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年节,总离不开吃,大年三十那顿年夜饭,更是中国人每个家庭的一场极其重要的家宴,丰盛异常。沉浸在永不褪色的记忆里,享受着与亲人团聚的喜悦,品味着浸润浓浓年味儿的美食佳肴。
早在汉代,我国就有除夕吃团圆饭的习俗。旧时,由于生活水平较低,平时做不到饮食丰厚,只有到了过年时才能改善一下,因此对年夜饭的质量和内容要求较高,饭菜要尽可能丰富,一是为了解馋,二是这种充实感预示着来年的丰衣足食。年夜饭的进行过程中还要彼此祝福,说些吉祥话,使气氛和谐融洽。在古代,人们认为年夜饭还有逐疫、驱邪、健身的作用。因此,年夜饭的特点是全家大团圆的宴会,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参加,为了这个团圆,外出的家人或子女都要赶在除夕前返回家来,如果没能及时赶回来,餐桌上要给未归人留一个空位,摆一双筷,表示全家团聚。
年夜饭可以从掌灯时分吃到深夜,接上“交子”(即交子时。子时:旧时指夜 里11时至凌晨1时的时间)的饺子。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物产各异,饮食上也有不同的习俗,饮食文化也丰富多彩。
旧时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饭,炖猪肉、牛羊肉、炖鸡,再做几个炒菜。陕西家宴一般为四大盘、八大碗,四大盘为炒菜和凉菜,八大碗以烩菜、烧菜为主。安徽南部仅肉类菜肴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及猪肝、猪心、猪肚制品,另外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湖北东部地区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为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三糕”是鱼糕、肉糕、羊糕;“三丸”是鱼丸、肉丸、藕丸。哈尔滨一带一般人家炒8个、10个或12、16个菜不等,其主料无非是鸡鸭鱼肉和蔬菜。赣南的年夜饭一般为12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为“十大碗”,讨“十全十福”之彩,以鸡鸭鱼肉及各种蔬菜为主。江西南昌地区一般十多道菜,讲究四冷、四热、八大菜、两个汤。
年夜饭吃什么,更是讲究寓意吉祥。如北方地区除夕夜十二点钟声一敲,许多人家就开始吃饺子了,因为此时正是子时,取其“更岁交子”、新旧交替之意。而饺子形如元宝,取其“招财进宝”、“财源广进”之意。南方地区的年夜饭多是吃年糕。“糕”与“高”谐音,象征来年生活、事业步步高升、升官发财交好运。新年吃饭,炒青菜是家家必备的盘中餐,表示:“亲亲热热";家家必吃豆芽菜,因黄豆芽形同“如意”,可寄语“如意吉祥”;每顿须有大鱼,但切忌一次吃光,表示“富贵有余(鱼)”。台湾春节第一餐吃“长年菜”,是一种长茎叶,有苦味的芥莱。有的还在菜里加细长粉丝,意即“绵绵不断,长生不老”。各省内不同地区的风俗也尽不相同,如湖南春节第一餐要吃“年糕”,意为“一年更比一年好”,部分湖南的苗族人民,春节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可“生活甜蜜,五谷丰登”.湖北有的地方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年轻的学子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荆州、沙市一带,春节第一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两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其他的如吃芋头(年年有余)、吃枣(春来早)、吃杏仁(幸福来)、吃豆腐(全家福)等各地相异的风俗习惯。
年夜饭饱含着对家深深的眷恋,味道甜蜜踏实,它早已超出了“吃”的范围。年夜饭之意不在于那一顿饭,而在于奔波忙碌一年之后,终于可以坐下来和家人谈谈家常聊聊天的脉脉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