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爆发性增长的内在动因
——互联网革命与传统业态变革

2016-12-29 17:27陈文玲刘秉镰刘维林
全球化 2016年7期
关键词:业态革命经济

陈文玲 刘秉镰 刘维林



新经济爆发性增长的内在动因
——互联网革命与传统业态变革

陈文玲刘秉镰刘维林

摘要:世界经济呈现出新经济形态,其中包括实体经济由于互联网革命引发的传统业态变革,要深刻认识互联网革命与传统业态变革产生的新经济,把握互联网革命将引发传统业态深刻变革的趋势特征,及其对人类社会和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革命性和颠覆性影响,在加速形成“五个下一代”业态变革中掌握主动权。本文深入研究互联网革命的基础理论,对互联网革命与传统业态变革的实践进行提升提炼,系统分析互联网革命与传统业态变革在我国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找出我国目前的差距和问题,对我国实施互联网领域的赶超战略进行顶层设计,提出引领我国乃至世界利用互联网发展共同创造发展新动能的战略布局。

关键词:新经济互联网革命传统业态变革内在动因

刘秉镰,南开大学校长助理、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刘维林,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新经济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爆发力?当代经济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重大变革?我们不仅要看现象,更要看实质;不仅要看这些发生在市场上纷纭复杂的变化,更要看其理论内涵。当代的世界经济,形成了两种基本经济形态:一种是实体经济,一种是虚拟经济。互联网把这两种经济形态连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新实体经济。不要简单地把互联网看作虚拟经济,它实质上是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泛在化和以“摩尔”速度爆炸式增长而引发实体经济形态的变革,形成了一种新的实体经济形态,即新实体经济。而这种新实体经济形态,是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两大经济形态的链接。当代世界经济呈现出新经济形态,其中就包括了实体经济由于互联网革命引发的传统业态变革。世界经济从以实体经济为主体的工业文明时代,进入到以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共同构成的信息文明时代,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技术基础、经济基础、社会形态和上层建筑都在经历着一场巅覆性重塑,共同构成了信息化时代下的经济社会大变革。旧的体系、规则、价值观和经济形态正在动摇和演化;新的体系、规则和经济形态正在重建或生成。

一、深刻认识互联网革命与传统业态变革产生的新经济,认识其对人类社会和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革命性和颠覆性影响

互联网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走向社会的短短20多年间,已渗透到全世界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着人类社会的运转方式,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步伐。互联网革命是人类发展史上历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和延续,但其作用范围远超过前几次科技革命。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12月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提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关键价值所在。在“互联网+”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在国内外理论与实践梳理总结的基础上,应以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历史为出发点,重新审视互联网环境下社会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与理论机理,打开人们认识互联网的一扇窗户,从理论上撕下互联网神秘面纱的一角,推动“互联网+”的理论变革。本文所提出的互联网发展战略是在国务院出台的“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国家战略层面做出的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思考,不仅限于互联网对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影响,而且站在国家总体战略布局和国际竞争的高度,将互联网打造成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要素,成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设施,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抢占网络空间制网权的战略基石。

(一)互联网革命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从单一的技术革命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的内在动因,给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全方位改变

互联网的诞生是人类信息存储与传播的伟大创造。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输、交换、储存方式,更改变了人们学习、沟通、交往和生活方式;不仅改变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更推动了人类的社会结构与治理方式的变革,是人类发展史上又一次里程碑式的革命。互联网革命给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以不可逆转的态势快速推进,强烈地冲击人类经济与社会运行体系,对经济社会各个方面产生着颠覆性、泛在性、历史性和全局性的影响。

信息技术上的不断突破,其本质都是在松绑数据的依附,最大程度释放数据的流动和使用,并最终提升经济社会运行的效率。互联网正在革新信息传播方式。互联网促使传播方式的交互性增强、传播方式更加多向化、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提升信息传播效率、降低传播成本、增强传播时效。互联网正在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基于互联网的购物方式更加多元化,互联网革命更好地满足了人类对于“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基于互联网革命的商业模式及服务方式创新,更好地满足了安全需求;基于互联网革命的社交方式变革,更好地满足了情感和归属需求;互联网也有利于创新创业,为满足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提供了更多机会。互联网促进政府治理模式转型。互联网革命促进政府网络化管理和服务创新,促使政府决策从精英型决策向科学型决策转变,有利于提高政府治理的公开透明程度。互联网改变传统思维方式。互联网思维催生了用户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等。

互联网这项20世纪人类的伟大发明,不同以往的单项技术革命,已经渗透到世界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各个角落,改变着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运转方式,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步伐。人类前三次革命都是技术性的革命,它引发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互联网革命是一项综合性的、渗透性、爆发性的革命,是以技术革命带动整个社会变革,使人类社会上历次革命得以延续和提升,它的作用和渗透力远远超过了前几次科技革命。在互联网环境下,从个人的思维方式到生活方式,从产业业态到国家治理方式都在发生深刻的改变。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革命发肇、发酵和发展的核心支撑,其作用范围远超以往的科技革命,必将对人类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带来全方位革命性的改变。

(二)互联网革命呈现不同于以往历次科技革命的独特特征,以大数据化、高度智能化、强融合化、移动化和泛在化作用于经济社会各个方面

互联网革命的主要标志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应用与普及。互联网革命与第一次以蒸汽机为代表、第二次以电力为代表的技术革命不同,以往的技术革命主要发生在实体经济领域,通过推动生产力变革间接推动生产关系变革;而互联网革命不仅作用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领域,同时还直接驱动着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互联网革命的典型特征可以归纳为四方面特征:

一是高度智能化特征。互联网革命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为重要依托,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实现了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与管理,充分体现了智能化的特征。

二是大数据化特征。随着全球范围内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普及,互联网数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和积累。数据不仅是动态记录的过程,更成为独具价值的资源,并逐渐成为直接交易物进入流通,又由于数据交易产生巨大的增量,使其具有极高的流通价值。

三是强融合性和渗透性特征。它不仅通过提供新技术手段实现对生产以及生活方式等诸多领域的影响和渗透,而且通过与产业链、价值链的协同互动,创造新的生产模式、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发展。

四是移动化及泛在互联网化特征。互联网实现了由桌面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转变,并将继续向“泛在互联网”演进。“泛在互联网”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能顺畅地通信为目标,终端形式是泛在终端的,网络形式是云端共享网络,具有自动反馈的特征,影响的经济社会领域包括全部产业以及所有的生活模式。

当前,我们正处于互联网革命的时代,同时也处于大数据变革的时代。随着全球范围内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普及,互联网数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和积累。2015年全球产生的数据量达到10ZB(泽字节),据预测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将超过40ZB,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大数据将重塑生产力发展模式,重构生产关系组织结构,提升产业效率和管理水平,提高政府治理的精准性、高效性和预见性。毋庸置疑,大数据将创造下一代互联网生态、下一代数据集成和协同业态、下一代制造业形态、下一代服务业态以及下一代社会治理结构。

(三)互联网革命导致世界经济形态、经济表征与产业链接方式产生颠覆性变化,世界经济内涵发生着一系列深刻变化

互联网革命颠覆了传统的世界经济形态与表征,使世界的发展从以实体经济为主体的工业化进程进入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共同构成的新实体经济形态,世界经济出现了若干重大变革或革命性变化。

一是世界经济呈现两大基本经济形态:一种是实体经济,一种是虚拟经济。互联网与高度杠杆和高度虚拟的金融衍生品不同,互联网不属于虚拟经济的范畴,是互联网这种崭新的技术手段引发了实体经济的变革,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两大经济形态链接成一体,形成新的实体经济形态。

二是世界经济的表征呈现出网络状态。不管是互联网、物联网,还是实体的公路网、铁路网、港口网、店铺网,更多的经济存在呈现出以互联网和物联网及其链接方式的状态存在,这就使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革。在这种网的状态下,通过网的链接把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变成了经济活动的网络体系。链接这些网的内生力量既不是行政的力量,也不是经济运行必然产生的结果,而是信息技术的嵌入和渗透,使之成为另一种实体经济形态。

三是制造业产业存在的状态形成一种链状的链接,表现为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服务链、信息链等。制造业不再是在原来的一条生产线、一个工厂或者某几个工厂的叠加完成制造过程,而是没有任何产权关系的产业链的链接、价值链的链接、服务链的链接以及信息链的链接。而它之所以能成为一个链,也是因为在现代流通中,信息作为一种要素禀赋进入流通,成为流通中最大的变量。若干的制造业企业变成一种链状的存在,出现不同国家产业链的组合,不同区域服务链的组合,覆盖全球的信息链的组合。在这种链状里面才有可能产生价值的链条。企业在这种价值链中如果是高智能的、高技术的、高回报的,则处于产业链的高端;反之则处于低端,无法创造高价值。企业的发展将主要取决于它在这个链上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世界经济的内在关联为信息先导,信息重复消费函数决定了效率和效能。信息在流通中的规律与任何商品不同,它的使用次数越多,其价值越高;而其他的商品,当它完成交易过程被消费的时候,就走到了它的终点。信息进入流通,它被使用的次数越多,消费的频率越高,它的价值就越高,信息的价值是随着它被使用的价值、流通的频率而增加的。

(四)世界各国都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抢占全球新技术革命的制高点,互联网革命与传统业态变革为我国实现赶超战略提供了重大机遇

纵观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史,每逢新技术革命来临,全社会都会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进程中,企业被重新排序,产业被颠覆和重组,国家在竞争力的位次上也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从而带来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调整重塑。世界各国纷纷通过制定推动互联网发展的国家战略来抢占新技术革命的制高点。

我国现在出现的互联网引发的业态变革,实质上是在互联网革命时代一场经济形态、传统业态、经济链接状态的根本性变革,与美国克林顿时期以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有着实质性的区别。从过去学习、模仿、追赶发达国家互联网发展,到主动认识、把握、引领和创造更高级形态的互联网经济,将互联网引发的业态变革作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新的动力和引擎。互联网革命再一次将我国推向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我国正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战略机遇。如何认识新时代、适应新时代并引领新时代?并将这一重大历史机遇转化为我国由经济大国迈向世界强国的创新驱动力,转化为我国在全球竞争中的新优势,我们就抓住了我国的现在和未来。

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产业结构大而不强,大量传统产业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而传统产业的发展变革是解决13亿人口大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渗透为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契机,我国应紧抓互联网革命的机遇,发挥技术创新的市场优势和制度创新的体制优势,大力推进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融合和改造,将互联网作为改善国计民生和解决社会问题的重大抓手,推动国家军事实力、政治影响力、经济竞争力和社会治理能力的综合提升,实现赶超战略。《〈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正式推出,标志着我国正在跟上人类社会跨越式前进的步伐,“互联网+”引发的大变革时代的大幕已经徐徐拉开。

二、深刻认识互联网革命引发传统业态深刻变革的趋势特征,在加速形成“五个下一代”业态变革中掌握主动权

互联网对传统业态的改变将成为泛在,当信息和其他传统产业交融的时候,便成为传统产业变革的引领性力量,从重塑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组织形态演进、改变产业市场结构、提升产业市场绩效和调整企业组织形态等维度,深刻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组织演进。互联网的渗透与融合使得传统产业业态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在平台和大数据的支持下,线上线下的分工合作更加紧密,一系列新兴业态正在快速兴起。互联网革命形成“五个下一代”业态,即下一代制造业业态、下一代贸易业态、下一代服务业态、下一代农业业态和下一代大数据集成协同与市场交易业态。

(一)下一代制造业业态——主要特征是智能化、柔性化、服务化、即时传输、流程再造

互联网革命导致若干领域传统业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产生下一代制造业的业态。从全球来看,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互联网工业”和我国的“中国制造2025”已经体现这一趋势。2015年底,中德两国已签署协议共同推进制造业的智能化和互联网化,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到2025年,我国整个制造业业态将发生重大变革,制造业将以智能化、柔性化、即时传输和通过流程再造实现全过程服务化为主要特征。

(二)下一代贸易业态——“E国际贸易”与其他贸易形式并存,并成为主要贸易方式

互联网革命还会产生下一代的贸易业态。阿里巴巴提出“E国际贸易”,实际上就是跨境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的应用。国际贸易有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小额边境贸易和我们提出的采购贸易,这四种贸易形式是当前的主要贸易形式。未来最有生命力的是“E国际贸易”。2015年底李克强总理在召开我国与中东欧16国会议期间,视察了郑州跨境国际贸易的试点,2016年1月国务院出台了在12个城市进行跨境电子商务试点的意见。“E国际贸易”这种下一代贸易形态的增长速度,将大大高于其他四种贸易方式的增速,将逐渐成为主要的国际贸易方式。

(三)下一代服务业态——服务智能化、需求个性化、移动互联网成为消费主流

下一代服务业态已经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在很多领域开始呈现,未来还将会发生更大的变化。服务业态的智能化、需求的个性化、移动互联网化和基于移动终端的消费需求将决定消费市场的集成,成为消费的主流方式。新的实体经济在国际贸易和当前流通的业态变化方面表现也会非常突出,通过改变信息获取、产品展示、市场链接的方式,推动整个社会向新一代国际贸易和现代流通体系加速演化。一是线上线下流通的立体化和混沌化。二是形成若干个新型公共服务平台,或者叫准公共服务平台。平台虽然是最大的,成交额是最大的,但是成交者是分散的,它是为若干个在平台上运行的若干个群体或者是个人提供准公共服务。三是场景化、社区化、移动化,并且移动化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这种场景化、社区化、移动化可能要决定零售业态的变革。

(四)下一代农业业态——订单生产、信息可追溯、农村电商成为主渠道

下一代的农业业态也会发生非常重大的变化。农业会形成订单农业,会使食品安全成为业态革命的方向,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全过程信息的透明化和可追溯体系,将使农业业态发生革命性变化。农村电商将成为农民买、卖的重要流通通道。

(五)下一代大数据集成协同与市场交易业态——大数据存储、大数据交易与消费、数据生产和增值

下一代的数据集成、协同的新业态,发端于互联网,继而形成数据集成,再进一步发展到云服务、云计算,统称为大数据。未来大数据的存储,大数据的交易,大数据的生产和对数据的分析,将生产出激增的数据产品。这种数据产品将成为可以创造价值和附加值的交易品,直接交易数据将成为一种趋势,形成巨大的交易市场。数据将从储存、应用转向市场交易要素禀赋,谁占领了数据协同集成和交易的高端,谁就能创造巨大的数据消费需求。

三、深入研究互联网革命的基础理论,对互联网革命与传统业态变革的实践进行提升,提炼出一系列崭新的理论、理念与概括

现有的经济学理论诞生于工业经济社会,传统经济学理论体系对于生产要素的构成、生产函数的形式以及市场均衡的实现等基本问题的认识都是基于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所形成的经济系统。然而,在互联网革命的推动下,全球已经从工业时代进入到信息时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及运行机制已经发生改变,工业时代下作为经济学理论基石的部分基本假设和基本规律被打破。这些基本假设与规律的打破或颠覆,使得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暴露出诸多缺陷,已经难以解释和指导互联网时代下经济的运行,必须通过深入研究提出新的理论概括。

(一)信息时代打破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规律,打破了传统西方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

一是“社会人”假设日益取代“理性人”假设。传统经济学的核心是“理性人假设”,即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代价去获得最大经济利益。但在互联网时代下,人类的“社会性”特征日益凸显。互联网使个体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个人成为真正意义的“社会人”。互联网使人们共享社会信息的程度大大提高,在社会活动的各个阶段或环节博弈中,所有参与人的行为信息日趋共享。二是打破“资源稀缺”假设。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资源的稀缺性和“理性人”假设一样,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无论农业经济时代还是工业经济时代,人类在经济活动中所利用的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等都是稀缺资源。在信息经济时代,互联网革命衍生出的新要素信息,具有非独占、易复制、非损耗性等特征,致使信息资源不再稀缺而是极其丰富。三是颠覆了部分传统经济学规律,包括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边际成本递增规律。传统经济学认为,随着所消费物品数量增加,其边际效用是递减的;随着生产要素不断投入,其边际成本是递增的。而在信息经济时代,随着占有的信息资源越来越多,其带来的效用是递增的。此外,在互联网背景条件下,生产规模是不断扩大的。

(二)互联网革命打破传统信息经济学与博弈论等表述,赋予信息要素以全新的内涵,重建和拓展了经济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

信息经济时代的革命性新变化与新现象需要新理论的诠释,本文在理论创新方面进行了重大探索,提出了包括信息进入流通领域将产生显著的价值倍增效应,信息本身成为独特的重要资源,信息使虚拟经济成为与实体经济并驾齐驱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等重要观点。从经济增长、产业经济、社会分工和治理体系等四大领域提出了互联网时代相关理论的应用与拓展,以期为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实践提供理论层面的指导。

互联网驱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三方面:一是信息自身作为新要素投入所带来的经济增长;信息新要素间接作用于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驱动经济增长;信息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二是在产业经济方面,互联网具有影响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组织演进的机理。信息具有渗透性、融入性与嵌入性,是资本等传统要素所不可比拟的。当信息和其他的产业交融的时候,便成为传统产业变革的引领性力量,从重塑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组织形态演进、改变产业市场结构、提升产业市场绩效和调整企业组织形态等纬度,深刻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组织演进。三是在社会分工方面,互联网重构了社会分工演进的理论基础。与以往社会分工网络不同,互联网主导型社会分工网络呈现出范围经济、边际成本递减、实时协同、级数扩张、长尾效应等运行特征。四是在社会治理方面,互联网驱动社会治理模式变革的机理是互联网革命通过变革社会治理体系的各项基本要素而对其实施全方位改造。社会治理理念正在受到革新,治理主体日益多元化,治理结构趋向扁平化,治理手段日益现代化,同时,由于互联网在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战略基础性地位,其本身也成为一国乃至全球社会治理关注的核心与焦点。

(三)互联网革命引发的业态变革,打破了基于一般均衡理论体系的经济状态,代之以非均衡为特征的新常态

均衡是主流经济学理论的一个核心基石,从瓦尔拉斯提出一般均衡的数学模型并论证其存在性起,均衡就被视为经济过程必然导致的一个结果,到阿罗—德布鲁范式时一般均衡已经形成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当市场完全竞争且资源存在稀缺性时,一般均衡解的存在性能够得到论证,并且形成一个有效率的结果。然而,当互联网革命所带来的信息要素进入生产流通过程时,信息要素的可复制性、无损性已经打破了资源稀缺的前提假设。均衡理论已经难以解释互联网时代的很多经济现象,信息要素的增殖性、共享性和外部性特征推动了经济活动更多呈现出非均衡、自组织、自适应和动态性特征,不均衡状态长期存在,社会经济体系不再以优化和均衡为主要调整方向,而是走向动态的演化与调适。相应经济政策的设计也更多着眼于如何设计新的协调机制以推动经济系统的演化与适应,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系统分析互联网革命与传统业态变革在我国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寻找我国目前的差距和问题,争取把握主动权

庞大的产业规模和互联网用户规模使我国成为互联网产业应用最具潜力的市场。自我国引入互联网短短20多年来,我国的互联网用户规模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在全球上市互联网公司前30强中,我国企业占据四成,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四家企业进入全球互联网公司10强;网上零售额已经达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一成,并以年均50%左右的速度递增。这种爆发式的增长速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政府对互联网的高度重视,以及为互联网发展创造的宽松环境。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包括实施“宽带中国”战略,部署发展第三代、第四代移动通信,在全国推行“三网融合”,积极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加快推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智慧城市等互联网应用,大力促进信息消费等。习近平主席对我国创新发展和互联网发展作出重要批示,并在不同场合发表重要讲话,如在2015年世界互联网乌镇会议上作出重要指示。在2015年3月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国务院连续发文提出相关战略,诸如“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等,标志着我国互联网发展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互联网与个人、企业、政府将实现深度融合,催生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很多方面还处于赶超过程中,互联网在我国应用呈现出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典型特征。一是互联网产业应用需求广泛,已成为经济转型升级重要支撑。二是大数据行业应用快速推广,引领经济社会运行方式变革。三是互联网企业规模大,发展潜力强劲。四是互联网重塑我国商贸流通模式,新型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五是生产制造与互联网融合加深,产业加速转型。六是“互联网+”金融、医疗、教育发展迅速,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七是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迅速推进。

在我国互联网发展面临重大机遇的同时,我国互联网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从全球看,我国互联发展水平整体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一是互联网人口渗透率处于世界中后水平。据“世界互联网统计机构”的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第二季度,互联网对北美人口的渗透率为87.7%,全球第一;对大洋洲人口的渗透率达72.9%,全球第二;欧洲高达70.5%,全球第三;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达52.3%,居全球第四;亚洲和非洲的渗透率分别仅为34.7%和26.5%,在世界排名中分列倒数第二和第一,低于全球平均值42.3%。同样,根据该机构的统计,就互联网对人口的渗透率指标来讲,截至2014年12月底,互联网对我国人口的渗透率为49.5%,高于亚洲平均水平,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低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平均水平,更低于欧洲、大洋洲和北美洲的平均水平,后发迹象极其明显。二是互联网硬件发展水平处于世界中下水平。就数字接入能力指数指标来看,最高的是瑞典,其该项指标值高达0.85,美国为0.78,英国为0.77,日本为0.75,德国为0.74,新加坡为0.75,而我国仅为0.43,与斐济、乌克兰、加纳、菲律宾水平相当,世界排名第85位。三是我国不掌握世界互联网关键基础设施。在全球互联网基础设施领域,我国的地位十分低下。比如在架构全球互联网的根服务器领域,要用来管理互联网的主目录,全世界共有13台,一个为主根服务器,其余12个为辅根服务器。唯一的主根服务器和九个辅根服务器放在美国,其他三个辅根服务器,两个放在英国和瑞典,一个放在日本。美国政府授权的“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简称ICANN),通过管理所有根服务器,负责全球互联网域名根服务器、域名体系和IP地址等的管理。

此外,近年来国际社会信息安全事件频发,我国信息安全的挑战与日俱增,并经历了一些重大信息安全事件的考验,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影响大国关系最重要变量之一。由于核心关键技术缺失和网络基础资源短缺,网络攻击、网络失泄密等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因此,信息安全保障必须警钟长鸣、未雨绸缪,必须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关键作用,深入推进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融合,加快互联网产业发展,努力实现国际赶超,高度重视和主动把握网络空间的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否则,可能错失互联网大发展和国际格局大调整所带来的全新机遇,使我国在新的发展变革和国际竞争中掉队,并有可能危及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和信息安全。必须珍惜我国目前在互联网革命中取得的先发优势,争取在这一轮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权。

五、着眼于互联网革命引发传统业态变革的作用领域、作用方式和作用机制,为我国在互联网革命中抢占制高点寻找努力方向

“互联网+”在服务、制造、农业等领域深度融合,使得一部分传统业态和商业模式正在逐步消失,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推动着我国业态的转型升级。本文基于互联网对服务业、制造业和农业三大产业体系所发挥作用的系统研究,比较全面地总结概括了互联网引发传统业态变革的作用领域、作用方式、作用机制和作用模式,为相关产业拥抱互联网、推进实施“互联网+”行动,提供了可参照和借鉴的战略路线图。

(一)互联网革命加速了我国服务业创新发展,推动了一系列新业态的出现并带动服务水平提升

互联网对我国服务业影响是深刻的,带来的冲击和机遇也是巨大的。特别是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互联网金融、软件和服务外包为代表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加速了我国服务业创新发展。互联网革命对于服务业的信息获取模式、产业组织模式、服务产品特征、盈利模式特征、商业决策特征、产品创新特征、市场营销特征、市场竞争特征以及市场资源组织形式等九大方面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一是在贸易和物流领域,互联网通过改变信息获取、展示、连接的形式,推动整个社会向新一代商业贸易和流通体系加速演化。大宗B2B(企业对企业)贸易平台和零售B2C(企业对个人)平台开始冲击传统实体渠道,线上贸易体系和线下交易体系可能形成边界清晰、相辅相成、共生发展的新一代流通产业。电子商务平台经济成为流通市场各类资源、服务的网络集散门户和新型集聚形态;第三方中立平台模式改善了传统流通模式在信用、融资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各类垂直平台推动了流通市场的极致细分化、专业化,提升了流通体系的整体服务水平;O2O(线上对线下)通过全渠道、场景化推进了流通市场业态向“消费主权”时代迈进;社群、微商、社区化众包等关系型销售网络和共享经济快速发展;C2B(个人对企业)定制将进一步重塑未来的流通体系;此外,互联网跨境电商对外贸流通服务业的新变革,出口链环节缩减,带来跨境贸易的零售革命;出口更加依赖品牌和渠道;进口也倾向于小批量和低关税,并且更加依赖于平台;贸易流通更加平台化、碎片化、全程化、专业化、智慧化。

二是在金融领域,传统金融业务不断演进,新的金融业态渐成雏形。互联网利用在信息传递、数据积累、工具平台搭建等方面的优势,为金融服务提供了新的创新载体和平台,互联网延伸了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互联网金融通过与传统金融的互补性竞争促进了两种金融企业双方效率的共同提升,大大提高了金融体系的整体效率,推动金融市场从效率相对低下的传统模式向活跃高效的新时代过渡;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传统金融的服务方式、打开了民间资本参与传统金融的通道,第三方支付、互联网理财、众筹、P2P(点对点)等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不断涌现。

三是在旅游、餐饮、医疗、教育等领域,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消费形式、商业模式和服务方式。即时性消费、场景化营销、极致化体验、众包化参与、分享式传播、社区O2O、平台化沟通、智慧化养老、远程教育等不断更新和涌现,推动着这些行业服务水平的提升。

在酒店和旅游行业,互联网平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这一行业,酒店和旅游行业也是最早引入互联网的服务业形态。移动互联网让旅游和酒店消费更加便利,满足了消费者即兴、临时的旅行住店需求。移动互联网创新“场景化”营销渠道,互联网开启了酒店和旅游资源线上直销渠道,新的“去中介化”的营销渠道和模式不断出现。互联网对旅游和酒店业市场的本质影响是商业民主化和消费者主权,互联网时代的信息透明化让“用户至上”成为企业生存的基本市场竞争逻辑。

在餐饮行业,互联网对餐饮行业的改变日趋深入。以互联网为依托,创业者开始对餐饮行业的运营模式不断创新,并引领了消费模式的变化。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和O2O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餐饮行业消费和运营模式的变革。消费模式与运营模式是相辅相成、共同演变,外卖上门日益流行,远程排队和基于位置的餐饮服务日渐增多,“点评”与“分享”成为营销引流的重要通道。

在医疗、健康和养老产业,互联网平台和智慧医疗提升了医患沟通与信息交流效率。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商业模式不断解决传统医疗模式痛点,远程医疗也能有效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医药电商和医疗信息网站冲击着传统医疗体制,医药电子商务有望突破“医药分开”改革瓶颈;互联网平台通过整合供应链推动医药流通和健康产业转型升级,直销平台模式推动上游医药供应链的扁平化,互联网推动健康产业在服务模式和产品开发方面的创新发展。互联网还推动养老产业向社区化、智慧化转型升级。

互联网进一步提升了教育的均等性、普遍性和知识传播效率;互联网在内容、模式上推动了教育的专业化和高效化;互联网推动了社会教育从“阶段性”和“碎片化”教育向“终身学习”和“连续性”教育转变。通过远程教育、互联网技术支撑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放大了教育供给侧满足教育消费需求的能力。

(二)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加速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在制造领域,传统集中式大规模生产方式开始走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化,以满足日趋个性化、社会化的消费需求。互联网为我国制造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迈进提供了平台与支撑,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在线采购、线上线下协同营销、产品服务化、平台化交易等改变了我国制造企业传统的商业模式,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为制造业价值链的融合式发展和高端攀升提供了有利契机。垂直化、中心化传统金字塔式管理方式逐步被更加高效的扁平化、信息化的新型企业管理方式所取代。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随着互联网革命影响的进一步深入,软性制造、工业互联、协同创新、绿色制造等将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潮流,未来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将迎来重大机遇。

(三)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紧密结合,加快了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互联网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模式和产业组织结构等方面。其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智能农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形成,提升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程度,实现新型高效设施农业生产模式以及构建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保障农副产品安全四大方面。互联网还推动了农产品销售模式的创新,如电子交易平台有效整合了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保障农产品供销渠道的畅通,农业大数据支持的市场分析,大大提高了农产品市场预判的准确性。对于打造知名农业品牌、培育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等,互联网都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此外,互联网凭借便利化、实时化、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等优势,为农地确权、农技推广、农村金融、农村管理等提供精确、动态和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促进了农业经营管理体系和服务方式的现代化,开辟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道路。

六、我国实施互联网领域赶超战略的顶层设计,以及引领我国乃至世界利用互联网发展共同创造发展新动能的战略布局

在互联网经济迅猛发展的形势下,迫切需要将互联网发展战略纳入当前国家发展转型的总体战略布局,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对互联网的发展、影响及战略思路,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和思考。从全球视角来看,推动互联网发展,抢占发展先机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战略部署的重点。通过对美国、德国、日韩和欧盟推进互联网发展的历程和经验进行系统研究发现,这些国家通过战略性、前瞻性、系统性地制定推动互联网发展的政策、战略和计划,实现了互联网对传统业态的渗透、改造和重构,从而实现了产业升级。

我国经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错综复杂局面,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再加上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之中,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更趋复杂,经济已经进入了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尽管西方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中遭到重创、复苏缓慢,但如果我国经济依然保持粗放式增长模式不变,即使现在率先回升,也难免今后仍将落后于他国,并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面对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人才素质,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总量与结构、速度与质量、效率与效益的均衡发展。互联网成为切实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挥互联网技术在绿色、低碳、智能、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将有效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将有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塑造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将不断催生培育出新业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激发社会投资、增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活力,促进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将大幅提升社会劳动力素质与技能,变革创新方式,发挥信息与知识等新型生产要素作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及时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制高点,迎接新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来临。

我国具有互联网大国和后发优势,大力发展互联网不仅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的关键,同时也是保障国家安全、争取国家利益,开展大国外交、提升国际竞争力和我国在全球治理体系话语权的尖兵利器。要从人类科技革命发展史和国家发展战略出发,牢牢抓住全球互联网革命浪潮,顺势而为、勇于赶超,对内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以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为基本要求,以发展和改善民生为落脚点,将互联网打造成为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对外与各国本着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原则,深化国际合作,尊重网络主权,维护网络安全,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

从国家战略高度制定互联网发展战略,统筹制定一揽子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按照夯实发展基础、强化创新驱动、营造宽松环境、拓展海外合作、加强智力建设、加大引导支撑的互联网发展思路,重点推动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生活低碳便捷,将互联网打造成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要素,成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设施,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抢占网络空间制网权的战略基石。打造新动能、壮大新经济、引领新常态,拉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将互联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资源。

一是将互联网作为未来国家和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基础设施。互联网将成为像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像水、电、气等公用基础设施等一样,成为国家、企业和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基础设施。这一基础设施日益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化,减少社会贫困,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二是将互联网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先导力量。互联网具有通用性、交互性、开放性和共享性四大基本属性,依托便捷优势、扁平优势、规模优势、聚集优势和普惠优势这五大优势,加速与各产业融合,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应利用好互联网的优势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互联网能实现机器、车间、工厂、信息系统、劳动者乃至产业链与价值链各环节的全面深度融合,有效提高制造业产品、装备、工艺、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带动柔性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型生产方式的发展,引领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带动了以网络化、平台化和智能化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能激发传媒、娱乐、餐饮、零售、批发、金融等领域的消费潜力。

三是将互联网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创新平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党中央国务院在经济新常态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要求的关键所在。互联网不仅是创新的主战场,也是驱动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全面创新的最重要技术手段。我国发展互联网,不仅要在互联网领域持续创新,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改善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金融、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的监管,争取在下一代互联网规则、地址资源分配、网络空间等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更要注重互联网与其他领域的全面融合,即实施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计划,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现代服务业,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四是将互联网成为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渠道。我国公共服务不均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医疗资源过于集中在大医院,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在大城市,城乡间、东西部之间,大小城市之间社会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现象严重。互联网作为一种通用技术,能有效缩短物理距离,突破区域限制,通过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智慧解决方案将城市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与全社会共享;偏远落后和农村地区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段,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推动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是将互联网作为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基石。互联网使得全球成为地球村,网络空间日益成为公民友好往来、文化传播、经济贸易、国际交往、国家角逐的重要空间;网络空间已经成为继大陆、海洋、天空、太空之后的人类社会第五大疆域;网络空间同样包含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维度,正发展成为一个与物理世界平行的新世界。我国应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大机遇,掌握下一代互联网资源分配主动权,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

争取到“十三五”期末,基本建成安全可靠、泛在高速、绿色健康的下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基本形成公平竞争、诚实守信、创新活跃的市场环境;产业互联网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互联网普及率大幅提高、数字鸿沟大幅缩小、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互联网已经成为经济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

争取到2025年,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入融合,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战场,互联网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互联网经济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为我国成为经济强国创造新的基础条件,使我国成功迈入互联网强国。

责任编辑:沈家文

作者简介:陈文玲,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执行局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本 刊 专 论·

猜你喜欢
业态革命经济
发挥示范功能,探索数字助农新业态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唤醒街区想象力:多元业态赋能创意社区
“共享员工”更需共同呵护——新业态劳动者的权益如何保障?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中国的出行革命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