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7日,“宣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暨2016三农发展大会”在京召开,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行了解读,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重庆市副市长刘强、江西省副省长尹建业、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尹成杰、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并作专题报告。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农业供给侧改革将是今年农村改革的大头。他说,今年还要推进粮食供给制度方面的改革,基本的共识已经形成,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因此,2016年的农村改革在农业供给侧改革方面是一个大头,也是要解决中国农业在自己的道路上实现现代化、提高自身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明目前农业供给侧存在不适应的问题。当前,农业领域的供给侧问题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目前农业供给侧主要表现在“两个不适应”:一是农产品结构没能很好适应需求变化,存在结构性供需失衡的问题,农产品质量水平、信誉保障等还不能满足消费者需要,加之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导致部分农产品进口量增加、国内农产品库存增加的现象。二是农业生产不适应资源环境承载负荷。在保障农产品持续增产的同时,存在过度开发农业资源、过量投入农业投入品现象,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侧供给改革主要涉及三大方面。
第一,土地制度改革。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落实,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作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可以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避免土地掠夺式经营;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使他们能够安心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或者离开农业、农村;为农民工到城镇就业提供新的资金来源,从而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新动力。
第二,农业结构调整。结构调整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通过结构调整,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联动,能够减轻国内耕地、水等自然资源的压力,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促进农业生产由以数量为主转向数量质量并重,更加注重效益,注重市场导向,更加满足消费者需求。这次结构调整的主体是近年来新型经营主体,即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他们是商品农产品供给的主体,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主体。而结构调整的任务也隐含着进一步促进这些主体的发展,提高其发展的质量,这也是结构调整的内涵之一——农业生产的主体结构,即通过主体结构的改变推动供给结构的改变。
第三,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根据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要确保稻谷、小麦等口粮的生产,既要保耕地,又要保产能,保主产区特别是核心产区的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给包括粮食最低保护价格的改革以及现有粮食收储制度的改革。近年来,粮食领域出现了“三量齐增”的现象,即产量增、进口量增、储存量增,这是由于最低保护价政策和收储政策相互交织而导致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没有正确运用这两个政策工具的结果。因此,让粮食价格回归市场和让粮食储备回归市场是这次改革的中心任务。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必须针对供给侧存在的不适应,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具体来说,就是要适应消费需求改善供给。有人认为,农产品现在什么都多。蔡恒说,仔细分析,多的实际上是没有优势的产品,市场不认可、消费者不接受,所以要从改善供给入手,适应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多元化消费、个性化需求,优化品种品质,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提高品牌农产品销售比例,为消费者提供丰富多样、质量优良的产品供给,使农产品在品种和质量上更加契合消费者的需求。
同时要抓住五个重点:一是去库存,我国是农产品生产大国、消费大国,但不是一个加工大国,未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潜力巨大,可以有效消化部分库存;二是降成本,通过发展规模经营、推行社会化服务,将农业生产成本降下来;三是统管理,通过创新管理和监管制度,把农业政策要求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四是调结构,种植业主要调整玉米产量,畜牧业主要解决南方水网地区的养殖密度,更好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五是促融合,把乡村治理好,把特色产业发展好,从农业出发找寻新亮点,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