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振英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健 康 学 新 定 义
范振英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说明了我国现在创立健康学已是刻不容缓。文章介绍了健康学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健康新定义,它是健康学的基础和前提;狭义健康学是对增加身体活力的各种理论、方法、手段、措施等进行研究、解释、创新、实施的科学;阐述了宏观健康学中两个参变量的特点、效益、关系和作用。我国现在开创健康学新时代,既很有必要、又是最有优势的国家。
健康学 健康新定义 宏观健康学 健康模式
据新华社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2016年8月26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会议认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在卫计委网站(www.nhfpc.gov.cn/)刊登的标题为“习近平: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战略地位”(关于8月19至20日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的文章中,涉及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和刘延东讲话的内容共3302字,“健康”两字用了85次,共170字,占总字数的5%以上,可见健康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健康“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特别是很多中老年人更是把健康放在了最重要的地位。
但令笔者感到奇怪的是,党和政府,以及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百姓都如此重视健康,但现在竟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学。同时,属于健康学内容之一的健康定义也不恰当。
如果“健康”的定义不恰当、不合理,在落实“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战略地位”的过程中,就会说不清什么是健康,造成方向不明确、思想难统一,甚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对我国实现“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很不利。所以提出正确的健康定义刻不容缓!
国家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习主席说“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这首先就需要明确健康(或者说增进健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与治病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为了健康,政府要做什么事,民众要做那些事,怎么做,根据什么等。这些都需要进行创新研究,找到理论根据,提出具体内容。否则就很难把握正确方向,做的事情效果不佳、甚至事与愿违。这些正是健康学要解决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创立健康学也是刻不容缓。
笔者自2008年开始思考有关医疗和健康的问题,并写出了“我对弘扬中医的几点想法”(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92岁高龄的中医泰斗邓铁涛老教授用墨笔和宣纸给笔者写了一封长信表示赞许。卫生部王国强副部长亲自写信表示对笔者的观点“完全赞成”。
2009年,笔者撰写了名为“一种医疗健康新模式的初步设想”的文章。文中写到:“把关注‘健康’放在首位。与过去把疾病(或治疗)作为主要着眼点不同,设想的新医疗模式重点关注的是健康”。可见笔者当时就主张“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中国国学院编辑的“中国国学专家经典文论”收录本文,并荣膺“国学十佳贡献奖”, 颁发金镶玉奖杯。并给单位发函称:“该同志为你单位及贵地区赢得了殊荣”。
2010年笔者开始思考健康学方面的内容, 2014年撰写“健康新定义的提出”[1],2016年撰写“宏观健康学”[2]和“健康学新论”[3]。以下是它们的主要内容。
2.1不恰当的健康定义
以前人们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就是没有病。现在公认的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4]。
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病、小病、连一点小的缺陷都没有的人极少。现在研究证明,人每天都会生产出少量有缺陷的细胞,所以生理上处于完好状态是不可能的。再加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就更难做到了。
所以这样定义的“健康”在现实中不存在。
历史上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绝大多数人必须竭尽全力求生存,身体(宏观上)出现明显病变和伤害时能得到医生的治疗是争取健康的基本手段,当时说“健康就是没有病”可以说是对的。但是在今天,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已经不仅能检测到各种大病、小病,而且连许多组织的一些微小变化、细胞是否正常、基因有什么缺陷都能检测出来。若不去用创新思维提出适合新条件下的健康定义,而是把“健康就是没有病”简单外推为健康就是从宏观到微观(如细胞、基因等)、以及心理等所有方面都处于完好状态,就变成了现实中不存在、不能变化的一种理想状态,显然这样的定义不恰当、不合适、不好用。至今没有健康学也很可能与此有关。
2.2提出新概念
为了给出新的健康定义,提出了几个新概念。
2.2.1身体活力和健康活力
身体活力主要是指身体的机能(体力、精力、思维的反应能力和判断力、生命力、适应能力、精气神等)和抵御疾病的能力(免疫力)。它是由人体的各个细胞的活力、组织、器官、系统的能力,以及它们协同努力、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它与遗传、所处和所经历的环境、性格、年龄等诸多因素有关。
其中能抵御对躯体和心理的伤害,以及增强适应社会、适应自然等方面的能力称为健康活力。
2.2.2伤害因素
与健康活力相对的是伤害因素。它是指能伤害人的生理、心理、适应社会、适应自然的因素。
伤害因素包含的种类非常多。有体内的,如遗传缺陷、细胞变异、代谢产物、不良情绪、器官的衰老退化等。有自然界的:如缺乏可供摄入的各种营养物质(营养差),有害微生物的侵入,摄入或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外界的力、声、光、电、辐射、高温、寒冷等对人的损伤等。有社会的,如不良的文化、工作、人际、家庭环境等。
2.2.3健康活力和伤害因素的关系
基本上是两者对立,互相斗争;但又处在一个统一体(同一个人)中,互为依存条件。很像中华文化的阴阳关系。另外,还要注意人是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它们之间还有许多复杂的作用和关系。例如,有时一些伤害因素会促进健康活力增加,有些健康活力过强也可能对身体不利。像一些有害微生物的入侵能使体内白血球的数量增加,在恶劣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适应能力较强,免疫力过强容易出现免疫性疾病等。
2.2.4健康状态
在一定的健康活力和伤害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必然呈现出一种状态,称为健康状态。由于健康活力和伤害因素千差万别且会变化,人呈现出的健康状态必然是多种多样。甚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健康状态,并且还会变化。
对健康状态的描述主要是看人的整体情况(立足宏观),同时对现代技术检测到的结果(包括身体还没有明显变化的微观结果),若可能会对健康状态产生明显影响,也要充分重视(重视微观)。
2.3健康新定义
健康的严格定义:
“健康”是“健康状态”的统称,它涵盖了人们呈现出的各种健康状态,是可以变化的。当健康活力占主导时,称为健康好或健康水平高,当伤害因素占主导时,称为健康差或健康水平低。它具有生理、心理、适应社会、适应自然等方面的内涵。在研究健康问题时,一般采用严格定义。
健康的通俗定义:
在某些特殊场合,“健康”的含义只是定性地表示健康状态好或更好(表示更好时可以加“更”字)。它是褒义词。这个通俗定义,就是人们在某些场合所说的“健康”的真实含义。例如,祝您健康,就是祝您健康状态好或更好;健康长寿,就是既健康状态好又长寿。
2.4健康新定义的意义和特点
新定义包含了各种健康状态,所以它能涵盖所有人,并且是可以变化的。因此它为讨论宏观健康学、狭义健康学、健康模式、健康管理、中医治未病等,从逻辑上奠定了基础。还可以把健康分成若干级,便于统计、评价、比较、分析、制定健康发展规划等。而按原来的定义,这些都不可能。
对健康(或说健康状态)的描述,是立足宏观、重视微观。健康新定义中还增加了适应自然,即增加了中医的“天人合一”的内涵。
3.1定义
人们总是想方设法来增加上节(2.2.1)中说的身体活力,简称增活力。除疾病治疗以外,确实有许许多多的方法能使身体的活力增加,提高健康水平。本文把它称作狭义健康学。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狭义健康学(简称健康学)是除治病以外,对于能够增加健康活力、减少伤害因素、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发生、使身体活力增加的各种理论、方法、手段、措施等进行研究、创新、解释、实施的科学。
3.2现在创立健康学的意义
在生产水平低时,创立健康学意义不大。但是社会发展到现在,我国党和政府“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战略地位”。人民群众的观念从争取温饱逐渐转向享受生活,有渴望提高身体活力的愿望和要求。若能及时创立和发展健康学,调动起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必将大大促进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尽快实现“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
有和没有健康学,在对待健康上是两个不同的理念和态度。没有健康学,对健康的理解必然是“健康就是没有病”。人们希望健康,就必然整天去考虑身体的各系统、器官、组织是否有病。即使有一点小病,也去大治特治,结果是对健康不利。治疗疾病靠医生,自己的健康主要是掌握在医生手里。
按照健康学,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主观努力,可以提高健康水平,创造更多财富,增加幸福感。免疫力提高了,可以少得病,减少病痛折磨和子女的负担。而且了解到人体组织有一定的生长、恢复和再生能力,得了病也能更正确地对待。于是人们平常主要想的和做的是利用健康模式,提高健康水平。真正做到健康主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医药费的恶性膨胀是个世界难题。利用健康学,能够减少费用投入,实现民康国强,缓解医药费的恶性膨胀。
3.3健康模式
健康模式是除治病和打预防针以外增加身体活力的具体方法,这是健康学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内容:
3.3.1生活习惯
在一定程度上,生活习惯决定了健康程度。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容易得病,病治好了还容易复发,甚至治好了这种病还容易得那种病。
克服不良生活习惯。除了克服现在常说的不良习惯以外,还要警惕社会发展、物质条件的改善,使人性上的一些弱点得到强化而产生的新的不良习惯。如现在多数人体力活动太少,眼睛盯在大小屏幕上的时间太多等。
从健康学的角度来看,主动有意识地养成增进健康的生活习惯也非常重要。例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乐观向上的心态,多进行体育锻炼,安排一定的时间读书、思考、娱乐,尽量做到合理膳食,按时睡眠、排便等。
3.3.2增活力方法
按照健康学定义,打预防针能增加免疫力,应属于健康学。不过它是被动地增加免疫力,这里不对它多作讨论。
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主动、有意识进行的增加身体活力、提高健康水平的方法和做法。内容繁多,无法赘述具体内容,只谈一些笔者的想法和做法。
说到做法,不能不说现在许多人都在说、在教、在学、在做的养生。笔者不否定它对增活力确有作用。但笔者认为,总的来说,它们有点太偏重于“保”,就连称作健康四大基石之一的适量运动,很多专家都说为了不损伤膝关节,要做它不受压力的游泳,或受压力小的散步、骑车。还说上楼、下蹲时膝关节受到7~9倍身重的力,但从力学角度,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另一个是保健品。不应夸大其作用,更不能治病。有些药品也介入养生,宣传“有病再吃不如吃了不病”。
这些做法可能减少一些疾病的诱因或伤害因素,减少疾病或意外伤害,但主要的作用不是增加身体活力。
在健康学中,最重要的是通过主观努力来增加健康活力,提高身体的机能和免疫力,单纯从创造优越的环境条件和少活动去“养”是养不出来的,靠吃保健品或药品也“吃”不出来。
增强人体活力的关键,一是营养的种类要多,数量要够,营养均衡。二是人的组织、器官一般是越用越强(当然也不能太过力),长期不用就萎缩退化。从健康学角度,应该让身体适当经受一些冷热等环境的刺激,生活中有一点点“不干不净(在传染病疫区除外)”,特别是多锻炼、多活动、多用脑。在对抗这些刺激和活动的过程中,就会增强身体组织的能力、适应力、再生力、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以及组织之间的协调能力。就是说,在健康学中更注重“生长”。即生长出需要的细胞和组织、生长出身体的机能和反应能力、生长出免疫力,使身体活力增加。同时也能减慢脑细胞死亡的速度,避免或延缓老年痴呆等病的发生。
还要注意身心并重。心态好身体才能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很重要。笔者的人生格言是:活到老,学到老,拼搏奋斗到老。自己得到无限乐趣,世界也会更加美好!
3.3.3做好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是个新理念,它是把人类的健康从被动处理(有病时进行治疗)变为主动管理,是健康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能帮助人们科学地促进健康、维护健康、恢复健康。它的主要含义是对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分析、健康风险评估,给出提高健康水平的意见、方法并予以实施[5]。
健康管理可分为3个层面。
第一个是在宏观层面。健康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应该进行管理。根据健康新定义,健康能够分级,再按分级标准进行评定、统计,制定健康发展规划和措施。实现宏观层面上对健康进行管理。
第二个是媒体上常见到的健康管理。主要特点是个人的健康由健康管理师或健康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由他们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
第三是自我健康管理,这是笔者要特别强调的。
对于大部分民众,管不了宏观上的健康管理。也付不起健康管理师的昂贵费用,最实际的是自己管理好本人和家人的健康。它的特点是大家都能参与,也包括儿童、病人等由家人帮助做的健康管理。它没有早晚,小孩、成年人、老年人都可以开始。
自我健康管理的优势是:自己最关心自己的健康,自己最了解自己。自己比别人更舍得花时间和精力。
很多人可能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其实它是个新事物,大家基本上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只要用心,就不一定比别人差。大家心目中的那些专家,一般都是医学工作者,很可能他们更容易陷入医学的思维模式中不容易自拔。
自我健康管理因人而异,现在没有成熟的经验。但只要从健康学的角度去多思考、认真做,就一定能有收获。
实际上,现在许多人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而进行的健身、养生、适量运动等,都是健康自我管理的内容。只是提出健康管理以后,能做得更主动、更深入、更全面、更细致、更有针对性,也就会有更大收获。
能引起健康状态变化的因素很多,主要因素可分为两类,这里称为两个参变数。它们是增活力和治病。但是宏观健康学主要不是研究参变量的具体内容,而是着重分析它们的特点、成本和效益,特别是研究它们的关系、规律和作用。
4.1参变量及其特点
增活力,即上面说的增加身体活力的简称。
其特点是:它是身体健康的基础、很重要,时效长,费用低,副作用少,由民众主动去做,受益面广,原则上适用于所有人。它的方法、方式非常之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缺点是显效慢,针对性差(打预防针除外)。
治病。疾病是影响人们健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治病是减少疾病伤害的最主要方法,因此把它作为宏观健康学的另一个参变量。
它的特点是:针对性强,见效快,对象是病人,方式是被动的。缺点是费用巨大、且增长迅速,受益面小,有副作用,造成大量医源性疾病。
4.2成本和效益(投入产出比)
这里主要是从经济角度分析,仅供参考。
增活力的成本,这里主要指特意为增加身体活力的费用。除直接用于准备条件、进行活动的费用以外,作为一个事业,还应包括政府的组织领导,相关的科研、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等方面的费用。
由于增活力的主要运作方式是给民众讲清道理、教给方法、准备必要的条件,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主动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他们还会互教互学,甚至创造出更好的方法。使许多人长时间受益。
活力增加了,生病的人就少了,节省了治病的费用。而且人们的身体强壮了,可以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产生巨大的间接收益。因此增活力的总体效益可能极高
治病方面,我国2015年卫生总费用将约为3.9万亿元(实际为40,587.7亿元)。人均医疗费约为1991年的50倍,2020年将达到100倍。若把1991年的“医疗机构不合理业务收入”设为0,则2015年达到约2,699亿元,2020年将为6,909亿元,可见治病的成本巨大,增长很快,浪费存在且日益严重[6]。即使不考虑治病的副作用,效益最多也只能与投入的费用成正比,效益不会很高。
4.3参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一个企业、在生物界、在解决两地之间的运输等事物中,都要处理好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关系。以两地运输为例,修路或拓宽道路可看作是固定成本。路修的宽,固定成本高,交通堵塞的可能性就小。
买车搞运输,可以看作是可变成本。在运输量大增的情况下若不去拓宽道路,都去买车跑运输,必然造成车辆拥挤、车速缓慢、效率低下、浪费严重、事故频发。再加上运费完全由车老板说了算,运费奇高并且增长很快就不可避免。因此,适当增加固定投资来拓宽道路和创新运输方法,可以大大减少单位货物的运输费用,提高总体效益。
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也是影响事物的寿命或期限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高固定成本的系统更稳定,不确定性少,寿命较长。
宏观健康学中的增活力和治病之间,基本类似于上述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关系。两者都不能偏废。而现在的情况是由于没有宏观健康学,未重视增活力,使“治病”独大。造成医疗费用数额巨大、恶性膨胀,即使最富有的美国,也成了“联邦预算的定时炸弹”。
4.4 我国是开创宏观健康新时代最有优势的国家
涉及国家的宏观问题,政府肯定应该起到主导作用。如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资金分配、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等。政府还要注意不要被医药界的一些利益集团绑架。
我国有真正代表人民利益、正在大力推进创新的党和政府。在必要时可以进行顶层设计,从而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大效果。
我们党一贯坚持群众路线,发动群众、带领人民去做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大事是我党的特色和传统。
中华文化中的养生、天人合一、整体观、阴阳论等,都与增活力有内在联系,并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因此,我国是开创宏观健康新时代最有优势的国家。
另外,我国现在是未富先老,确有必要在健康事业上弯道超车,既要保证人民健康、又要使健康费用保持在一个合理范围。创立和发展健康学,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
总而言之,创立健康学对我国现在来说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文中提出的健康新定义是研究健康问题的基础和前提。狭义健康学主要是研究增进健康的内容和方法。宏观健康学能使政府在宏观层面更好地处理健康问题。我国是开创健康学新时代最有优势的国家。希望本文对创立健康学能起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1]范振英,健康新定义的提出[J].医学争鸣,2014,5(3):9—12.
[2]范振英,宏观健康学[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6(2):61—63.
[3]范振英,宏观健康学[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6(7):137—139.
[4]世界卫生组织,阿拉木图宣言〔E〕,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1978.
[5]陈君石,黄建始,第二章 健康管理概论,健康管理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
[6]周凯 王烨捷,我国人均医疗费用增长率远超GDP,中国青年报,2015年04月09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