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技术属性

2016-12-29 02:26内江师范学院
大陆桥视野 2016年6期
关键词:属性技术实践

许 杰/内江师范学院



论人的技术属性

许 杰/内江师范学院

【摘 要】实践,作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也是人类技术产生的源泉。可以说,人类的一切技术现象无不与人类的实践活动相关。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催生着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技术成为了人类从自然中获取各种物质资料以满足自身各种需要的重要手段。实践造就了人类,也促使技术的产生。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开始成为一个技术性的人,在人的属性中,具有了技术的因素。

【关键词】人;属性;技术;实践

一、人类本质中的技术属性

人的本质,就是指人内在的根本属性,它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各种属性的抽象概括。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主要标志。然而,人的本质并不是固定的、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每一时代的人的本质都会有所变化。在《提纲》中,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事实上,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是在对物质生产活动的追溯中,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两个层面来理解的。

在对物质生产活动的追溯中,马克思认为解决吃喝住穿的问题是人类维持生存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所以,在马克思看来,在开始之初,人和动物一样,都是在围绕着生存而进行着本能性的活动。这是一种消极地适应自然、维持生存的活动。但是,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在维持生存这样一种本能性的活动过程中,慢慢地进化,逐渐地形成了人脑所特有的机能——意识。意识的产生,使得人类的活动不再是被动地、消极地适应自然,而是积极地、主动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去改造自然。意识的产生,使人类从本能性的活动进入了“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中。人类以后的生活,就都是在这种“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中进行的。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属性,既包括自然属性也包括社会属性。从自然属性上来理解人的本质问题,实际上是对人的类本质的理解,即对人和动物根本区别的理解。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曾这样说道:“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1]在这里,马克思明确了人和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人类所特有的意识性活动,即马克思所说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因为,在这样的活动方式下,人类是按照自己的目的有意识地、能动地去改造自然,而不再是像动物一样消极地、被动地适应自然。马克思正是看到了意识在人类物质生产活动过程中的特殊作用,从而把生产劳动(即人类所特有的实践活动)作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随着“人类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不断的发展,人类逐渐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在“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也从自然界中最初的由生物本能性而构成的联系中分化出来。人类在其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新的社会属性。这时,生命体与外部自然环境之间仅以为了生存而发生的矛盾运动逐渐提升为作为人类社会成员的人类主体与自然客体之间的矛盾运动。这时,人的需求已不再仅仅是为了生存,人类的需要及其实现都发生了质的飞跃。马克思也正是从社会属性方面去思考和理解人的本质问题的。

虽然,物质生产活动才是人类本质的源头。对此,马克思也认为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把自己和动物相区别开来,即“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1]但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在这种活动中包含着人们在生产中所结成的生产关系。在这种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会进一步派生出一系列的关系,如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思想文化关系等。所以,马克思才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

所以,透过人类本质,我们可以看到,正是由于意识的产生,使得人类走出了本能性的活动方式,建立起了“自由、自觉”的活动方式。在这样一种“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中,人类为实现自己的目的,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人类的技术性活动也将由此起步。

二、人类实践活动中的技术属性

正如乔瑞金先生所说,“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是一种倡导技术实践的哲学,技术实践构成他整个思想的理论基础与理解现实的一切技术问题的内在精神力量。”[2]人类活动和动物本能性活动相区别就在于人类活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而技术也正是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的。

本能性活动是动物存在与发展的惟一方式。受生存需求驱动的本能性活动是人与动物的统一点,也是人类进化的出发点。正是在长期的本能性活动中,在面对强大自然所显示出的动物本能性活动的不足等问题刺激和强化了古猿种群后天技能的摸索与传习活动,从而促进了猿脑向人脑的转化,促进了人类意识的形成,促进了能够思维并用思维指导行动的主观能动性的形成。从此,人类活动就不再受单纯动物本能的支配,盲目地、被动地、消极地适应自然,而是可以在意识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主动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改造自然。马克思在说明人类活动与动物活动的区别时曾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1]人类这种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的活动就是实践。

从动物的本能性活动提升到人类的实践活动,意识的作用是巨大的。实践就是在人类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有目的地、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技术也正是在人类实践过程中,作为对动物本能的补充和延伸而开始出现的。无论是在意识产生之初,古猿人被动的、无意识的本能性活动;还是在意识产生之后,人类主动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解决生存中的困难,动物依靠的是本能性的、消极的适应自然活动,而人类靠的是意识性的、积极的实践活动。动物没有意识,面对生存中的困难,面对动物本能的不足,只能在生存需求的驱使下消极适应,最多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类面对生存中的困难,却可以思考,按照自己的目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补充和延伸动物本能,从而使人“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人类在实现自己目的的过程中,在思考的过程中,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实践手段和方法,这种手段和方法,就是技术。技术,也就在人类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历史性地产生了。

伴随着有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类的产生,潜在的元技术的观念也就存在于人脑之中。而在潜在的元技术的观念背后,则是人的意识。可以说,人的意识中就包含有技术的因子。因为,意识指导着人类的实践,它解决了人类“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而无论人类“做什么”和“怎么做”,很明显都包含着技术的成分在里面。

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在《手稿》中曾这样说道:“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3]因为人的本质是实践的,体现在富有创造性的能动性活动之中。所以,在这里,马克思认为技术性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表现,人的本质则潜藏于技术性活动之中。可以说,技术与人是相伴相生的,没有技术就没有人,没有人也就没有技术。技术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和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性就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技术本质决定了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技术性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人类活动的技术性也会越来越强,人类会越来越按照技术的原则和规范开展活动,人类会越来越被纳入到各种技术体系的构建与运行中,从而成为技术体系的构成要素或者作用对象,这就是人的技术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乔瑞金.马克思技术哲学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猜你喜欢
属性技术实践
对两种实体观的探析
用好文件“属性” 解决实际问题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