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6-12-30 21:58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年1期
关键词:就业观硕士研究生

乔 杨

(佳木斯大学,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乔 杨

(佳木斯大学,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摘 要]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尽管政府已为此下发了不少有利于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的新政策,但依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本文将着重从目前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做出分析,然后将会提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

0 前 言

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现象,现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已下发各种有利于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的文件和政策,来缓和这一现象。但是随着近几年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多,社会工作对大学生的学历文凭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很多大学生都会选择读研,使研究生的数量上涨,高端人才市场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态势,进而导致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

1 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

1.1研究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社会高校人才的就业机制已逐步完善了自主择业这一改革。自主择业,不仅是对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的锻炼,更是要求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观的改变。或许,由于受父母一代人的影响,目前很多研究生仍停留在指望学校就业分配这一途径,但是,他们必须认识到国家政策的有效实施,已经切断了这一看似便捷实则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就业方式。

就目前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之所以会出现就业难的问题,于他们自身的就业能力也是分不开的。首先,我国的教学模式,一直存在一个严重的弊端: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受教育阶段一直存在的现象,尽管随着教学的改革,这一固有模式已有所改善,但依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高校硕士研究生是要走入社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要处理不特定的突发事件和情景,这就是对研究生的心理素质,专业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察。但是,实践表明,高校硕士研究生进入社会的时候,很多都表现出知识面不宽,适应社会能力差等特征,直接导致了就业问题的产生。其次,随着社会不同工作岗位对研究生的的文凭、证书及学术成果的要求不断提高,间接导致了不少研究生诚信问题的缺失。由于研究生的就业压力增大,急于找到一份工作的心情迫切,很多情况下,他们不得不迫于压力而弄虚作假,伪造证书及窃取别人的智力成果。这样,就会使社会工作单位对研究生的整体面貌有了不良的看法。

当然,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观对其自身就业问题也存在着很大的影响。目前,很多研究生都有“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很多研究生以为自己拥有一张研究生文凭,便有种“精英”的观念。他们一般对薪资、工作地点、工作环境,都有很高的要求,以至于浪费了很多的工作机会。还有很多研究生受“统包分配“观念的影响,不积极参加自主就业的竞争,以为可以通过父母,亲朋好友及老师的帮忙,就能进入到相对比较好的工作岗位,错失了通过自己主动竞争就能得到的工作机会。

1.2高校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校作为社会人才的重要输出口,其对研究生的教育模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就业能力。但是,就目前出现情况来看,高等教育模式下的研究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随着社会高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有了一个新的提升,对人才数量的需求也是不断增多的。因此,高校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总量上,通过大学扩招方式,增多研究生数量,来满足社会的需求。但是,对于研究生的质量却并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对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模式仍存在很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研究生的专业设置不合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也不断变化。以前热门的专业,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已经慢慢不被社会所大量需要,比如基础教育学。但是,很多高校为了响应国家对高质量人才需求的号召,达到研究生的数量指标,仍将这些专业的研究生进行与以往同等数量的吸纳。以至于这些研究生进入社会后,难以找到与自己专业方向对口的工作,造成了与社会所需人才结构的矛盾。

第二,对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不协调。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已从以体力劳动为主,转向脑力劳动为主。脑力劳动不仅包括智力成果的创造和对技术的创新开发,还体现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及适应社会压力的心理素质能力等综合素质。但是,高校研究生注重的是学生的学术研究的培养,而忽视了对研究生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情况下,在研究生进入社会后,如果想成为一个应用型的人才,就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适应,有的甚至会不适应,也就间接导致了研究生因自身能力不足,难以适应社会劳动力市场的竞争。

第三,高等院校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脱节。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综合性的,不仅包括研究生自身的学术能力,还包括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与他人团结协作的能力等。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仍过分注重研究生的学术成绩,而忽视对研究生全面发展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培养的研究生与社会所需人才类型的严重脱节。这不仅仅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更造成了人才的浪费。

2 针对研究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

2.1研究生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善

正如前文所述,一些硕士研究生因自身就业能力的不足和错误的就业观,导致了就业问题的出现,若想从本质上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针对以上两点,做出实质的改善。

一方面,研究生在高校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不能将自己完全置身于社会工作之外,要时刻关注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要及对研究生能力的要求标准,以便在进行专业研究之余,改善自身的不足之处,与社会需求接轨。同时,要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多与他人协作完成有挑战性的事情,进而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

另一方面,研究生要改变传统的就业观。研究生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自主择业制度已日渐成熟。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强。因此,研究生应摆脱依赖心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在择业时,要摆正自己的心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将自己对工作理想的期望值放下来,在真正的就业环境中来提升自身的能力。

2.2高校积极改革其教育模式

高等院校是社会人才的的重要输口,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研究生的就业问题,高校教育模式的改革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前面已分析了高等院校教育模式的不足之处,其主要原因还在于高等院校在对研究生进行教育时,并未认真贯彻国家的政策和关注社会所需人才的导向。因此,高等院校在招收和教育研究生时,应先了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及数量的变化,做到适应人才市场的发展。此外,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对人才有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更加注重创新型复合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对研究生进行学术教育的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其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更加需要强调的是,高校要注重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主要根据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观,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高等院校要让研究生在明白自身就业能力对日后工作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的同时,更要让他们了解正确的就业观的重要性,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就业观,才能摆正自己的心态,在就业中来完善自身的不足。

3 结 语

地方高等院校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各方的努力,国家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学校对课程的合理设置,以及研究生自身的改善等,都会促进研究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只有通过社会各方的努力,研究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才指日可待。

主要参考文献

[1]成荣.高校研究生就业难问题原因探讨[J].学术教育,2013(56).

[2]李华.关于如何解决研究生就业问题的方法[J].现代教育期刊,2014(43).

[3]王力.高校研究生就业难问题学术讨论[J].周刊教育,2014(6).

[项目基金]佳木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生工作专项(14Shxz201506)。

[收稿日期]2015-12-15

[中图分类号]G647.38;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2-0251-02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2.192

猜你喜欢
就业观硕士研究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融合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愿去民企”体现毕业生务实就业观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