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
国际权威机构观点综述
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
一、对世界经济形势的主要观点
(一)世界经济依然温和复苏
德国经济研究所(IFO)2016年5月11日发布的今年第二季度世界经济景气指数由第一季度的87.8上升至90.5,但仍低于长期平均值96。该指数是通过对全球116个国家的约1000名专家问卷调查得出。IFO所长福斯特表示,世界经济依然温和复苏。从地区来看,北美复苏趋势较为显著,亚洲指数处于低位,欧洲虽然下降,但位于长期平均值以上。
(二)全球经济仍增长乏力
联合国2016年5月12日发布《2016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指出,全球经济活动仍未见起色,在2016年内出现转机的可能偏低。根据该报告,2016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将仅增长2.4%,与2015年相同,比2015年12月发布的预测下调0.5个百分点。发达经济体总需求的持续疲软将继续拖累全球经济增长。同时,大宗商品价格低落、财政和经常账户日渐失衡,以及政策收紧,这进一步为非洲、独联体国家和拉美及加勒比地区许多大宗商品出口经济体的前景带来负面影响。另外,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恶劣天气、政治形势的挑战和资金的大量外流也将使这些负面影响加剧。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助理秘书长莱尼·蒙铁尔说,报告强调需要更加平衡的政策组合,以恢复全球经济增长并创造一个有利于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环境。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预计在2016年和2017年将分别仅能达到4.8%和5.5%,远低于“至少7%的GDP增长”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警告,全球经济的下行风险依然偏高。大型发展中经济体仍然容易出现资本流动波动和汇率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会随着全球利率差异扩大而加剧。另外,大宗商品价格的进一步下降可能加剧某些依赖大宗商品的经济体的债务负担。报告也指出,加强各国间的政策协调可以减轻政策失调的负面溢出效应和遏制金融市场的波动。展望未来,该报告主张政府应当充分并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财政空间,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要扩大基础税收和加强税收管理。
(三)全球经济形势类似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在2016年5月26日于日本召开的七国集团(G7)峰会上,G7国家的领导人对新兴市场经济体表示担心。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则向他们发出了严厉的警告,将目前全球经济形势与八年以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进行了尖锐的对比。据日本经济新闻社报道,安倍晋三指出,数据显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在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之间下跌了55%,这跟雷曼兄弟破产以后大宗商品价格在2008年7月至2009年2月之间的跌幅相当。该社对安倍晋三这番言论的解读是,这相当于“对雷曼兄弟(破产)那样规模的危机发出的一种警告”。日本内阁官房副长官世耕弘成称,安倍晋三表示,G7领导人一致认为有必要采取灵活的支出措施来刺激全球经济增长,但采取这种措施的时机及具体金额则要视各个国家而定,并补充道,有些国家认为没有必要采取这种措施。比如,英国和德国一直都不愿出台财政刺激性措施。世耕弘成称,G7领导人的观点是:新兴经济体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但也有观点认为目前的经济状况并不是一场危机。
(四)全球经济面临的下行风险已经加剧
2016年5月27日G7对全球经济的下行风险发出警告,并呼吁采取协调一致的政策举措加以应对。G7领导人在峰会联合公报中称,自上次会议以来,全球经济面临的下行风险已经加剧。公报称,G7国家致力于以协调一致的方式加强经济政策予以应对,并出台更加强有力及均衡的政策组合,以便迅速实现强劲、可持续以及均衡的经济增长。G7国家一直在使用史无前例的货币宽松举措刺激经济,但G7领导人指出,单靠货币政策无法带来强劲、可持续及均衡的增长。G7领导人还重申,货币宽松政策不应被用来实现竞争性货币贬值。公报称,G7国家重申各自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过去和将来都是倾向于使用国内工具实现各自目标,而不会针对汇率。G7领导人重申了对市场决定汇率的承诺,并强调了所有国家都不采取竞争性贬值举动的重要性。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中学阶段是我国教育事业顺利开展的关键环节,初中生具有思维开阔、活泼好动等特点,而合作学习作为初中数学兴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浙教版数学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五)全球经济正滑入一个低增长陷阱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6年6月1日在最新发布的半年度《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警告,全球经济正滑入一个低增长陷阱,极端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弊大于利。OECD呼吁各国政策决策者增加开支以应对低增长陷阱。OECD秘书长古利亚称,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平平,而在许多曾经是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新兴经济体,危机以来的经济增长速度仍在持续放慢之中。OECD预计,由于贸易增长疲弱、投资不振、薪资停滞、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放缓,2016年全球经济将仅增长3%,几乎与2015年持平,到2017年才有望达到3.3%的增长率。报告预计,在主要发达国家中,美国经济仍将温和增长,今明两年的增长率约为1.8%和2.2%。欧元区经济增长改善也将十分缓慢,今明两年预计分别增长1.6%和1.7%。日本经济增速相对更慢,今明两年将分别只有0.7%和0.4%。OECD成员国整体今明两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8%和2.1%。许多新兴经济体的表现都在经历动力不足的困扰,俄罗斯和巴西的深度衰退仍在持续,巴西今年经济将下降4.3%,明年仍将下降1.7%。印度在新兴经济体中的表现则是一枝独秀,今明两年经济增长率都可能会达到7.5%。古利亚表示,劳动生产率增长较慢,而且不平等现象在上升是未来面临的挑战。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政策措施来确保各国能够走出令人失望的增长路径,使经济增长足以保证所有人的生活水平得以改善。
OECD认为,要避免陷入低增长陷阱,各国政策决策者需要采取更多政策协调措施,采用包括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结构性改革等在内的多种政策来促使经济步入更高增速轨道。OECD列举了一系列政策方面的建议,其中包括更多采取财政措施以及激活结构性改革来跳出低增长陷阱。OECD首席经济学家凯瑟琳·曼恩表示,全球经济在低速增长的陷阱中挣扎的时间越久,各国政府实现经济增长的承诺就越难以兑现。如果政府不作为,对于年轻人来说,其职业前景明显将变得更为黯淡,而未来的年金领取者的收入也将大受影响。不过,OECD表示,过度单独依赖于货币政策,并不能为提高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带来更满意的结果。超级宽松货币政策所能起到的作用已经大不如前,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效果会适得其反。报告指出,富裕国家政府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未能振兴需求,也未能对他们的经济进行彻底整顿。各国央行一直承担着提振经济增长的过重任务,而效果日趋减弱,这些措施甚至可能导致金融市场动荡。货币政策在短期和长期都没有能力单独恢复经济增长,超低利率和负利率使得银行面临盈利压力,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的资金链开始紧张,导致用于刺激消费的投入更少了。此外,OECD表示,更为积极的改革,尤其是瞄准服务部门的改革,能在短期内刺激需求,长期来讲可以改善就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包容性。报告还分析了英国脱欧带来的影响,认为这是值得关注的全球经济的下行风险之一。一旦英国脱离欧盟,将给英国、欧盟和全球经济带来不确定性,阻碍贸易增长,如果引发金融市场动荡,负面后果将更为强烈。
(六)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凸显
世界银行2016年6月7日发布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说,自今年1月以来,全球经济持续疲软,下行风险凸显。世行将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2.4%,低于今年1月2.9%的预测值。世行预计,2017年和2018年全球经济分别增长2.8%和3.0%,均低于其1月份的预测值。报告说,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的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增长低于预期、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迷、全球贸易和资本流动明显放缓。报告预计,发达经济体今年经济预计增长1.7%,低于1月份2.2%的预测值。其中,世行将美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测从1月份的2.7%大幅下调至1.9%,明年增速预期也下调0.2个百分点至2.2%。欧元区和日本今年经济增速预期分别为1.6%和0.5%,均低于世行1月份的预测。报告预计,发展中国家今年经济预计增长3.5%,低于1月份4.1%的预测值,明后两年增速将分别升至4.4%和4.7%。其中,今年巴西和俄罗斯经济将分别下降4.0%和1.2%,降幅均大于1月份的预测值。印度今明两年增速预计分别为7.6%和7.7%,均低于1月份预测值。报告指出,在经济增长疲软的环境下,全球经济面临的下行风险明显上升,其中包括主要新兴经济体增长进一步放缓、发达经济体增长停滞不前、金融市场情绪大幅变化、大宗商品价格长期低迷、地缘政治风险上升以及政策空间有限等。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考希克·巴苏表示,国际金融危机结束已有七年时间,但全球经济仍受困于低速增长,而且下行风险明显上升。发达国家经济仍在挣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分化进一步扩大。南亚和东亚以及依赖大宗商品进口的新兴经济体增长保持稳定,但大宗商品出口国经济进一步恶化。
二、对中国经济形势的主要观点
(一)中国经济受到基本面因素强劲支撑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网站2016年5月16日报道称,中国经济受到强劲基本面因素支撑,运行状况良好。在中国经济新常态和世界经济新平庸交织之际,中国近期发布的一些关键经济数据受到外媒广泛关注,其中也有一些看空经济的声音。但CNBC报道指出,仅凭个别经济指标的好坏并不能对中国经济状况作出切实有用的分析,观察中国经济需要更为宽广的视野,且需要结合短期和中期的情况来看。报道认为,中国经济今后维持相对较高增速仍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中国仍有相对较高的储蓄水平,中国经济内部拥有充足资金可以支持投资增长。与此同时,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通过鼓励技术创新、教育和职业培训等措施来提高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报道谈到,中国经济正在迅速向消费和服务业驱动转型。今年第一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超过六成,服务业增速远高于制造业。
(二)中国经济放缓是全球经济最大风险之一
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2016年5月19日对外发布《2016-2017年全球宏观经济前景预期》报告,报告认为中国经济放缓加深是当前全球经济最大风险之一,并预期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将回落至6.3%左右。穆迪称,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将着重于发展服务业;中国经济增长将继续受到信贷增加的支持,但信贷增加最终将加大银行系统内的长期风险。穆迪强调,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程度甚于预期是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增长放缓可能会导致避险情绪升温和金融市场压力加大,从而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连锁影响。穆迪指出,最近几个月,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忧虑有所缓解,数据表明经济正在企稳。
(三)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可能会在8月前到来
摩根士丹利首席策略师安德鲁·希茨2016年5月23日在研究报告中表示,中国经济放缓可能会在8月前发生。摩根士丹利表示,由于中国的信贷冲动消失,这意味着中国以及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消失只是个时间问题。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6.5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1.93万亿元。然而,中国的大规模信贷增长刺激在今年4月戛然而止。据央行最新数据显示,中国4月份社会融资规模达7510亿元,大大低于预期的13000亿元。中国4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5556亿元,同样大幅低于预期。摩根士丹利认为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活动飙升的原因是:信贷冲动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短期助力。同时,摩根士丹利预计,中国经济将在今年二季度及随后的季度急剧放缓,除非中国再次激发不可持续的信贷增长。安德鲁·希茨在报告中表示,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是举世瞩目的,这让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结构的基本部分。该国消费全球45%的铜,生产全球50%的钢铁,并承担了几乎12%的全球贸易。然而,这一重要性与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结合在一起。大部分投资者认为,中国对其公司前景至关重要,但是这些投资者同时表示对中国下一步走向的信心不高。为了应对经济增速放缓,中国去年年初大幅放松货币政策。利率被下调,财政支出上扬,同时放松了对房地产市场的限制措施。所有这些举措导致去年三季度以来中国经济数据向好。宽松政策有助于中国稳增长。但是,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阿赫亚也认为,这一增长是暂时的,而且近期的更大风险是: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可能会在8月前到来。
(四)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增速将是全球的两倍
OECD 2016年6月1日发布《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在报告中,OECD多次肯定中国经济发展前景,认为中国既有效缓解了短期内增长下滑,同时又在逐步深化着眼中长期发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多个积极信号不容忽视。OECD认为,目前,在就业预期稳定、收入逐步上涨的支撑下,中国社会消费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农村地区消费尤其活跃,反映出中国经济增长更具包容性。同时,旅游、文化、电子商务等多个产业处于蓬勃发展的热潮中。从中长期看,中国供给侧改革正在逐步深化,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当前,中国煤炭和钢铁等行业的过剩产能已开始削减,劳动力向工业和服务业重新配置为包容性增长提供了动力,鼓励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正在成为改善民众生活的主要引擎。OECD预计,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分别达6.5%和6.2%,在全球范围内位居前列,并达到全球经济同期预计增速的两倍左右。同时,中国市场需求的提振,也为疲软的全球贸易提供了重要支撑。就风险而言,OECD认为,中国应注意防范金融风险,因为近年来中国非金融部门债务率增长较快,中国企业的杠杆率依然较高,企业逾期还款的案例也在增多。但OECD强调,不应过高估计这些风险,因为中国正在推动经济结构转型,致力于减少房地产库存、让服务业和消费成为更重要的经济增长动力,这有利于控制债务高企以及金融市场波动等风险。
(五)世界银行维持今年中国经济增速6.7%预测
世界银行2016年6月7日发布《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指出,在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对于中国2016年经济增速仍维持为6.7%,与过去的两次预测相同。世行指出,目前中国服务行业稳定增长,但是工业活动的速度放缓。受政策支持,在某些细分诸如房地产市场领域,房价上升过快。自2016年初以来,在实际贸易加权范围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保持稳定。在2016年初,消费价格通胀上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通缩有触底回升的迹象。在逐渐趋于再平衡的前景下,中国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2015年资本外流导致损耗约20%的外汇储备,但这些已经在2016年趋于稳定。中国仍利用政府调控和政策缓冲来支持增长。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利用以信用为基础的宽松政策来进一步提高公司债务水平。世行认为,中国短期反周期的财政措施会对避免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有一定成效。中国将利用改善公司治理、加强审计和会计标准,以及利用更强的监管框架等手段来鼓励更有效的资源配置。
责任编辑:艾冰
·权 威 观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