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义务教育课标修订后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渗透
——以“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为例

2016-12-29 06:30
地理教学 2016年24期
关键词:旧版课标课程标准

戴 迪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0)

略论义务教育课标修订后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渗透
——以“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为例

戴 迪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0)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培育,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内容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课标(2011版)和(实验稿)的区别,并以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为例,从教材框架、文字系统、图片系统及活动系统四个角度阐述课标修订后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渗透,并提出相关建议。

可持续发展思想;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材

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之一。为了解决日益严峻的人口危机、环境危机和资源危机,可持续发展思想应运而生。在初中地理教材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符合时代的主题。

本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1](以下简称“课标(2011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实验稿)”)[2]基础上的变化,以“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为例,对比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001版)[3]和(2013版)[4],分别从教材框架以及文字、图片和活动三大系统中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渗透,以期为教师们更好地理解与应用教材提供参考。

一、地理课程培育学生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意义

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例如《尚书》、《管子》、《吕氏春秋》和《论语》中提到的保护生物资源以便于持续利用、协调人口与土地等资源与生产相适应、生财和节用并重的思想[5]。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起源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资源和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大到全球的气候变暖、酸雨和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小到区域的水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破坏等。人们逐渐意识到,没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人类难以长远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80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这个名词。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阐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6]。”三十多年过去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也为世界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改革,在地理课程中培育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培养环保意识和节俭习惯,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与自然和谐共处,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思考和设计更为理性和有序[7]。

二、课标(2011版)的变化

据统计,“可持续发展”在课标(实验稿)中共出现6次,在课标(2011版)中出现了8次。具体变化如下:

1.课程性质的变化

2.课程基本理念的变化

两版课标理念中都有“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且在此条目下都出现了“可持续发展”一词。相比课标(实验稿)中注重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知识点,与人口、资源、环境、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等并列,课标(2011版)更注重将其作为价值观在传播:“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质的公民打下基础”,理念更为先进。

3.课程内容的变化

“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密切,是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部分。相比于课标(实验稿),课标(2011版)在课程内容中数目不变,但语言表述和对学生的要求均有明显变化,如表1所示:

表1 课标(2011版)与课标(实验稿)自然资源内容对比

(1)语言表述更加具体

课标(2011版)通过增减部分词语和修改行为动词,使内容的表述更加具体、明确。例如将“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修改为“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删去了“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明确了自然资源的两种类型;再如,将“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修改为“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情”,增加“理解我国的土地国情”,通过对现实的理解加深对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印象。

(2)对学生的要求更高

8.3.2 倡导放心医院食堂通过网站或者APP等渠道,向就餐人员公示菜谱、食品原料追溯及自检情况、食品加工过程等食品安全信息。

对比课标(实验稿),课标(2011版)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体现在不仅要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学生知道“为什么”。课标(实验稿)中运用的行为动词是:举例说出、运用资料说出、运用实例说出;课标(2011版)中的行为动词是:举例说明、运用资料说出、理解、结合实例说出,层级从“识记”上升到了“理解”。以最后一条为例,将“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修改为“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重要性”,直接点名需要“识记”的大型工程是跨流域调水工程,更要求“理解”其重要性。

三、教材的变化

1.教材框架

“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2001版旧教材共分三节八目,2013版教材在内容上适度减少,重点突出,分三节七目。两版相应章节的内容比较如表2。

表2 新旧教材“中国的自然资源”章节内容比较

“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整体框架改变不大,仅删去了“水资源”一节中的一目“水是宝贵的资源”。从“节”来说,新版教材只修改了旧版中的一节标题,将“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变成“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使表述上与其他两节更为一致。从“目”来说,新版在留存的七目中共修改了六目的标题,严格对应课标中的变化。例如课标(2011版)不再要求“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而要求“举例说明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因此“自然资源与我们”变为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再如课标(2011版)增加了“理解我国的土地国情”,因此“土地资源”没有像“水资源”一样在“减负”的要求下删去一目,凸显其重要性。总体而言,新版教材仍是按照“资源-特征-保护”三步安排内容的,尤其在“保护”一项上占据很大比重,突出教材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视程度。

2.文字系统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正文由五段增至六段,将旧版中介绍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一段拆分至两段,重点突出。新版的表述更为规范,一个是体现在“非可再生资源”概念上,旧版为“还有些自然资源,例如矿产资源等,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是非可再生资源”,而新版是“煤炭、石油、铁矿等,形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少一点,称为非可再生资源”;还有一个体现在“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上,旧版说“如果利用合理,并且注意保护和培育,便能够实现永续利用”,而新版将“永续利用”修改为“可持续利用”,直接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

第二节“土地资源”正文仍是十一段,但在内容上做了很大的简化,例如删去了土地资源类型、土地分布区域的气候特征等,使重点更加突出。新版在介绍我国后备耕地不足时,强调“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文字中直接提出“可持续发展”,这是旧版不曾出现的,可见新版教材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贯彻。此外,将阅读材料由“全国土地日”改为“我国的耕地危机与良田建设”,更贴近学生生活,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可持续发展是什么,怎么做。

第三节“水资源”正文在减少一目的情况下反而由旧版的十段增至十一段。新版将删除的“水是宝贵的资源”一目中的部分段落移至“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中,使得新版在“保护水资源”的比重上远远大于旧版。

总体而言,新版教材对比旧版的特点是表述更完整科学,文字更简明扼要,学习重点更明确突出,内容更贴近生活。

3.图片系统

新版教材在图片数量上较旧版减少三幅,景观图减少两幅,示意图减少一幅,分布图不变。虽然数量减少了,但是图片呈现更加清晰,图片内容更新颖、更符合主题。具体见表3。

(1)删除与课标无关的图片

新课标修订后,旧版的许多图片与课标无关,例如旧版的“图3.1自然资源与我们密切相关”中列出了耕地、放牧、发电、照明、冶炼、木材等景观图,新版将其删除。再如旧版的“图3.16水资源是有限的”,同样不是课标的重点,新版不采纳。这样的结果是图片内容更契合课标,知识点针对性更强,教学安排更为合理。

(2)增加符合时代的图片

旧版的“图3.8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和新版的“图3.9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表现的是同一个主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旧版的数据不再符合当前实际时,新版给予更新。此外,同样是表现“可再生资源的不合理应用”,新版舍弃了拍摄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旧版照片,采用了最新的作品。更为重要的是,新版还关注到了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知识点,如新版的“图3.3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举例”中有一幅“海鱼图”,就将“海鱼”归为了“可再生资源”,这既证明了新版“可再生资源”定义进行补充的必要性,也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重新看待“可再生资源”。

(3)更换侧重能力培养的图片

在第一节中,教材指出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旧版对应的图片意义不大,除了将文字系统的内容重复一遍之外,只指出了资源浪费的原因。新版将其更换为“图3.4保障资源供给的讨论”,道出资源保护的做法,让学生不仅从更深的层次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还要在实践中践行这一思想。

4.活动系统

新版教材在活动系统上与旧版最大的不同是为每组活动定下主题,新版“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共计7组主题16个活动题,旧版共计17个活动题。根据课标,新版教材对能力要求有了提升,减少了了解水平的活动,增加了理解水平的活动。如第一节第一目下的第一个活动题,旧版是“举例说明自然资源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新版则换成“正确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再如第二节第三目的活动题,新版删去了旧版中实际操作困难的活动“调查家乡的土地利用状况,写一篇短文”,改为了与课标紧密联系的“理解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实际应用能力,将可持续发展运用到生活中。

四、结论与建议

课标(2011版)在课标(实验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思想性,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人教版2013版教材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将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教材的编写中贯穿始末:在框架结构上更合理科学,目标明确;在文字编排中更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在图片的选择上更突出重点,与时俱进;在活动的主题上更结合生活,侧重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思想”,还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如大气污染、水污染、植被破坏等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提倡可持续发展思想”,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正确思想的带领下做正确的事,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献一份自己的力。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5] 冯华.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中国的思想渊源考察[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50-55.

[6] 龚建华.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概念[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03∶9-13.

[7] 达瓦卓玛.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特征及其教学意义[J].科技资讯,2006,26∶120-121.

猜你喜欢
旧版课标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关于旧版远程管理系统中的稿件说明
关于旧版远程管理系统中的稿件说明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