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斐 孙炎浩
城市失独家庭社会支持现状研究
◎郁斐 孙炎浩
初次了解到失独家庭,是在网上浏览时,看到一则新闻报道:《上海失独家庭约3.9万户,养老问题日益突出》中新网上海8月22日电(记者 陈静)上海市妇联今日披露,根据人口学人口预测办法估算,上海失独家庭(即,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总量约为3.9万户,养老问题正成为失独家庭最突出的生活需求和社会问题。
看到上面新闻后,我们感到很震惊,能想象得到失独将会给家庭带来多大痛苦。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起,我国实施了“单独”政策,因此城市中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我们自己就是独生子女。作为中国率先开展计划生育的城市,上海独生子女家庭比重更高,伴随而来的失独家庭问题也更加严重。此前相关部门公布上海失独家庭总量为7000户,很大程度低估了申城失独家庭规模[ 中国新闻网.上海失独家庭约3.9万户 养老问题日益突出「EB/ OL]. (2013-08-22)[2015-02-05] http:// www.chinanews.com/sh/2013/08-22/5195900.shtml.]。最初七八十年代首批实施“单独”政策家庭的夫妻如今都已经进入老年阶段,他们的生活保障等问题日益突显,也给政府和社会管理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需尽快展开失独家庭支持计划和相关社会政策设计,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来给予这一群体必要的关怀和支持。
了解失独家庭现状。以上海市徐汇区部分社区(街道、居委)为对象,了解徐汇区失独家庭(家庭成员平均年龄超过50岁)目前的生活状态。
了解目前政府和社会对失独家庭的支持与帮助现状;通过调查和研究,提出对失独家庭社会支持的一些改进措施和政策建议。
文献法。文献阅读和分析,文献主要源自学术期刊网上近十年各类期刊文章、会议文集、报刊报导及博硕士论文等相关文献,同时结合现有各类相关学术、著作出版物等纸质文献,并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细致梳理、分析,为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访谈法。通过面对面的方式对失独家庭进行询问与交流,从而获得课题研究所需数据,以及了解目前面临的现状,分析原因和提出解决方法。
调查法。通过访谈方式对失独家庭、街道、居委、社会团体组织、慈善基金会等进行调查,深入了解失独家庭生活现状,以及社会对失独家庭的支持方式。
第一阶段:文献研究及访谈。大量阅读各类期刊学术论文,以及相关硕博论文;查阅相关法律文献、法律法规等;徐汇区部分社区实地调研,采访社会相关人士,从而了解全中国和上海市对失独家庭的社会帮助的基本情况,以及社会各界对“失独”现象的观点和看法;了解国外对于失独老人的看法和态度,以及国外的养老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阶段:确定研究对象和收集资料。本课题以上海市徐汇区部分社区的失独老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走访徐汇区部分街道、居委、民政部门、慈善机构、社会团体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徐汇区失独家庭大致现状(人数,生活状况等)和中央、市政府、区政府、街道地方社区的各项失独政策和关怀措施。寻找民间失独家庭自助组织,寻求失独家庭信息。
第三阶段:实地调查与访谈。深入失独老人群体中,通过访谈或者开展各种活动使失独老人找到归属感,整理分析失独老人生活的主要困境,以为失独老人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
第四阶段:充实信息,分析数据。
走访社区。走访街道、居委、民政部门、慈善机构、社会团体了解目前社会对失独老人支持和服务的基本情况,社会支持的方式方法,争取获得更多的文献资料,如政府的政策文献、街道下达的书面要求等。
数据分析。据前期所做工作对失独老人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同时寻求社会和政府力量来帮扶城市社区的失独老人,提出使失独老人摆脱生活困境,融入社会的方案。此外还要进行反思,以达到政策倡导的目的。
第五阶段:评估与论文撰写。本阶段主要工作是通过汇集各种资料、总结工作方法来检查介入的结果和目标,总结工作经验,发展本地社会工作在此领域的研究,为研究失独老人群体提供案例分析。
我们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已有研究成果与观点可以梳理为以下几个方面:
“失独”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
心理创伤,缺乏救助。赵仲杰(200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的意外死亡使父母精神受到沉重打击,长期处于痛苦之中。张瑞凯(2012)研究发现,71.9%的家庭选择他们面临的最主要困难是“如何解决因子女死亡导致的家庭成员情绪长期低落”的问题。陈雯(2012)等采用仲氏抑郁症量表,发现有76.9%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
养老保障,亟待完善。张瑞凯(2012)对北京市Y区调查显示,“失独”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养老金和特别扶助金,其中选择养老金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失独”家庭比例高居首位占入,5.5%的家庭选择了低保金,这一方面反映“失独”家庭主要成员多处于离退休状态,也折射出农村“失独”家庭在没有退休金收入的情况下,养老经济困境更为严重,城乡差别对“失独”家庭养老问题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生活医疗,缺乏照护。袁伟霞(2011)调查统计,“失独”父母中50%的人患有慢性疾病;患重大疾病的有60%~70%。张瑞凯(2012)调查显示,“失独”家庭被访者及其配偶身体健康情况不佳,55%的被访者表示患有某种疾病,还有6%的被访者身体严重疾病。可见,随着“失独”父母年龄的增长,生活照料以及医疗陪护的需要就越来越迫切,然而,我国老年服务市场化水平较低,养老的专业人才资源缺乏,在居家养老仍是主要的养老模式的情况下,生活、医疗照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与建议
纳入救助制度。社会救助应是解决“失独”家庭问题的主要依托,而心理救助是难点。谢勇才(2013)等提出:在对“失独”群体进行社会救助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心理救助和医疗救助。此外,李赫一(2013)提出针对法律诉讼及赔偿问题,需建立独生子女亡故家庭的法律救助制度。查波等(2005)以上海市郊区为例,洪娜(2011)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对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进行了入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扶助机制的建立。
提高养老保障。袁伟霞(2011)提出应启动“倒按揭”为独生子女死亡老人提供生活保障。杨中强(2007)对我国发展逆向年金住房抵押贷款分析的结论是,建议推行逆年金住房抵押贷款。而刘佳等(2008)通过对“倒按揭”进行概念解析,构建了个体“倒按揭”精算模型和家庭“倒按揭”精算模型。
创新社会工作。解决“失独”家庭问题,需要创新社会工作,突出社会工作者的重要性,整合政府、社区、社会企业、义工团体、志愿者等社会资源,使社会力量的参与常态化,并积极引导“失独”家庭自助组织的健康发展。彭善民(2013)认为针对“失独”人群的服务目标或任务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危机应对期、封闭孤独期、反社会期(部分“失独”人群因得不到适当疏导,可能会产生反社会的情绪和行为)、增能发展期,并对不同阶段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重点提出建议。梅志罡(2013)从宏观社会政策介入、中观社区社会工作介入、微观小组和个案工作介入三个层面,提出社会工作在帮助“失独”家庭走出困境的具体建议。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分析,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失独”问题具有着多元化的视角,但也较零散,缺乏系统性研究。且有些也只是基于口头推想,停留在关怀,温暖,援助方面,而没有深入进行微观的社会调查与分析,缺乏实践性操作性的研究。所以有必要尝试,在系统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将社会支持网络系统介入失独老人的生活环境中来进行一些研究。
为使本课题研究具有可行性,我们走访部分社区相关单位,采访部分失独家庭老人。区别已有研究成果,我们把研究视角主要放在失独家庭如何与社会加强互动,从而使他们融入社会,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上。
预调查表明:社区对失独家庭给予了必要改善,但效果仍不理想。据目前资料分析来看,失独老人中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种固步自封,不愿与他人社会交流。一种乐于走向社会,在积极的生活中减少悲痛。还有一种积极自主地争取维护自身利益。但根据我们调查得知,大部分还是属于第一种类型,不与外界沟通。只有小部分人愿意参与社会活动。据街道办事处工作人介绍,大部分失独老人对于这类活动的态度是——基本不愿参与。主要是因为害怕看到场景回忆起自己的孩子等等伤感的原因。同时我们还特意了解了该街道内的孤老人群,我们发现同样是举办活动,除了身体原因以外,孤老十分乐意、善于与他人交流 ,对社区里这样的活动也是十分支持。可见失独老人的心理与其他类型的老年人人群十分不同。
失独家庭排解困难的主要渠道在于自发的互助性组织。在社区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失独家庭之间会形成一些联谊性组织开展互助活动。据街道反映,活动比较多,效果也似乎不错,但我们向失独老人了解时,他们对于这些组织的情况谈得少,而且非常回避,说明他们很回避外界的参与。可见,这些互助性组织对失独家庭很重要,但是却很封闭,因此社会对此极易忽略。
综上,我们的结论是:社会支持的基本方法的完善通过我们目前的调查研究来看,需要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社区的关怀机制需要得到改善。从目前调查结果来看,当下的社区关怀的方法,主要是逢年过节的礼节性的慰问、联欢活动和政府社区给予一定的经济帮助。但我们发现,参与这些社区活动的失独人数非常少,据调查,原因是失独老人不太愿意,从心理上抗拒以失独的名义来参与这样的活动,同时也会怕勾引起他们心中的伤痛。由此可见,目前的这种帮扶机制是不太理想的。
失独老人的自助型组织对失独家庭的帮助效果更佳。通过初步调查,我们发现对于失独家庭来说,物质和精神上的最好帮助其实是来自他们的自助型组织。我们从而推测,社工的参与(即个体介入)可能比整体的活动更为有效。
提出几点建议:目前政府机构与其让社区举办失独慰问活动,这种外在的主动干预,不如来扶持他们的自助性组织,或者通过一定的支持手段,来让他们形成自助团体,“抱团取暖”;还是要在社区街道建立专业的社工和义工服务。通过义工社工的介入能够对失独家庭提供心理、生理等方面的针对性性服务;建立援助中心。成立对于失独老人专门的援助中心,可以在失独家庭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获得有效的专门的帮助;需要完善社会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一方面,应重视社会工作者的重要性,利用社会工作者的优势,将他们这一群体纳入失独老人管理视野,借助社会工作人员提供专业的服务,帮助失独老人重回正常的生活轨道。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社会的力量,政府应放宽民间团体、社会组织等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权限,让这些组织去关注失独老人这个群体,为老人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通过社工服务,抱团取暖的方式,在改变失独老人生活现状的同时,也让失独老人们的心情舒畅,排解孤独寂寞,感受到亲情与温暖。
研究对象创新。由于失独家庭的封闭性,失独家庭不愿意接受采访,导致调查访问困难。所以,目前,我国关于“失独”家庭研究很少,而作为中学生来研究失独家庭则是空白。
内容创新。现今对于失独家庭研究,大量的视角都集中于对失独家庭的心理、生活状况的研究以及从法律和政策的角度来改善和保障。而我们的研究则以社区为单位,了解目前失独老人的社会支持的现状与需要,通过对比政府的政策和社会帮助的形式,提出一种新的社会支持形式,以为日后社区开展失独老人的社工活动的尝试,提供经验和案例支持。社会工作是一项助人自助的专业工作,在帮助老人发掘现有资源的同时,联系其他有用的社会资源,以帮助案主改善边缘群体的现状,增强其对新生活和社会的适应力,恢复其社会功能。尝试将专业社会工作引入到失独老人问题的解决上,也体现了本课题的创新性。
结论创新。根据我们目前收集到的数据资料以及初步的研究来看,目前政府对失独家庭的政策帮助多以直接的物质扶助,而据我们研究发现其实对于失独家庭而言最好的帮助是通过他们的自助型组织的互相支持和帮助。与其对失独家庭的个体提供物质帮助,还不如对他们的自助型组织提供支持,从而间接地更有效的帮助这些家庭。同时我们也试图提出一种大胆的设想,在日后的养老保障机制中是否能建立一个失独老人专门的养老机构。
(作者单位:上海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