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2016-12-29 15:58:45
当代经济 2016年12期
关键词:部门制度企业

李 睿

(北京博奇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22)

浅析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李睿

(北京博奇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22)

简述国外内部控制制度形成,国内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加强内部控制实现的途径。

内部控制制度;发展;弱化;运用

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理论是由早期的内部牵制发展而来的,内部牵制源远流长,早期的内部牵制主要通过会计的组织制度体现出来,逐渐演变成由组织结构、职务分离、业务程序、处理手续等因素构成的控制系统。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它以"内部控制结构"代替"内部控制",并提出内部结构的三要素: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1992年,COSO①委员会发布《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著名的“COSO”报告;1996年,AICPA②全面接受其内容,以《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形式发表。COSO报告定义内部控制为“由一个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旨在为下列目标提供合理保证:①财务报告的可靠性;②发展的效果和效率;③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同时提出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成分。由于安然、世通等知名公司财务丑闻,美国国会于2002年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该法案404条款要求公众公司管理当局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有效披露, 注册会计师必须对该报告进行审计。

在国际内控体系的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国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内控制度的研究和实践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的步伐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认可并规范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与此同时,政府机构对于内部控制管理初见雏形,相关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成熟,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

2012年8月14日我国财政部发布财办会〔2012〕30号《关于2012年主板上市公司分类分批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通知》,明确规定了主板上市公司应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财会〔2010〕11号)的要求,分类分批完成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所有主板上市公司在2014年年报时披露内控信息。根据财政部会计司2015年11月8日在财政部网站上公布的《我国上市公司2014年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情况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4 年12月31日,沪、深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2613家,其中,沪市上市公司995家,深市上市公司1618家。从所属板块划分来看,包括主板公司480家,中小板公司732家,创业板公司406 家。 2014年度,2571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占全部上市公司的98.39%。与2013年度相比,披露数量提高了259家,披露比例提高了5.5%。

由此可见,企业发展、法规要求、政府监管成为内部控制发展的基础,全员参与是内部控制制度优势所在,那么内部控制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到底如何呢?

一、我国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认知的变化

从内部控制制度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内部控制是由一个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也就是说内部控制是一个由公司管理层制订并认可,全员参与,并对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人都知道制度是按照规范的工作流程设计的,遵循它不仅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保证结果可靠还能做到过程可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无论规模大小,经济性质如何,对于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是认可,但是由于认知的不同,内控制度建立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对于员工保持全勤,不享受公司提供的带薪假期这类行为,以前在我国大多数企业认为这是爱岗敬业的优秀典型需要大力表彰,但是在国外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引进后,我们发现国外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中对员工保持全勤行为则会被认为是存在舞弊的可能,并推出带薪休假制度、岗位后备制度及重要岗位轮岗制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制度及发展对我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冲击是巨大的,毕竟民营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不过几十年,认知中对于重要岗位是要“自己人”把控的,这种内控制度的变化是要求管理层或者说是公司所有人的观念进行改变,而这种改变不是一簇而就的,有可能是付出代价之后的痛定思痛。

二、内部控制制度实际执行过程中的弱化

从前文我们知道,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推动内部控制制度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市公司强制施行,有条件的企业鼓励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已经有了广袤的生存空间,如何把内控制度从纸面到执行又成了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以下仅对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现象,挑选了几项常见的进行了简单归集:

1、 领导“一支笔”变成签字一支笔

以一个中型企业为例,企业每天发生的日常业务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单据至少一两百张,如果每张单据都需要总经理审批,总经理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签字上面,有可能疲于应付,无法对每张单据的合理性做出判断,而且副总或者中层管理者极有可能产生“大领导已经签字了,这张单子的责任与我无关”的想法,对于企业的伤害是隐形的,长此以往,企业的凝聚力会越来越弱。

2、 法不责众心理

我们看到过这样的例子:企业发展壮大后,会形成不同控股关系的分子公司,基于统一管理的需求,更多的公司选择建立类似于财务管理中心之类的唯一支付部门,但是如此而来的,子公司相关的报销、采购等流程需要在子公司相关人员确认的基础上由总公司相关人员再次确认,这样一张单据上经手的人员会变得更多,而且会出现母子公司同质性职位人员对同一事件签字,如果一旦出现问题,大家就会认为反正大家都一样,如果不罚他,就不能罚我的想法。

如果集团的管理集权更为严格的话,那么控股公司的日常文件、公章等常规权限也会收归总部管理,这些工作由母公司不同管理部门审核,导致子公司的各项职权和日常功能对接不同部门,不同部门之间的疏漏和推诿不断出现,管的人越多越形成没人实际管的情况,大家都会觉得这项目工作不在我的职责范围内。

3、 岗位不相容得不到彻底执行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简而言之是分离,实质内涵是牵制。经济业务的授权者与执行者要分离,执行者与记录者、监督者要分离,物资财产的保管者与使用者、与记录者要分离。现实的状况是如果按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的彻底执行,人工成本将大幅上升,如何在成本效益和职务不相容之间取得平衡是每个企业面临的难题,对中小企业来说选择更为艰难。

4、特殊事项层出不穷

内部控制制度是有明确的文字及图表流程的,按照制度的规定,不同的部门要对同一件事项从本部门的职责中判断是否符合公司的规定,那么一件事情至少要经过本部门、业务鉴证部门、财务部门的审核,三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和部门主管人员一共六个,一般情况下都要有财务总监的审核,如果申请金额超过授权,还需要总裁审批。按这样的规范流程肯定需要时间成本,而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特急事项,但是不能经常出现需要加急办理的事项。我们知道内部控制制度是对常规事项的处理提供流程和管理,也会对可能产生的例外状况提供预案,如果企业正常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需要紧急出现处理的意外状况,那么就需要现有的流程进行复核,判定是现有内控程序已不适用还是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没有按内控制度的要求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三、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中的运用

内部控制制度从根本上说是要预防风险的产生或降低风险的影响程度,保证公司在常规状态下保持良好发展。如果这个基本点能得到公司管理层及全体员工的认同,那么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推行就会事半功倍。

1、提升内部控制部门的组织地位

企业的内部控制部门多归属于一个大的部门,也就是企业的二级或三级部门,常见的如经营计划部门下属,行政部门下属等等,一个二级三级的部门设置,所发布的规章制度要求全公司执行,从效力上来说就是倒置的。如果提升至一级部门,与财务部、市场部等级别相当,并直接隶属总裁或公司级管理委员会,不需要分级授权才能完成使命,其订立的制度效力及可能被执行层认知的概率可提升较多。

2、 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编制

内部控制制度既然要控制企业风险,就要对企业有透彻的了解,前期调研工作必须深入,不仅要对公司的业务进行了解,还要对行业环境,企业发展,财务制度,国家的相关政策有深刻的认知,这就需要内部控制制度编制人员是全方位复合型人才,不能顾此失彼,给企业留下隐患。在内部控制制度的编写过程中,还要注意文字与图表的结合应用。在实际工作中,的确遇到过全文字表述,这样的制度员工很少有耐心看完,不能达到理想的效用。如果文字结合图表,员工知道工作要点在哪里,一目了然。

3、 强化员工意识,扩大培训范围

任何一项规章制度都是需要靠人来执行,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执行力,保证制度得到实施,在于员工对制度的理解和执行,所以,充分详细,级别岗位相匹配的培训是不可或缺的。与此同时,对管理层,特别是企业高级管理者的培训也是必需的,尽量减少特殊事项的办理通道。

(1)信息化,规范化,提高内部控制制度实现可能。(2)过程监督,保证内控制度执行。

4、及时反馈,不断完善

所有的工作是一个循环,只有把实际执行过程中发现的不足加以改进,才会让企业不断前进。

内部控制制度是一把利剑,用好它,将会增加企业的战斗力,希望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它的优越性,在实践中落到实处。

注释

①COSO是指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 简称COSO)。

②AICP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是美国全国性会计职业组织,拥有规则制订权、业务监管权和部分违规处罚权。

[1]中国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网站.

[2]《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张庆龙,沈征.《内部审计理论与方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4]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

[5][美]S·拉奥·瓦莱布哈内尼.《内部审计活动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作用》,电子工业出版社.

(责任编辑:刘康)

猜你喜欢
部门制度企业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云南画报(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哪些是煤电部门的“落后产能”?
能源(2017年9期)2017-10-18 00:48:28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8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中国卫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8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11-12 13: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