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结算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1996年12月,今年将迎来20岁生日。近20年来,公司从国债集中托管起步,逐步发展成为各类固定收益证券的中央托管机构,成为支持债券市场运行、宏观调控政策操作的国家级核心金融基础设施,在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截至2015年底,公司登记债券、银行理财资产、信托资产等各类金融资产合计72.5万亿元,其中债券35万亿元。2015年办理债券交易结算466万亿元,支持债券发行10.5万亿元。根据人民银行的债券市场相关管理办法,公司是中国人民银行指定的银行间市场债券登记托管结算机构,商业银行柜台记账式国债交易一级托管人;根据财政部的国债托管管理办法,公司是财政部唯一授权的国债总托管人,主持建立、运营全国国债托管系统;根据发改委授权,公司是企业债总登记托管人及发行审核的第三方技术评估机构;根据银监会的安排,公司承担理财信息登记系统、信托产品登记系统和信贷资产登记流转系统等的开发或运作;根据主管部门授权,公司还承担相关市场监测工作。公司的功能地位主要体现在:
一是债券市场的核心基础设施平台。公司以国际证券结算标准为要求,构建起集中统一的债券托管结算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包括发行、登记、托管、结算、付息兑付、估值、担保品管理、信息披露等在内的“全生命周期、全流程”一体化服务,通过无纸化、电子化、远程化服务降低发行人和投资人的运行成本,降低操作风险,提高市场效率。另外,公司还依托中央托管结算机构职责,根据主管部门要求,有效履行对债券市场的一线监测职能,并为加强流动性风险和结算风险管理提供支持。截至2015年底,公司累计支持发行各类债券超过86万亿元,处理债券交易结算1852万亿元。
二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实施的重要平台。在支持货币政策方面,人民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室就设在公司。人民银行作为特别成员在公司开立债券账户。截至目前,公司累计支持发行人民银行票据超过27万亿元,支持公开市场操作近80万亿元。近年来,为配合人民银行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操作,公司还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常备借贷便利(SLF)、互换资金借贷及支小再贷款等提供操作支持。
在支持财政政策实施方面,公司累计支持发行国债近17万亿元。自2009年开始为地方政府债券提供集中发行、统一登记托管,先后参与地方政府债“中央代发代还”、“自发代还”和“自发自还”等历次改革试点工作。截至2015年底,支持地方政府筹资总额超过4万亿元,其中2015年为3.8万亿元。同时,公司建设专门系统,为中央及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提供招标定价、质押券管理等支持服务。
三是金融市场基准定价的重要平台。1999年,公司推出国内第一条国债收益率曲线,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建设了一整套反映人民币债券市场价格和风险状况的中债信息产品体系。目前,中债信息产品已成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的重要参考指标,被财政部、“一行三会”等部门采纳或推荐使用,国内金融机构持有的约90%的债券存量采用中债价格指标进行管理,长期限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均采用中债国债收益率曲线来界定招标发行区间。这对于提高市场风险管理和外部监督的有效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4年11月,财政部网站首次正式发布由公司编制的“中国关键期限国债收益率曲线”(2015年更名为“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这是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要求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国债市场发展、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已有80余只永续债券采用中债国债收益率曲线作为定价基准。
随着债市开放,公司开发的中债信息产品逐步在海外应用。2014年,以中债指数产品为标的的ETF基金也分别在香港交易所和纽约交易所上市。截至目前,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要求,公司已向超过百家的境外央行等机构提供中债价格指标产品。这些产品的推出意味着国际市场对中国境内机构所编制价格指标产品的认可,是人民币债券市场国际化的新里程碑。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为配合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公司先后向IMF提供了关于中债收益率曲线编制及应用情况的汇报以及收益率曲线编制办法的中英文说明,并配合IMF工作人员确认关于国债收益率曲线编制方法的报告,积极提供国债收益率曲线时间序列数据,供IMF评估使用,相关工作得到了IMF方面的充分肯定。2015年11月30日,IMF正式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后,宣布将公司编制的“中债3个月期国债收益率曲线”纳入SDR利率篮子。
四是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在人民银行等管理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公司支持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来华发行人民币债券(熊猫债)。现有境外机构客户305家在公司开户,其中央行及主权财富基金客户有36家,持有债券数量约6000亿元。公司还积极参与亚洲债市论坛(ABMF)和跨境结算基础设施论坛(CSIF)等国际多边研究机制;先后与DTCC、欧清等10余家国际同业签署合作备忘录;作为常委机构加入亚洲中央托管组织(ACG),于2014年成功主办第十八届ACG年会,并发布《西安倡议》。2015年,公司与韩国证券托管公司(KSD)合作推动区域债券市场基础设施跨境互联的工作也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促进中韩债券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纳入李克强总理访韩期间中韩金融合作的新进展。
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主要国家纷纷开始大力培育本国债券市场,以促进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作为配套安排,中国、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均开始建立债券第三方估值机制。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亚洲已形成颇具特色的行业模式。从实践效果来看,第三方估值在相关政策决策、市场监管、投资管理、业绩评价等方面均可以发挥重要的辅助支持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市场公允性与透明度,有利于金融稳定及更有效地保护金融消费者。
当前,全球经济金融正在发生着深刻而迅速的变化,亚洲新兴市场国家既要保证发展,又要切实防范系统性风险,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正有更多的新课题摆在我们面前。理论与实践证明,合理选项之一,就是更充分地推广利用第三方估值,为金融市场信息透明、金融产品理性定价、金融交易数据获取、金融风险识别计量提供更多便利和更客观的依据。在此背景下,第三方估值行业的发展环境、制度规范以及保障条件理应得到相关各方的高度关注。而行业自身也亟需加强沟通合作,共同促进行业标准的完善和影响力的提升,为保证当代金融的稳定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大家共聚一堂。举办这次会议的目的在于:一是增进亚洲各国债券市场之间的相互了解,为亚洲主要债券市场之间的信息合作做些铺垫,助力亚洲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进程;二是通过亚洲估值业务机构之间的经验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升产品和服务水平;三是共议第三方估值行业的发展环境和前景,探索发展路径;四是研讨第三方估值的原则和标准,寻求规范保障;五是促进亚洲第三方估值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第三方估值理念的传播,进一步提升第三方估值的应用深度和广度。
第三方估值行业的发展,除了相关机构自身努力外,更离不开政府部门、金融行业协会、市场参与者及市场其他中介服务机构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也需要第三方估值机构之间的共同合作。本次亚洲债券估值国际研讨会,希望能够为各位的充分交流和深入探讨提供一次机会或一个平台,以凝聚共识,加强合作,对第三方估值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王超群 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