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荣荣,程 华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远景学院,山西 晋中 030800)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研究
程荣荣,程华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远景学院,山西 晋中 0308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加速度不断加快,逐步实现了经济效益好,价格稳定的好局面。然而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状况出现了明显的差距,调查数据渐渐凸显出局部经济过热的问题,区域协调发展受到了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剖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切合实际的解决对策,供相关人士进行参考。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趋势
近几十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越来越快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同时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进步,如今我国处在经济与社会加速转型的过程中,经济的增长须符合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如今由于多元化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域的发展基础不一致,经济政策也有不同,如何结合实际状况条件下对于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协调是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环节。
至今为止,国内的大部分研究学者认为,区域性经济协调发展状况可以规划到过国际经济的发展范围内,此外其他的部分研究人员觉得区域经济发展是在环境、资源、经济、人口等各种元素之间相互协调产生的结果。对于国内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发现,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经济差距比较大,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了显著的不平衡问题,国家已经颁布或是出台相关的政策进行解决和控制,目的是为了让不同区域的经济能够发展均衡,结合不同地域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状况判定,还可以将区域经济状况划分到可持续发展的范围内,从这个层次上出发来看,将经济区域的定义指定为协调发展主要依靠在共同开放的基本状况上,能够加速不同地域相互的经济关系状态,促进不同区域能够减少差距,形成均衡性发展。目前来看对于我国是否协调发展的判定标准划分为三个层次: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内在联系。
国民经济水平的综合提升和区域经济的变化状况有重要的关联性,同时双方面的依赖性也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的加深。总体来看,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进步必须依靠中西部以及东部整体的关系、沿海和内地发展的关联,将其中发展的关键环节概括总结就是:促进区域经济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将发展作为基本,对于区域内部合理开发,通过科学的专业制度执行,降低不同区域的服务水平等级区别,让不同区域的人民可以享受一致的待遇、生活水平保持在同等的层次。同时发挥比较优势在产业方面的作用,尤其是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重点内容,不同的地域内部必须合理考虑自身经济开发的承载力,在此基础上,利用自己的优势,加大对于潜能的开发力度,在内部建立符合特色的产业结构,促进整个的进步;不同区域之间应该合理有效沟通,发挥优势、避免劣势,能够进行良性的互动,这也是发展协调经济的基础。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一体化,最终提升国家整体的经济水平,这并不是短期内可以快速实现的,整个环节实施过程中应该避免重复的建设,实现各区域相互的互补联通,落实总体发展战略,重视我国西部的经济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1、对于协调发展定义和评价方法
由于对于协调发展的理解具有异议,因此造成发展研究方法上的分歧。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表明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也是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分析,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不同子系统的共同进步,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定义为在保持区域开发的基础上,不同部分的经济联系逐渐加深,各个区域的依赖性持续增加,构建经济的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状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方法正是立足在这些标准上构建起来的。
2、具体的评价方法
目前国内对于区域经济联系状况的测量和计算主要是依赖公式Moran's I系数,将区域数量和调查年份以及区域内的人均GDP、区域和系统之间的空间相邻权重矩阵等数据收集好后,分别的带入到Moran's I系数公式中,根据Moran's I系数的范围来判断区域经济联系状态,Moran's I系数正数的就表示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为正相关、区域经济联系比较强,反之如果是负数就表示区域经济增长为负相关,区域经济联系比较弱。想要测出区域经济增长状态要利用区域经济增长率变异系数,需要的实际数据为两个区域的GDP增长率和各个区域的平均增长率,得出的变异系数越大,那么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对差异就越大,表示各个区域之间没有足够的经济增长促进作用;变异系数越小,表示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越小,相互的促进作用就比较强。此外如果想要获得区域经济差异状态需要借助区域经济增长水平变异系数,通过进一步的计算,用平均赋权法将特有的区域经济联系、区域经济增长和企业经济差异值合并成以为能够反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有效综合性指标,得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
1、全国的发展水平提升
自从2010年发展至今,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持续升高,2010年国内协调发展度为0.1264,增幅达到了691.2%,这些数据说明了国内的经济协调发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整体的协调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国家出台的具体政策和方法已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可是2011到2013年之间国内的经济协调效果不断降低,2011年国家计算得出数据为0.8217,到2012年的时候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却降低为0.4191,在降低了之后才逐步的开始上升,某种程度上这代表着国际的金融状况会对国内的经济进步过程造成影响,国内采取的系列化的经济发展手段对国际金融的变动造成的影响具有控制作用。
2、四大区域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趋势和特征
自从2010年以来我国东部地域的经济协调发展总体状况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2010年的发展协调度为0.2133 ,13年的计算数值具体为0.7122 ,几年来计算的数值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后期由于国际化金融经济的变化,出现了降低;中部区域从2010年开始经济发展的协调效果却反而出现了降低的状况,2010年的时候经济协调发展度为0.2876 ,后期得到小幅度的恢复;此外东北地区的协调发展也有明显的改善,2010年的时候得出的数值为1.0,总体表现为上升趋势,增加幅度非常高,但是明显的特点是下降后趋于稳定数值,短时间内不变,最后在稳步提升。
3、不同省市的发展趋势特点
(1)总体水平比较高。调查研究显示到2010年我国23个省的经济协调发展度能够保持在0.9以上,占整个数值的比例高达74.2%,具体包括了海南、广东、山西、新疆、宁夏、河北等地区;同时协调发展度数值在0.3到0.6区间范围内的占有比例达到12.9% ,具体包括了安徽省、黑龙江省、内蒙古、湖北等;在0.7至0.9区间范围内的占有9.7%,包括了福建省、云南省、天津省等;计算表明区域经济发展计算值较低的仅仅包括广西省一个,具体数值为低于0.2。
(2)总体表现为上升趋势。自2010年以来国内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整体表现为上升趋势的省份已经达到了二十五个,在全部的总数中占有的比例高达80.6%,其中增长幅度较高的包含了九个省市,具体包括新疆、山西、西藏、山东、河北、辽宁、广东、重庆、浙江;此外协调计算值下降的省份有六个,其中广西的下降幅度最快。
(3)协调发展度的回升。2015年国内的部分省市内部的协调经济发展展示了一定的回升势头,具体回升的比较明显的区域主要包括了天津、江西、北京、山西、新疆,回升的幅度数值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总体水平差距不是非常高,部分的省市数值持续降低,降低幅度最大的主要为福建以及安徽。
对于国内的发展水平研究表明,国内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其中四大区域的经济协调度发生了系列的变化,国际的金融市场变化致使全国各个省市以及中部、西部、东部的协调度发生变动。未来仍旧需要不断采取具体的措施,首先国家应该对于相关的体系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让整个市场内部的竞争变得更加健全;对于空间组织机制进行改革,保证合作机制发挥良好的作用效果;构建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正面作用效果的援助机制,给予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对于区域协调发展中凸显出的各种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消除各种障碍,用科学的发展机制对国际级的金融变化状况进行科学预防和处理;不同的部门之间充分配合,对于发展的方向和定位有明确的目标计划。要合理高效利用区域增长速度加快的机会,对于具体的组织战略进行创新,构建系统化的区域经济发展局面,促进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总而言之,我国的四大区域、省市区、全国三个范围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趋势和特征都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出现如此结果不仅受到国家采取相关政策方案的影响,也有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方面的影响,针对全国来说,首先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体系进行完善;然后进行对各类的区域规划进行合理统筹,避免可能出现的一些不协调发展问题;最后对于区域经济空间组织战略的改革和创新,形成均衡的、发展一体化的区域经济新格局。采取系列化的措施对于现有的不足进行弥补,进行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完善和创新。
[1]于萌萌.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分析[J].财会金融,2014.
[2]金三林.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分析[J].区域经济,2013.
[3]倪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分析[J].经济论坛,2013.
(责任编辑: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