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明生
(云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现代农业整体发展理论构建探讨
向明生
(云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现代农业整体发展理论是针对当前中国农业发展所处的时代背景提出的新的农业发展思路。现代农业整体发展理论是以农产品消费者作为产业发展的研究基点,采用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产业整体发展逻辑,其理论核心是通过为产业产品消费者创造价值而实现产业增值。理论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环境协调、产业链协同、产业间融合、产业价值共享和产业要素配称五个方面的整体性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理论;构建
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转型期,农业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农业生产环境和资源约束性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恶化,农业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农业健康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已步入一个完全竞争的“买方”市场,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农产品市场的国际性和区域性竞争将会愈演愈烈。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高品质、健康性、安全性和特色化的农产品需求以日剧增,农产品的健康型消费已成为市场发展的主流趋势。由于中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生产、消费和市场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所以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也需要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指导中国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并没有一个统一定义,通常认为现代农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所采用的农业生产模式,普遍的观点是认为用现代科学及管理方法武装的农业称其为现代农业。实质上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和相对的概念,难于准确地界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分界线是什么?现代农业判断的标准是什么?既然现代农业内涵是动态演变的,那么寻求农业产业的演变动因之源,以之作为切入点来理解现代农业内涵就会更具说服力。农业产业价值是消费者通过购买和消费产业产品来实现的,而产业实现价值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产业产品消费者愿意支付产品价格的水平,而消费者愿意支付产品价格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产业产品满足消费需求的程度,即产品为消费者创造了多少消费价值。按这样的逻辑演绎,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即引起产业发展变化动力之源是消费者需求,而且消费者需求其本身
也是动态变化的。找到农业产业发展的动因之源,就可以对现代农业的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即现代农业是为适应现代人消费需求及演变趋势,以消费者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农业发展形态。现代农业定义的标准不是科技,主要取决于农业产业发展和经营的思想和理念。现代农业并没有统一的发展和经营模式,其核心是能否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现代农业其本质是价值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是发展品牌农业,现实农业产业的高值化。
1、 农业产业的生物属性
农业本质上是一个大生物产业,也可以说是一个生命产业,既然农业的生产对象具有生命属性,其生产必然要遵循生物所特有的生长规律,如某种生物生长需要特定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等,气候条件包括降水、气温、光照、湿度等,地理条件包括纬度、地型、土壤、海拔等,自然条件包括水源、空气、植被、共生物种分布等。所以不同气候、地理、自然环境下的农业产品品质会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性,而且某个区域的生物之间还存在生态链和共生性,这些物种共生相互依存性也会影响产品的品质。
2、农产品的食用消费属性
农业产品主要通过食用方式进行消费,因此农业是与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高度关联的产业。所以消费者在消费食用性农产品时,通常会把农产品的食品安性作为首要素考虑因素。因为农产品的消费具有不可逆转性,即食用的农产品会被人体消化吸收,一旦食用了不安全的农产品,会给消费者健康甚至是生命带来威胁。另外,农产品的质量具有隐蔽性特征,除非借助专业的检测设备,否则很难判断农产品农残是否超标,产品内含成份及比重如何等,所以食用性农产品的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有一种强力渴望,希望了解到这个产品产自何处,产地环境如何,产品是怎么生产出来的等相关问题。尤其是在一个市场诚信度不高,消费者对农业生产者缺乏信任感的社会中,消费者希望得到农产品生产相关真实信息的愿望会更强烈。而且消费能力越强的消费者,对农业产品食品安全性关注度会越高。
3、农产品已成为一个完全竞争性的“买方”市场
在一个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中,农业生产者只需要关注农业生产环节。但是在一个竞争剧烈的“买方”市场中,消费者在选购某一类农产品时,可能会面临来自国内各个生产区域或是世界各国农产品的供给。某个区域的农产品能否卖出去,或是能以什么样的价格卖出去,并不仅仅取决于自身,更为重要的是产品是否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产品与竞争区域农产品之间的市场竞争力比较,如果某区域农业产业竞争力较强,品牌影响力较大,其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就会处于优势地位,产业相应也就会获取较高的产业价值。
现代农业整体发展理论是以产业产品消费者(含潜在消费者)为研究基点,以为产业产品消费者创造价值为核心,运用整体性的共享、协同、整合发展理念,提升农业系统竞争力,实现高值化农业的发展理论。现代农业整体发展理论并非是实行农业的全面或全产业链并进发展,其理论的精髓在整体性发展思想构建下寻求农业产业价值链的关键价值创造突破,实现农业产业协同价值创造。现代农业整体发展理论的主要理论思想如下:第一,农业整体发展理论是以农业产业产品现实或潜在消费者作为产业发展研究的基点,采用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第二,农业整体发展理论核心发展理念是通过为农业产业产品消费者创造高价值而实现农业产业高值化发展。第三,农业整体发展理论是基于培育区域农业产业系统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竞争发展理论。第四,农业整体发展理论是运用价值协同和价值共享理念,追求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第五,农业整体发展理论目标是发展品牌农业。
1、农业生产与生产区域环境协调整体发展
农业生产与生产区域环境的协同调整体发展,一方面是遵循农业生产生物生长及产业的发展规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是使农产品的产品质量隐蔽性外显,增强消费者对产业产品品质信任度。农业生产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征,因为农业是一个生物产业,即特定的生物生长及生产只有适合其生长及生产的特定环境之下才能生产出其应有的产品品质。因此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农业发展适宜性问题,其次是农业产业发展时要启动生产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的培育和发展,运用构建农业区域生态圈的发展理念发展农业。微观环境主要是利用生物之间共生性原理,对主导农业品种轮作、混种等进行深入研究。农业区域生产的宏观环境是指区域农业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农业生产环境布局在遵循生物适宜性和多样性基础之上,还需要考虑自然景观性和产业之间的经济协同性。
2、农业产业链协同的整体发展
农业发展需要运用农业全产业链整体协同发展思维,农业产业链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视角进行分析。农业纵向产业链是指贯穿从农业品种培育、生物种养生产,产品加工、产品分销及消费服务各个产业链环节。农业横向产业链是指与主导农业产业生产相关的饲料、肥料、农药、兽药等关联产业链。运用农业全产业链整体发展理念,一是有利于提升或保证终端消费农产品的品质。二是有利于农业产品食品安全问题风险的控制。三是有利于提升产业供应链效率。四是有利于整合产业链相关环节,抢占和控制农业产业链的价值创造制高点和关键环节。农业产业的整体性认知消费特性在消费心智中是客观存在的,消费者之所于有这样的整体性消费思维认识,主要是考虑农产品的食品安全性和农产品品质。如果农业生产能运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整体管控思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互网联科技,构建农业食品安全及质量追溯体系,运用可视化通讯技术向消费者适时展示农业生产过程,这将会极大提升消费者对产业产品的信任度。
3、农业产业融合的整体发展
农业产业的融合与跨界发展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演变趋势,农业产业的发展边界将会越来越模糊。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不仅实现产业价值的叠加效应,也实现了农业产业价值链的延展。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主要朝三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纵向融合,纵向融合主要是农业价值链延伸到相关产业,如农业与食品产业、农业与生物保健医药产业,农业与餐饮业、农业与生物日化产业等产业融合。另一个方向是横向融合发展,即两个产业融合产生价值叠加,如农业与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农业与房地产业、农业与教育产业、农业与文化产业等融合发展。再一个融合方向是利用科学技术实现产业跨界的融合,即借助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数、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实现农业与其他产业跨界协同发展,跨行业科学技术的融合发展改变农业的生产管模式,如智能农业、创意农业等。在农业产业发展布局时,需要用跨界思维、连接思维、空间思维、立体思维等整体发展理念来发展农业,实现农业产业价值叠加的融合经济。
4、农业产业价值与消费者价值共享整体发展
农业产业的发展目的是创造农业产业产品的消费者,产业的价值是通过消费者消费产业产品的而实现的,只有农业产业产品为消费者创造的了价值,产业才能实现相应的价值回报,这是任何产业价值流循环的内在逻辑。当农产品为消费者创造超出消费者预期的价值时,消费者也会为产业创造价值,尤其是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为消费者创造产业价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欲实现农业产业价值与消费者价值的整体化、循环互促发展,第一,农产品要能与消费者实现和潜在需求有效对接。第二,产业产品的研究创新要能与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趋势步调及方向一致。第三,通过对消费者潜在需求分析,创新产品供给,引领或创造消费者新需求。第四,农业产业发展的相关决策者,包括产业规划者,政策制定者、产业相关研究者、产业人才培育决策者和产业企业运营管理者的思想和理念要能与消费者消费理念进行有效对接,构建信息交流平台和沟通渠道,增进互信,构建消费者参与式的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实现农业产业发展者与消费者共创共享价值的发展模式。
5、农业产业发展要素配称的整体发展
农业产业的发展及其竞争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受来自于多个方面力量要素的驱动,包括政府、产业企业、产业协会、产业配套服务机构、产业相关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等。由于农业产业发展的相关驱动要素的主体不同,因此其发展和任务目标也会是遵循其自身利益追求,只有当各个产业驱动要素的目标形成一致性,才会形成产业发展合力和推力。要构建农业产业的系统形竞争力和合力,第一,农业产业相关要素的配置要统领于产业发展的定位,而且要保持产业政策稳定性和持续性。第二,政府在打造成产业整体合力上要充分发挥主导和统领性作用。第三,农业相关高等院校在区域产业发展合力中要充当重的要角色,学校的产业科学研究、产业的学科专业设置及产业专业人才培养上要与产业定位发展方向协同。第四,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定位构建相关的基础设施,培育和发展相关的市场和社会服务机构。第五,农业产业的整体合力形成要以产业的龙头企业作为突破点和牵引力。
[1]赵树宽,刘冠宏.农业竞争力理论范式探讨[J].当代经济研究,2013(5):20-26.
[2]周应堂,韩美贵.农业特色经济问题理论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3):116-118.
[3]梁伟军.交易成本理论视角的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10):87-90.
[4]于冷,马成林.农业产业理论依据探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1(1):9-12.
(责任编辑: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