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技术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研究
——一个关于文化与科技融合形式的典型研究

2016-12-29 15:58:45
当代经济 2016年12期
关键词:高技术文化产业科技

邓 慧

(山东省统计局,山东 济南 250001)

山东省高技术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研究
——一个关于文化与科技融合形式的典型研究

邓慧

(山东省统计局,山东 济南 250001)

本文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微观层面出发,选取高技术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典型业态,采用山东省高技术文化产业相关数据,采取swot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山东省高技术文化产业具有典型的产业融合特征和文化核心内涵,其发展势头强劲,科技支持力量雄厚;同时也具有竞争力相对较弱、核心行业盈利能力不强等缺点。从外部因素看,政策利好和经济总量增长迅速为其带来发展机遇,人才短缺、地区竞争和制度因素则是其发展不利因素。

一、引言

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已经成为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和文化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发展,构建产业新体系,培育新型文化业态。高技术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典型代表和新兴产业的典型业态,具有相当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目前,理论界对于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意义、路径及重要性等方面。杨君(2012)在《2012 年文化产业的主题词“文化与科技融合”》一文中界定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概念:“文化与科技融合是指通过将各类文化元素、内容、形式和服务,与科学技术的原理、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有机 结合。姜念云(2012)从文化与科技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出发,认为文化与科技融合是一项创新的过程。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意义方面,马相武(2012)在《中国文化报》撰文指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与文化大繁荣、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息息相关,文化与科技是相互的、共生的关系,不同实践主体都需要二者的交融,实现进一步的发展。王志刚(2012)则论述了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的相互关系,他把科技创新作为主体,把文化发展作为客体,指出主体是客体的引擎、催化剂、核心动力,呈现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要性方面,多位学者进行了论述,他们认为文化与科技融合与创新型国家战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人民群众的日益壮大的文化需求紧密相关,有利于转变文化发展形式和策略,有利于提升整个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1、研究思路

从国内研究现状看,目前研究基本停留在宏观层面,且主要是定性分析,在微观层面和定量分析方面鲜有论述。本文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微观层面出发,选取高技术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典型业态,并采用山东省高技术文化产业相关数据,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研究。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SWOT分析方法进行研究。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劣势),O代 表opportunity(机 遇),T代 表threat(威胁)。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目前,SWOT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公司战略研究、区域发展研究和产业研究。

3、主要创新点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研究角度的创新,打破了从宏观层面对文化与科技融合进行研究的固有思路,选取了高技术文化产业这一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典型业态,在微观层面进行深入剖析。

四、高技术文化产业的界定

根据国家统计局现行分类标准,高技术产业共包括两部分: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制造业(简称高技术制造业)是指国民经济行业中R&D投入强度相对较高的制造业行业,涉及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和信息化学品制造6大类,共包含62个国民经济行业小类。高技术产业服务业(简称高技术服务业)是采用高技术手段为社会提供服务活动的集合,包括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检验检测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业中的高技术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环境检测及智力服务和其他高技术服务9大类,共包含63个国民经济行业小类。

文化及相关产业(简称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涉及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和文化专用设

文化;科技;融合;高技术; SWOT备的生产10个大类,共包括120个行业小类。

高技术产业与文化产业在分类上交叉的部分,我们界定为高技术文化产业。从行业范围看,高技术文化产业共包括24个国民经济行业小类,其中9个为高技术文化制造业,15个为高技术文化服务业。

五、模型分析

1、优势因素(S)

(1)具有典型的产业融合特征。高技术文化产业是科技与文化紧密结合的产物,具有依托高新技术和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双重产业特点,是产业融合的典型代表。高技术文化产业既具有知识密集、资源消耗少、附加值大等高技术产业的特点,又具备内容产业、精神产品生产、导向产业等文化产业的特征。

(2)凸显文化核心内涵特点。从国家统计局对文化产业的定义看,文化产业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这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二是“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这是文化产业的外围部分。高技术文化产业的24个国民经济行业小类中,14个行业小类落入第一部分,即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部分,10个行业小类落入第二部分,即文化产业的外围部分。这说明高技术文化产业的文化核心内涵十分显著。

(3)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截至2014年底,山东省共有高技术文化产业法人单位8933家,较上年增加1868家,增长26.4%。与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20.4%的增长速度相比,高技术法人单位增速高出6个百分点。从财务指标看,2014年高技术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非企业单位费用支出)2166.6亿元,增速高达53.8%,远远超过山东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21.3%的平均增速。

(4)科技支持力量雄厚。进入“十二五”以来,山东省全社会R&D经费总量保持较快增长,R&D经费占GDP的比重稳步提高,呈现出总量大、增速快、占比升的特点。2014年全社会R&D经费是2010年的1.94倍,年均增速为18.0%,比全国高1.5个百分点;R&D经费占GDP的比重由1.72%提高到2.19%,年均提高0.1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05个百分点。当年全省全社会R&D经费支出1304.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比全国高1.0个百分点,总量超过北京,低于江苏和广东,居全国第3位。 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19%,比上年提高0.06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1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7位。

2、劣势因素(W)

(1)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相对较弱。虽然山东省科技研发力量十分雄厚,但作为科技研发一部分的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弱势。从总量看,2013年山东规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数量仅为广东的34.7%,为江苏的41.4%,为浙江的84.3%。从占比看,山东规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数占规上制造业企业总数的5.2%,远低于广东14.4%、江苏10.1%和浙江6.1%的占比水平。从创新活跃程度看,2013年山东有535家规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开展了R&D活动,数量不及苏、浙、粤三省的一半,仅为江苏的25.9%、广东的33.4%、浙江的40.3%。从占比看,山东开展R&D活动的规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占26.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8个百分点,比广东、江苏和浙江分别低1.0、15.9和29.0个百分点。创新活跃度偏低,将导致山东高技术产业竞争力不足,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

(2)高技术文化产业总量规模相对较小。从法人单位数量占比看,2013年、2014年高技术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占总体文化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1.9%、12.5%;从财务指标情况看,2013年高技术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占比为12.7%,2014年占比有较大提高,为21.6%,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3)核心行业盈利能力较弱。从高技术文化产业行业的行业分类可以看出,最能体现文化与科技融合特点的行业主要集中于文化信息传输服务和文化创意设计服务领域,其中互联网信息服务(8790)、其他电信服务(6420,主要指增值电信服务)、有线广播电视传输服务(6321)、无线广播电视传输服务(6322)、卫星传输服务(6330)、软件开发(6510,主要指多媒体、动漫游戏软件开发)、数字内容服务(6591,主要指数字动漫、游戏设计制作)、工程勘察设计(7482,主要指房屋建筑工程、室内装饰和风景园林工程的设计服务)、专业化设计服务(7491)九个行业最能体现高技术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是代表高技术文化产业的核心行业。2014年,九行业合计法人单位数7811个,年末从业人员8.6万人,实现营业收入372.5亿元,每法人单位平均从业人员数、平均实现营业收入远低于高技术文化产业平均水平,分别占高技术文化产业的42.2%和19.7%。核心行业平均规模较小,盈利能力不强,将成为制约高技术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3、发展机遇(O)

(1)政策利好频出。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尤其强调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文化新业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同时,国家出台一系列针对文化和科技企业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文化科技企业发展。作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典型产业,高技术文化产业既能享受文化产业的政策优惠,同时又能享受科技研发企业的政策优惠,面临大好发展机遇。

(2)经济总量增长迅速,人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将快速增长。按照当年平均汇率计算,2007年山东省人均GDP首次超过3000美元,达3463.5美元。此后山东省人均GDP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到2014年达9793.0美元,比2007年增长近2.7倍。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带来了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4年,山东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两万元,达到20864元,比上年增长9.8%。同时,居民消费支出明显增长,2014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329元,比上年增加1432元,增长12.0%。这意味着山东已经进入文化消费的加速期,2014年山东省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303元,增长14.6%。从消费结构看,居民家庭信息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家用电脑、摄像机、手机等各种电子文化产品不断升级花带,高档乐器、健身器材也开始步入平常百姓家,外出旅游成为时尚。

4、面临挑战(T)

(1)人才融合相对落后。“人”在文化与科技融合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对高技术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往研究表明在智力水平大致相当的作用下,我国的人才融合程度远远低于国外的人才融合程度,人才教育也趋于落后,据杨怀中(2007)的一项调查显示:不同性别的公民科技文化素质存在差异且差异进一步拉大;公民科技文化素质随年龄结构下降趋势明显;不同学历、职业公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水平存在差异;城乡公民科技文化素质水平极不平衡;科学精神缺失,封建迷信仍有市场。这些问题是困扰高技术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2)地区竞争日趋激烈。高技术文化产业具有高度依赖创意内容和高新技术手段的特点,因此也具有高度的地区聚集性和产业聚集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源和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达到地区合理配置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山东省位于京津冀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的交叉地带,固然具有借势发展的地理优势,但同时也面临两大经济圈的“双重挤压”,尤其是北京、上海对于高层次人才和高技术手段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对于山东省高技术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素。

(3)制度建设尚未健全。在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面,激励和支持科技创新的经济扶持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制度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经济扶持政策不到位,造成技术创新主体创新能力不足;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不严格,“盗版”和“山寨版”严重扰乱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正常实施,造成大量的科技创新投入得到不应有的回报,导致创新积极性不高。这两项因素不仅直接影响了科技创新的数量和质量,也直接影响了高技术文化产业的发展。

六、对策建议

1、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大高层次文化人才和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以优势产业积聚人才,以重点项目吸引人才,以合作方式招揽人才,注重引进外向型、复合型、精业务、懂策划、善操作、会管理、熟悉国际惯例和国际运作的高层次人才;加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整合相关学科资源,集中开展文化产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为先进文化建设服务;建立公平合理的人才激励制度,实行业绩与收入挂钩,允许文化品牌创作和科研成果等要素参与分配,建立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分配激励制度。

2、充分开发地区文化资源,促进科技文化进一步融合。要合理利用特色资源,培育龙头行业,辐射、带动、引领整个区域共同发展。各市、县(市、区)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本地的特色文化资源,通过资本运作和市场运作转化为特色文化产品,并逐步拓宽营销渠道、拓展产业链条,发展壮大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另一方面借鉴外地发展路径,借助科技力量,充分发挥创意作用,开发文化资源的人文内涵,通过创新打造文化新品牌,拉动本地高技术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3、创新产业管理体制,助推高技术文化产业发展。利用文化主管部门体制整合契机,逐步探索建立“大文化”管理体制,理顺分散在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商务、民政、旅游、住建、科技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资源,明确文化管理部门职能,将主管部门办文化向管文化、管宏观转变;建立健全高技术文化产业政策和有关制度,加强对科技文化产品生产、运营的引导和规范,保持优惠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4、充分发挥文化渗透力,综合开发高技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巨大优势是对其他产业的渗透、带动作用,能够极大地提高其他产业附加价值。高技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当树立综合发展思路,使关联产业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形成产业价值链,进一步形成增值网络,共同提升产业发展平台。同时,利用文化无形资产进行跨行业经营,对文化旅游、文化餐饮、文化服饰及玩具等产品市场进行扩张,以最大程度发挥文化渗透力和增值功能,全面促进高技术文化产业发展。

[1]陆立新.文化产业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J].统计观察,2009(20):86一87".

[2]陆立新.文化产业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J].统计观察,2009(20):86一87".

[3]方彦富,国内外文化产业管理若干模式探究[J].亚太经济,2009(6):48一52".

[4]温燕,武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o].武汉理工大学,2008".

[5]蔡尚伟,温洪泉,文化产业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6]叶取源,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四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王志东,2007年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8]姜文艺,加快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J].山东社会科学,2006(5):111一114".

[9]杨君.2012 年文化产业的主题词“文化与科技融合”[N].光明日报,2012-12-27(016).

[10]姜念云.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内涵、意义与目标[N].中国文化报,2012-2-14 (003).

(责任编辑:李健)

猜你喜欢
高技术文化产业科技
2021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
智能制造(2021年4期)2021-11-14 18:56:41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
汽车观察(2016年3期)2016-02-28 13:16:25
科技在线
文化产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7
航天项目管理——高技术复杂项目管理
航天器工程(2014年1期)2014-03-11 16:35:07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7期)2014-03-01 01:41:10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3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