿堂》中也说:“在壁画绘制的过程中,祝大年教授和先生都非常欣赏我画线条的功力,也很欣赏我画的那种带有古彩特点的装饰风格。”

(2)以学院装饰、民族考察为基础的风格形成期

在艺术的探索之路上,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一个艺术家一定时期艺术成熟和稳定的重要标志,早晚不一,因人而异,甚者终其一生而不可得。通俗了说,风格就是作品的个人面貌,使人一看便知出自何人,从毕加索、米罗、塞尚、梵高,到八大山人、任伯年、齐白石、吴冠中,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家无不如此。朱乐耕古彩风格的形成较早,该是在他研究生毕业留校时期,他曾多次表示:“读研三年,是我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时期也是他在传统民间古彩基础上的思想境界的升华,“在艺术道路上,我从传统、从民间艺术出发,向现代生活发展。如果说在艺术瓷厂研究所的那些工作阅历是我对传统陶瓷、民间艺术的认识,那么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学习就是我对现代陶瓷的领悟。”(《忆往昔峥嵘岁月》)读研期间,他跟随施于人深入全国各地体验民族艺术与文化,作为思考与创作的素材反应到艺术作品中去,“这一路,我看到了祖国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的光彩,也感受到了祖国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宽广的空间视野,漫长的历史思考,让我的陶瓷艺术置于与祖辈们完全不同的创作方式中。”(《忆往昔峥嵘岁月》)毕业留校后,朱乐耕做了大量不同类别的陶瓷创作的实验,创作出大量新颖实验型陶艺作品,并屡获大奖,被誉为“获奖专业户”。但这荣誉的背后,却是一条辛勤劳作的心血与汗水之路,师母方李莉提起他们那段艰辛的难忘时光,导师朱乐耕总是回以歉意的眼神,他们以工作的快乐取代了太多休闲生活的欢乐。所以,在艺术的收获和荣誉上,最该得偿所愿的,就是朱乐耕。

图4 、古彩《风华岁月》瓷板

(3)在国际视野与思考影响下的另辟蹊径期

任何事物的机缘形成都不是凭空而就,而是有着某种内在的因果关系。l997年,景德镇陶瓷学院在中国美术馆为朱乐耕举办个人陶艺展,取得巨大成功,社会反响热烈,所有陶艺作品被韩国亚洲美术馆收藏。2000年,受韩国麦粒财团的委托,为他们的美术馆和音乐厅做系列陶瓷建筑壁画,包括音乐厅内墙和外墙,以及美术馆的走廊和大厅。朱乐耕带领学生用了四年的时间出色完成了这一项目,获得了国际影响,澳大利亚陶艺批评家珍妮•曼丝菲尔德所写的《世界环境陶艺回顾》一书中,就采用了麦粒音乐厅壁画作品——《生命之光》作其封面。“麦粒美术馆馆长元京子的话更加意味深长:“我以前总以为中国的陶艺非常传统,但你的作品却改变了我对中国陶艺的看法,它非常现代,但也非常中国。”(《从传统到现代——我的陶艺创作之路》)2003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为了发展需要,成立陶艺研究中心,邀请朱乐耕任负责人,并招收和培养博士研究生。朱乐耕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平台上,开始频繁出国考察、访问和讲学,吸收和比较了世界各地的艺术流派、传统器物和建筑,具有了国际视野,作品风格也发生的重大变革,犹如开辟了另外一个创作王国,古彩作品一改意境、情景特质,注重视觉冲击效果,变得更加厚重凝练、气势磅礴。不失东方传统审美符号,又极具西方现代艺术自由奔放气息。为当今中西方艺术语言的融合提供了优秀范例,朱乐耕也因此跻身于世界前沿艺术家之列。2015年,中国美术馆举办朱乐耕、温·黑格比、雅克·考夫曼和清水六兵卫八代“文明的互动与融合—东西方陶艺对话展”,即是这种东西方艺术新的对话的开始,也再次验证了艺术之事不是整日叽叽喳喳地相互讨论与指责传统与现代、守旧与创新、东方与西方,它们不是一对矛盾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恰恰是具有某种因与果的关系,即你有多传统,就有多现代;不敢守旧也就不可能创新,对中国艺术家而言,没有东方,也就无所谓西方。朱乐耕正是一位立足东方传统又走向西方现代的陶艺大家,是站在传统巨人肩上的吹风者。

齐 彪:艺术学博士,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古彩陶艺景德镇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当代古彩瓷的传承与前景分析
当代古彩作品选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粉古彩婴戏创作感悟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疯狂”的陶艺
论古彩的继承与创新
当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