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生命之锅煲精灵

2016-12-29 00:00:00汤志诚
科幻世界 2016年3期

在科幻小说和电影中,外星生物可谓光怪陆离、超乎想象。千奇百怪的外星环境,必然孕育出千姿百态的奇异生物。但,并非所有的奇异生物都必须诞生于怪异的外星环境之中。且看——

这是一家历史悠久的老店,古色古香的实木招牌高悬着。食客们坐在上岁数的餐桌边,嗅着空气中飘荡的醇厚弥香。

后厨中,一口大锅在文火的舔舐下焖煮着祖传了几百年的老汤。

无人知晓这老锅已加过多少水,填过多少料,又扒拉出多少渣。自它被架上灶头的那一刻起,便如同一座反应炉,年年月月吸收着炉灶的热量,将食材与清水融合为浓稠的汤底。

随着岁月积淀,那口大锅内部,浓汤掩盖之下的深层,究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老板,你这汤里头怎么有活虫啊?!”食客惊叫着,触电一般丢下了手中的勺。

“不可能!滚开的汤里哪会有活虫?”老板感到简直匪夷所思,火急火燎地跑到桌边。

眼前的景象却让他目瞪口呆。

只见数条半公分长的“虫子”正欢乐地在浓油热汤中扑腾。在肥硕的猪蹄脂肪层下,它们钻进钻出,享受着饕餮盛宴……

很惊奇是吧?其实,这并非不可能之事。事实上,仅在我们地球上,嗜热生物便不是啥稀罕东西。黄石公园的火山湖中,嗜热菌群凝聚成大块菌团漂浮在水面,远远望去好似一道家常小吃——面疙瘩汤;地狱般漆黑炙热的深海热泉周边,从微生物到腔肠动物,节肢动物到比目鱼,由简单到复杂的各色物种组成了一个不依赖太阳能的全新生态圈;即便是中国南方常见的仙女虾,其卵在沸水中烹煮后依然可正常孵化,“茶缸里养出了活虾”这类奇闻屡见不鲜。

由此,假若一口百年不洗、周而复始进行着添水加料工作的老锅之中,渐渐繁衍出“锅煲生态系统”,也不见得是天马行空的都市神话。

如果在某个偶然的机缘巧合下,某些嗜热菌孢子和耐热生物的卵被粗心懒散的厨房小工混进了食材,大大咧咧丢进了汤锅的话,这些体态微小、繁殖周期短暂的生物邂逅了营养丰富的汤底,便化身为如世外桃源开拓者,在这里一代代扩建它们的王国。

菌落开始生长,它们黏附于锅底、锅壁,渗入了熬汤的骨料之中。就如同深海细菌腐蚀巨鲸的骨架那般,筒骨、鸡架、鳝脊、虾壳……这些坚硬的高汤必备之材在高温与微生物侵蚀的双重作用下迅速分解,成了泥浆状的骨渣酱。食材的美味被充分释放,汤底的醇厚达到了崭新的境界。这层锅底的“淤泥”形同一座富营养化的基床,为整个锅煲生态体系提供了基础养料。菌落继续生长,它们渐渐从依附之物延伸开来,弥漫于浓厚的汤汁之中。海量的微生物簇拥在一起,形成黏稠的胶状物质并逐渐增生,最终蔓延出一层厚厚的琼脂状组织。乍一看去,就像是老鸡、蹄髈等食材熬煮出的胶原蛋白。

高等一些的生物也在此好生热闹。各种浆足桡足甲壳动物畅游在混浊浓汤中,它们划动着自己的细短腿,或是扒拉开骨渣酱等早已酥烂柔软的食材,钻入其中大快朵颐,或是敏捷地在汤汁中窜来跳去,捕食繁衍兴盛的微生物。而行动稍微迟缓一些的腔肠动物,只得慢吞吞地在锅底蠕动着,刮食菌落簇成的“胶原蛋白层”。

但倘若锅煲生态仅仅处于这般封闭式的环境中,那么各物种迟早会被自身的代谢物窒息而死。然而神奇的地方正在此处——人类餐饮行为的周期性干预,恰到好处地补上了锅煲生态缺失的一环。每日盛出的汤料被新鲜的清水代替,筛检了锅煲生物种群密度的同时,带来了足量的氧气,而氧气在溶解度偏低的高温液体中是难能可贵的。源源不断的新食材的投放替换着料渣,为锅煲生态系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给养。此般运作,形同深海洋流滋养底栖生物的模式,汤勺的搅拌让下层水域的含氧量得到调剂,而食物残屑组成的“海洋雪”飘荡飞舞,也让上层水域的觅食者不必再日日辛劳地挖掘“底泥”。

久而久之,锅煲生态体系中的物种们摸索出了一套只属于它们自己的“自然规律”。每当餐馆打烊后,炉灶处于相对平静的保温状态,此季节名为“恒定季”,各物种可以安心地活动,觅食的觅食,交配的交配,抢地盘的抢地盘,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当餐馆开始营业待客,厨房伙夫忙乎得不可开交,正是舀汤添水频繁之际,便到了“发展季”。此时物候大变迁,机遇与死亡同在,赶紧找个大勺不易触探到的角落潜伏起来,免得被传送到“异次元空间”。当然,如果它对自己的闪避能力具有足够的自信,也不妨玩个极限心跳,感受流水的扰动,险险地贴着汤勺的边缘四散弹射。如此一来,锅煲生态体系中的生物们世代与人类玩着捉迷藏,即便有些许尸骸被捞起,多半也会被人类食客当作是煮烂了的海鲜杂烩……

这样的发展似乎未必是坏事,锅煲精灵的存在或许会与人类建起共生互利的协作关系。后厨周期性烹饪作业提供了嗜热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温度养分,而厨子们则可以从锅煲精灵的代谢物中得到口感更神秘的美味汤汁。汤锅与水族缸这两种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容器就此合二为一,专注饲养锅煲精灵的“养锅学”也将正式成为厨艺考核的一大指标。精通“活锅料理”的大厨们不但必须煲得一手好汤,更要懂得如何选择性地投放食材,搭配作料,掌控温度用以调节锅内物种的种类以及数量,从而达到预期中的口感与营养。

可不要觉得这是让人难以接受的重口味。人类食用腐味其实早已历史悠久,酸奶、泡菜、酒、醋……无一不是微生物发酵的产物。臭鲑鱼、臭冬瓜,乃至降解两年以上的日本河豚肝脏,皆是令人垂涎的地方特色美食。甚至贵州的“虫茶”更是直接取用虫子食用茶叶后排泄的粪便泡制而成。

腐食工艺将大分子打成短链,更易被人体吸收。而锅煲精灵们的滤食习惯,对老汤中的油脂产生富聚作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汤的油腻,优化了厨子们使用瘦肉、鸡绒等食材过滤浊汤的繁琐工序。再者,底栖噬骨菌的存在也让钙质更快更充分地溶解在汤中,事半功倍地做出一份浓汤拉面也不再是可盼不可求的事情。

那热汤中的“生鲜”也是招牌卖点,吸引猎奇的食客们光顾,为餐厅带来不菲收益。喜欢鲜活食材的客人可以得到口腹的满足。还有什么会比从汤锅里捞出来之后依然活蹦乱跳的虾米更新鲜?而一边喝着暖洋洋的热汤,一边咀嚼着含于汤中的鲜活的自然风味,更是奇妙不可言喻的体验……

【责任编辑:刘维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