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玉娟
(湖北大学 知行学院,湖北 武汉 430011)
ERP背景下粮食企业财务预算体系构建
桂玉娟
(湖北大学 知行学院,湖北 武汉 430011)
粮食企业预算管理对提高粮食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作用重大。本文分析了粮食企业财务预算现状,提出了ERP背景下财务预算的目标及利用ERP系统加强财务预算的具体措施。
ERP;粮食企业;财务预算
1、财务预算方法较单一,预算调整滞后
虽然很多粮食企业均有财务软件系统,但大部分财务预算工作主要还是通过手工完成,采用的方法主要以静态预算和增量预算为主。在编制财务预算时,以前三年或前五年平均数据为依据,确定较固定的业务量,在此基础上考虑粮食政策变化及未来不确定因素对业务量予以增减调整。这种编制方法优点在于相对简单,但缺点在于增减比例幅度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且上级部门可能根据硬性指标压缩下属单位预算,导致财务预算指标的编制不够客观,指标有效性受到影响,使财务预算未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此外,粮食企业的财务预算基期数据选取源于企业的历史指标和历史经济活动,由于粮食企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大,当环境或市场发生变化时,企业成本、售价、销量也会随之产生较大变化,依据历史信息而编制的静态预算不能及时根据当前实际调整相关数据,财务预算数据调整相对滞后。
2、财务预算编制较独立,部门协调不够
粮食企业的财务预算编制主要靠财务部门完成,财务部门的财务系统往往较独立,与企业OA、ERP系统相关数据缺乏共享与交流。当前,很多粮食企业对财务预算认识不够充分,认为财务预算是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认为自己工作无关,各部门对参与财务预算工作积极性不高,使得财务预算不能发挥该有的作用,财务预算与各部门预算的衔接性较差,预算方案可能与实际业务计划脱节。
3、财务预算执行效果不佳,配套制度不健全
如前所述,财务预算的制定主要在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协调不够,这导致财务预算在基层执行时可能遇到较大阻力。同时,大部分粮食企业并没有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财务预算编制完成后,对执行过程的监督力度不大,对预算偏差重视不足,缺乏深入的执行偏差分析,不能及时纠正偏差。
部分粮食企业缺乏财务预算管理相关配套制度,如预算执行报告制度、预算分析制度、超预算预警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由于缺乏有效的财务预算监督、考核和激励制度,导致财务预算执行效果不佳。
4、财务预算内容较粗糙,对资金成本重视度不够
粮食企业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如为保护农民利益而实行的最低保护价政策及粮食补贴政策等。因此,部分粮食企业财务预算内容较粗糙,对涉及财政补贴的内容编制较为仔细,而对不涉及财务补贴的内容编制主观随意性较大。
此外,最低保护价政策加大了粮食企业的成本。对粮食企业而言,在收购粮食过程中将占用企业大量的营运资金,同时贷款资金成本较高。收购粮食量的变动将影响上述营运资金及相关资金成本,而在粮食企业财务预算中对此考虑较少,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1、建立以实际业务数据为基础的动态预算
ERP系统是对企业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一体化管理的软件系统,实现集成化应用,建立企业决策完善的数据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
ERP背景下的财务预算首要目标,是保证财务预算数据基于系统集成产生的业务数据,并能实时根据业务变化情况予以动态调整,以减少财务预算的滞后性,缩短财务预算与财务决算之间的差距。
2、建立部门协同预算机制
部门之间的目标和职责不同,使得不同部门利益不一致,导致财务预算编制易、执行难。因此,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应通过ERP系统实时反馈,吸纳不同部门的意见,协调部门预算与财务预算的差异,使部门利益服从于企业利益,部门预算与财务预算保持一致,提高预算的可执行性和科学性。
3、实现预算内容精细化
ERP系统为企业提供丰富的管理信息,利用系统信息资源实时查询各类动态数据,为预算提供有用的信息,实现预算内容的精细化。如可实时编制粮食企业的购粮量、售粮量及相关增长量等基本预算指标,还可以编制基于上述基本预算指标的综合预算指标,如资金占用量、净营运资金规模、资金成本等。财务数据精细化,可以提高粮食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为粮食企业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4、实现管理改善持续化
随着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深入,增强企业管理水平,改进企业管理流程,完善相关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为企业建立一个可以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和不断改善管理的机制。这也是财务预算体系应用成功的重要标志。
1、财务业务无缝结合,实行预算动态化管理
传统的财务预算编制数据准确性和及时性难以保证,编制时间较长。由于业务流程不在财务监控范围内,财务人员接触的单据对会计事项描述已被简化、模糊化,因此,财务预算编制与业务执行往往较有差距。
但ERP 系统中,业务原始单据可通过业务模块流转汇总到财务模块中,实现了粮食企业对业务流程的实时管控。这种高效率的实时管控,同时也保障了财务预算基期数据的动态化管理,使财务预算基期数据具有准确性和及时性。
因此,财务预算编制的主要依据不再是历史数据与历史经济活动,而是实时业务数据。ERP 系统将业务数据在系统内搭建起了一个顺畅的信息流,通过系统设定的流程流转,财务人员可随时调取相关数据作为参考,不受过往数据的限制,同时可以运用一些较先进的财务预算方法,如弹性预算法、零基预算法和滚动预算法。以零基预算法为例,财务人员可从实际需要和合理性出发,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其开支标准是否合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预算。同时,由于ERP系统可以使数据得到及时的反馈与修正,可将以往的定期预算模式,改为按月滚动预算,进一步使财务预算数据贴近当年实际,实现预算可控在控。
业务部门从事后报账到事前报告,财务部门从事后反映到事前控制,财务预算的动态化管理建设加强了财务与前端业务的结合,及时的反馈、沟通、监督,使预算管理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2、设计统一流程及模板,实现协同预算
现阶段粮食企业的财务预算编制主要由财务人员手工完成,而业务流程与财务管控分离,财务人员往往到确认付款或付款阶段,才能了解此项业务是否在预算范围内,这种事后复核性的预算控制不仅降低了预算的约束力,也为粮食企业财务管理、经营管理带来隐患和弊端。
通过ERP系统推动,形成以企业整体利益为先的多部门协调机制,倡导良好的部门沟通,可以改进财务预算与部门预算不协调问题。如在ERP系统中,设计统一的、 端到端的预算管理平台及预算管理流程,根据企业实际设计预算编制模版,利用ERP系统对企业进行统一的预算编制管理。各部门预算数据编制、上传、下载、汇总、修改等都在系统中完成,实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统一流程,提高预算编制效率,增强数据和预算模板准确性。更重要的是,财务人员可以及时根据业务部门的数据反馈,对预算基础和预算模板进行修改和控制,这将提升了粮食企业的预算管理能力,也增强了财务对业务的真正监控。
3、完善财务预算体系,实现全过程预算
目前,大部分粮食企业的财务预算重在编制,对后期的执行、分析、考核及监督力度有待加强。通过ERP 系统,可实现财务预算的全过程管理。
在此过程,财务人员应具有双重身份,既要与业务部门协作,又要对其进行监督。如在ERP系统中,财务部门通过实时持续动态监测业务数据,制定出月度、季度预算分析报告,通过详细的指标增减分析和趋势分析,提供相关信息以纠正偏差,并将分析报告反馈给业务部门。同时,可根据不同部门实际及业务性质设置预算偏差范围。对于在超出预算5%以内的事项确定为合理调整事项,由业务部门自主处理,可不进行偏差分析;对于超出预算5%-10%的事项确定为预警事项,由业务部门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对于超出预算10%以上的事项确定为重大偏差事项,应由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会同处理,通过偏差分析,确定影响因素,采取强效措施及时整改。
每年年末,ERP系统可自动生成全年预算与业务执行情况分析,以客观评价预算编制质量、完成情况,进行量化考核,确保预算执行的严肃性,真正实现了预算对粮食企业经营管理的指导监控作用。
4、健全财务预算指标数据,实现财务数据共享
ERP系统相对于传统财务核算系统另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将资金流、实物流与信息流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创建起一个信息共享和服务共享的大平台。
因此,可以将财务预算指标进一步细化,分为基本指标和综合指标两个体系。基本指标如粮食企业现金流入、各项现金支出等预算指标,而综合指标可包括业务量、粮食仓储量、营运资金规模、资金成本等,在设计中更加注重其他部门对财务日常的管理需求。上述财务预算数据将通过ERP系统共享给粮食企业各单位。
财务部门将通过各单位反馈回来的预算执行情况,编制预算执行报告、还对照同业相关数据,对偏差进行分析,及时调整或纠正预算数据的偏差;如出现重大偏差,可要求业务部门出具相关偏差说明,增强了财务预算的科学性。
总而言之,通过ERP系统实施财务预算,实现动态预算、协同预算、全过程预算及数据共享,将大大提高粮食企业财务预算的效率,增强决策的科学。
[1]董开华、史成刚、葛鹤春:浅谈ERP-NC系统在粮食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J].商业会计,2012(19).
[2]史成刚:新形势下县级粮食集团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策略[J].中国商贸,2014(9).
[3]刘玉新:关于粮食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建议探析[J].财经界,2014(21).
[4]丁志:大型粮食企业全面预算编制管理探讨[J].时代金融,2015(30).
[5]刘丽军:企业ERP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研究[J].财会通讯,2015(23).
(责任编辑: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